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菁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江苏江阴214400)
项目导入教学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邹菁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江苏江阴214400)
项目导入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教学策略。“项目”由一些精心设计的、真实的任务构成,它们会自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或合作地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完成项目的过程是学生拟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有效策略、反思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反省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手段直至学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策略;项目导入;自主学习; 高职英语
目前,相对于研究自主学习学习策略的热闹局面,与教师和教学策略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摆脱教师的控制而实现绝对的自主。有一个大型研究强调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Gage,1985;Broghy&Good,1986),结论指出:教师是除家庭环境以外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与那些无效或低效能的教师和教学策略相比,有效能的教师和教学策略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学策略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者认为要正确把握教学策略的科学含义,首先要明确教学策略的范畴。目前学术界对教学策略的范畴界定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和学的策略,认为两者是一致的,在概念使用时不加以区别;二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的策略,认为学的策略虽然与教的策略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策略当涉及全局时,是一个客观上位概念,可以称为战略;而当涉及局部时,则是一个微观下位概念,可以称为战术。在没有必要做严格区分时,策略一词往往具有战略和战术两层含义。根据这个理解,王升(2007)将教学策略归纳为上位的策略理念层和下位的策略操作层。不管是原则层面上的教学策略还是具体行为层面上的教学策略,其本质还是一致的,就是为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切有效原则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师行为,制定者是教师,执行者也是教师,执行的标准就是寻找一条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目标的“通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策略呈现出“目标——选择——反省——新情境——调整(即再选择)——再反省……”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臻至目标为止。它不仅包括教师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对教学活动进行预测而做出选择时所形成的决策和设计,还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面临具体情境特别是偶然事件而进行的调控时所形成的即时的决定和修改方案。
项目导入策略作为一种教的策略,它的提出正好弥补了目前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中操作层面的缺失。
情境教学理论是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三大教学法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强调主动参与、灵活性、情境性等知识价值要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
在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项目就是教师设计的真实语境,是需要学生完成的“真实性任务”,这些项目恰如一个个“锚”。“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因此,也有人把情境教学称为“抛锚式教学”。“情境型”课堂教学始终建立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上,始终把课堂作为语言操练的场所,通过一些与实际生活、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的学习任务,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脱离情境的学习则无此效果。因此,构建真实的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学习的中心。总之,学习、知识的获得以及评价都应该发生在情境中,学习只有在情境中发生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才可以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
根据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来设计英语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情境内容的设计要从日常认知、真实性的活动以及迁移着手。即教师要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设计出类似于日常实践中连贯性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激励的设计要能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元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并且是持续和高度互动的,具体的激励方法有搭建“脚手架”、指导、协作、有效利用资源等。评价设计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包括不同尺度和标准的、多维度的过程,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评价,侧重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评价,而不是仅仅是对成绩的评价。
动机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被语言学者普遍接受的是Gardner和Lambert(1972) 的动机分类。他们倾向于把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流和亲近,最终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某种证书或者在工作中得以应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强调语言学习与职业岗位活动的有机融合,关注“学以致用”。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通过每个单元层次丰富的项目设计,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的工作环节或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学以能用”,激发其自身的工具型动机。
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是由一些精心设计的、真实的任务构成,它们会自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或合作地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完成项目的过程是学生拟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有效策略、反思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反省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手段直至学生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项目导入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经历以下步骤:
(1)教师研究教学目标。国内外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目标性”是自主学习者的首要特征之一。这里的目标首先指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指学习者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学习者明确教学目标,并在这基础上制定实现目标的学习计划,才可能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运用策略、对计划做出监督和评价。在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没有能力把握教材重点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教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主互动能力,应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生需要来拟定单元教学目标。高职英语的课程目标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学策略也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注重语言基础又兼顾职业特色。
(2)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载入项目主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材料,它不仅是教师授课的“教本”,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本”。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教材编写的局限性,绝大部分学生把教材看作是词汇和语法的载体,他们从中获取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应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本趣味化,帮助学习者与教材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者自主挖掘教材价值的能力。
外研社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编写的《新职业英语》教材突破了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改为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学习内容,提供了一些典型的职业活动情境,如:公司介绍、秘书工作、商务宴请、产品介绍、贸易往来、客户服务以及求职等等,为教师实施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材料。通过不同的项目主题模拟公司中不同部门的职场环境,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职场素质,还能通过完成完整、连贯的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项目设计除了要紧扣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以外,最关键的是要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社会语言情境,具有操作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这不仅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外语应用能力,还可以直接与学习者未来工作情境建立联系,使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其次,项目设计要有难度区分。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考虑难度的区分,假如能够做到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升难度,让中等的学生多说,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说,那就是一种好的设计。再者,项目设计的目标要多元化。尽管听说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突出的教学目标,但那是针对基础薄弱、自我效能感差的高职学生,同样不能忽略认知技能的训练以及积极情感的培养。总之,好的项目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还有益于学生形成看法、培养共性、激发团队精神和了解文化。
在实施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重在追求课堂安排的最佳化。学生只有在面对新问题时,才会努力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促进自主,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在同样的时空内都得到发展。假如活动形式单一,学习兴趣势必会减弱,学生能力的拓展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才能将最新的信息资源整合到项目设计中。第二,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指令特别重要。水平低的学生在参加小组活动时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辅导或要求其他学生给予帮助,推动小组整体有效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也不会因此而落伍。遇到某些学生懈怠,不参与活动时,教师又要有较强的控制课堂能力。第三,教师应当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自我效能感差、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足够的表扬。
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他们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没有那么多限制。他们可以通过实施项目导入的教学策略,决定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决定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有可能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和选取学习材料。他们有条件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依赖向学习自主的过渡,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以及学习目标、策略选择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1]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age,N. (1985) .Hard gains in the soft sciences.Bloomington,IN:Phi Delta Kappa.
[3]Brophy,J.,&Good,T.(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In M.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328-375) .New York:Macmillan.
[4]Gardner,R.C.&Lambert,W.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Newbury House.
[5]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9) .
[6]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1).
[责任编辑:郭一鹤]
G712
B
1671-6531(2011)01-0132-02
2010-12-14
邹菁,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