刘 辉,于美军,谢 欣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刍议
刘 辉,于美军,谢 欣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良好的医德品质和行为是医学生未来执业的根本。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是新医改实施和减少医患纠纷的现实诉求。医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强化自觉学习的动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生;医德养成
医德是医生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名医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和本领再大,也终将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医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医务人才,良好的医德品质和行为就是其未来执业的根本。因此,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医学生医德的养成教育,要按照“八荣八耻”的准则,培养当代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仅对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则是指培养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道德行为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外化与内化相统一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具体说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医学生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以引导医学生形成道德人格,强化品质修养,规范职业行为,优化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
(一)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现实诉求
1.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是新医改实施的现实诉求。2009年4月,我国新一轮医疗改革正式开始。新医改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成是公共产品,把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医改的实施不仅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生是我国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也是贯彻执行新医改方案的强大后备军,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开展对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是新医改能够得以实施的现实诉求。
2.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是减少医患纠纷的现实诉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利益的驱使,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加之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被医疗保险所取代,中低收入患者不堪重负。医患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医患纠纷事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引发了患者打杀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等暴力事件和惨案的恶性事件。这些无疑给在校就读的医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认为学校开展的医德医风教育内容是虚幻,医患之间就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唯有对利益的追逐才是真实的,进而对医德教育产生抵触和厌倦,严重影响了他们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养成。因此,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现实诉求。
(二)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指向
1.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业的功利主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选择攻读医学专业都带有较强的功利心理。如:以为学医好就业,当了医生就有患者“请吃饭”、“送红包”,还能“捞回扣”,也就是未来的职业将能够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然而,医学生本身作为未来救死扶伤的中坚力量,应具有博爱、无私、服务的精神。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正确认识医学的本质精神,能正确认识医务工作的价值,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精神结合起来,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崇高的医德修养,来践行医学“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
2.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有利于其强化自觉学习的动因。医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还需要掌握精湛的诊疗技术。他们必须做到在课堂上要刻苦学习和钻研医学理论知识,在实验室则要苦练实践技能,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辛苦。这就需要强大的学习动力。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说过:“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1]也就是说,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的认知和所要达成的愿望。如果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观念,愿意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并把这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追求目标,如此,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做到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都能以一种拼搏的精神勇往直前,汲取到丰富的医学知识,练就过硬的医学诊疗技术,进而把自己锻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医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的载体。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敢于尝试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延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并将医德养成教育渗透其中。总结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可增开《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和《医学史》三门课程,同时将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纳入医德养成教育体系。如此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一起,就形成了四个联动的教学模块,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进而对学生实施医德养成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伦理教育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伦理教育应围绕医德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理念教育来进行。伦理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前提,欲使受教育者将其道德行为习惯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出来,必须有内心的思想驱动,而这种思想正来自于教育者日益积累的思想灌输。因此,医德理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医德的内涵、本质和规律,医学道德的传统与现实,医者的使命等。目的在于帮助医学生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加深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自觉按照医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要求。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健康权益,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2]医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指对医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示范和监督的教育,是教师对医学生医德养成的管理。医德的养成与管理,是内因与外因、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养成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自我修养、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评价,把外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信念。管理的过程就是通过外在医德规范的制约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和医德品质。自律和他律是对立统一并不断相互转化着的。他律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内心信念,成为自律的东西;自律中创造的高尚医德行为,转化为医德规范,又成为他律的东西。因此,医德的养成与管理是促使人们遵守医德规范的两种力量,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三)以四个联动模块为载体,实施医德养成教育
一是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模块。重点在于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在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进而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思想品德课程模块。围绕大学生成长问题这个主轴线,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既要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采用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组织学生对医疗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讲解,以促成其职业道德理念的形成。三是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是介绍医学发展史、中西医学中的伦理内涵、医者的职业理念、医患沟通的技巧等等,要始终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使其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准则,达到以人文辅德、以人文启善、以人文益智、以人文引真的目的。四是医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模块。这是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载体。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医学爱好者协会,与当地福利院、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保持联系,组织开展献血、向孤寡老人送温暖、慰问残疾儿童、为敬老院老人体检,在校园及社区义务开展艾滋病等疾病咨询以及医疗下乡服务等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医学生走出教室,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使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在接触社会、接触基层实践中,感受到作为医学生的神圣使命;同时也使医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进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3]
总之,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开展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就能持续地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15
[2]邹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养成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10):145-147
[3]吴建桥,杨立明,罗唯.凝炼人文内涵注重细节谋划加强过程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10(15):11-15
〔责任编辑:李 霞〕
G643.1
A
1002-2341(2011)05-0141-03
2011-06-19
本文系黑龙江省“十一五”重大课题的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D1001—72
刘辉(1966-),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