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阳
(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大庆电视台,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白 阳
(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大庆电视台,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新闻报道是大众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宣传途径,也是最常见的文化载体,担负着传承历史的重担,应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一切新闻都是围绕着“人”的新闻,因此,电视新闻回归“以人为本”,在报道中处处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以及终极关怀,而这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
人文关怀;平民化视角;标志事件;
英国的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因为是潜伏的需要被唤醒,需要被表现出来,加以发展。人文主义并不是强调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对人的命运的深度忧患。他强调:人文主义从来不是一个教条或哲学,从来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定义。它的内涵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而不断的演变。但其坚持的两个核心不变:一是关注的焦点不变,始终是人这个个体和人的经验;二是每个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尊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人人都有尊严、价值、权利,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种关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引用,反映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因此,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党的舆论喉舌,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始渐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慢慢深入,成为新闻传播主流,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环节。
2003年,各媒体对抗击SARS病毒的新闻报道,被称为成功的“追加报道”,被看成是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迈向人性化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开始几近胎死腹中,但最终还是及时推出了真实、准确的报道,还事实以本质,还百姓以真相。SARS期间,因各大媒体及时披露了真实的情况,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稳定了人心。当时,从央视到地方、从电视到纸媒、网络,各方新闻报道顾全大局,全面跟进,既传递出了关怀、关注、责任和爱心,又发挥出了强大的宣传作用,用正确的导向取得了宣传效果,更充分体现出了最大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具有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而目前媒体对经济利益陷入近乎狂热的追求状态,而且是越演越烈。它的直接表现就是盲目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媒体往往渲染和制造新闻的“娱乐性”。就此有这样一个例子:1999年,台湾著名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艳被绑匪绑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就这件事的新闻报道,各个媒体极尽能事,不顾警方的警告和道德准则甚至是人情常理,任意泄密炒作报道,并最终导致绑匪图穷匕见,狗急跳墙杀害了白晓艳。从整个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绑匪的帮凶,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到媒体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的丧失。事件后,一时间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对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声讨,社会学者和警醒的媒体人开始反思,开始懂得在新闻报道中强调尊重理性、遵从道德的“人文关怀”。
目前,市场化运营新闻媒介是一大趋势,而且从新闻发展史上看,最终也将是媒介存在的唯一方式。这一趋势决定了为谋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各媒体之间竞争越加激烈、趋于“白热化”。单纯的市场利益驱动下,“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偏颇甚至是误区,我们说:关怀的“眼光”存在狭隘性。
当下,各媒体的报道都在讲“平民视角”,这应该是放下身段的媒体走“三贴近”路线。但是我们却能看到:媒体的“平民视角”只是在关注相对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城市边缘人群、下岗职工、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乡村教师、残障人群等。这是媒体热衷的对象。而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人文关怀思想只是流于表层化、浅层次。因为媒体大多介绍他们生活的不幸与艰辛,极力表现其落后的生存状态,常常无意或有意忽视深层次挖掘弱势群体与恶劣生存环境斗争的顽强精神,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善良、崇高品质。新闻报道刻意单纯追求片面的平民化,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娱乐效果的“裸露癖”,从而歪曲了事实,丑化了民众。其中,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少有人文品质,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使新闻报道肤浅而难堪。
在多年前,北京电视台有一条现场新闻在全国评奖中获得一等奖。这条新闻是记者在北京至通州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个横穿公路的人被飞驰而过的大货车撞飞的过程,新闻画面触目惊心,画面抓拍清晰,从一个角度上更像是一个电影的特技表演。应该说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法制科教片是个好素材,从新闻纪实角度讲也应该是很难得一遇的题材。当时在北京电视台反复播放了十多次,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直至获大奖,这时才有学者质疑在现场拍摄的记者动机以及从中剥离出的人性。且看记者拍摄的手不抖,镜头不晃,事故发生后还在近距离拍摄,而不是紧急施救。专家学者的这些质疑唤起人们对记者职业精神与道德操守的辩论。由此联想到前一时期一些媒体大炒良家少女因贫穷卖淫,民工为催讨工资而喝农药、跳塔吊等这些藐视他人痛苦和生命的题材,实在太缺乏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原则了。记者不能为了一条有“卖点”的电视新闻,为了拍摄一个吸引人的电视镜头而丧失人道原则。假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碰到一个人正往身上泼汽油以自焚(前一阶段暴力拆迁与暴力抗拆频繁发生,这一场情时有出现),记者不但不去阻止、施救,反而一直在旁边拍摄这个人的自焚过程,这样做的记者还有没有人性,具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还有面对那些轻生的人,我们记者首先要以救人为本,而不应以拍摄镜头、追求画面刺激为先。假如漠视成为记者的性格,追求利益成为媒体的唯一追求,这样做宣传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媒体可能会抓住受众一时的眼球,但从长远来看,丧失的却是受众的信赖和其自身的公信力。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还是受众,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怀和尊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尊重,少一些冷漠,不仅是记者应具备的良知,更是媒体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
面对灾难报道该如何处置?一直以来,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事故频发,报道突发的灾难事故,尤其是群体性的灾难事故,是还原新闻事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对灾难亲历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灾难突发的时刻,新闻工作者应该和救援人员一道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这时幸存者会把他们当成精神支柱,因为他们能给予幸存者及其家属最直接的关怀。如果说记者在采访中处理不当、语言不到位、意思不准确,给受灾群众带来的伤害也是最直接的。记者在灾难现场采访受灾群众,对刚刚经历灾难的群众或失去亲人的群众,回忆和描述是他们最不想面对的。因此,记者需要格外关注或照顾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意愿,否则对受灾群众是二次伤害,宣传也将毫无人情可言。用些心理学、懂得人情味、讲点语言技巧,会有春风化雨的效果,也是记者承担和履行人文主义关怀的责任和义务。
新闻媒体在理论上是社会大众的引导者,在实践中,经济效益又是媒体无法忽视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媒体发展的推动力。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单纯追逐经济利益都不能成为媒体活动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这是由媒体的角色、性质、责任所决定的。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言,新闻界有一种相似的责任。媒体理应成为弘扬倡导人文关怀的强大力量。首先,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重视对人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及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报道普通民众、弱势群体时,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处境、他们的人格尊严,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忘乎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流溢出关切之情、体现出人文关怀,不止是新闻报道应具有的基调,同时也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与张扬。其次,要对人的精神和思想上深层次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现代文明开拓了受众的视野,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同时高效率、快节奏及激烈的竞争也使人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紧张、焦虑与压抑。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新闻信息,更希望媒体从受众的长远需求、长远利益出发,挖掘信息的人文内涵,关心人类心智的成长,注重人的价值及尊严,以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媒体应引导舆论建构新的符合时代和人的发展的精神、道德、伦理、价值体系,适应时代的需求,也能得到受众的回应。
当下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建设、社会的安宁、利益的发配都在一个更大的生态环境下相互制衡和作用。归结为重新分配带来的利益的争夺也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这些虽然都亟需政治、社会大环境的与时俱进的良性化,但作为大众传播的理性疏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历来新闻媒体都是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存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构立负有重大的责任。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手段和方式都能及时捕捉到各种信息。一方面,完全能满足受众全方位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需求决定了市场的更加活跃和兴盛。由于科技的进步,使一切被关注的隐私都能被揭穿和曝光,几乎没有新闻手段翻不过的围墙。到目前还没有收尾迹象的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事件就是这样一个鲜例:多年来,默多克集团旗下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靠窃听、收买、恐吓和恫吓等等科技或人工手段屡屡推出名人们爆炸头条来吸引受众,使得默式新闻集团赚得盆满钵满,但当窃听丑闻被曝光出来后,倒下的不止是几个当事人、几份报纸,还有整个默式新闻集团多年的声誉,甚至引发全球整个传媒界的地震。曾经风光无限的默式新闻集团,即便经济地位难于撼动,以前不可一世的政治地位也会荡然无存。现在,默多克还在受审,英国、美国联邦调查局(简称FBI)也开始插手调查。
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理应得到满足,但当事者的隐私权也是各家法律的规定所要保护的,新闻报道应在满足两者之间,在充分满足受众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做好新闻报道。媒体的人文关怀不能超出权限,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因此,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切实遵循客观、平衡、准确报道的原则,不要为了单纯追求轰动效应而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如何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关怀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的平衡点,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的重要问题。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要更好地为受众和社会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新闻记者对外界的敏感和敏锐应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传播媒介也要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人文素质,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想、有激情,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大众传媒时代服务。
〔责任编辑:李 霞〕
G212
A
1002-2341(2011)05-0131-03
2011-08-15
白阳(1969-),女,北京人,《绝对现场》栏目执行制片人,主任记者,中文硕士,从事电视新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