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精品课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刍探

2011-08-15 00:52:12高淑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综合性一流

高淑清

(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门类众多的地方性高等学校。这类高校在我国占较大比例,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精品课程的内涵

为了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免费在线共享,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精品课程建设。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五个一流”准确地表述了国家在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组建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信息技术素养高、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水平建设为主,教师的学术造诣、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流的教学内容,就是讲授的课程内容要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先进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管理机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要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一流的教材,就是要建设一系列的精品教材,包括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特别是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经典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先进完备的评价体系。概而言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2]

2 地方综合性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便成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1年11月22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精品课程库收本科课程14345门,高职课程5920门,为“十二五”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九年的时间里,各高校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连动的局面,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精品课程建设也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每个级别的课程都代表这个层次的最高水平。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的建设;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开放化和共享化;实现了“教授上讲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3]的建设目标。近年来,地方综合性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与国务院部委所属和教育部直属大学相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知名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条件相对较差,国家级精品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建成的精品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归纳起来,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许多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无法访问。有的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有的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无法正常访问。有的虽然可以访问,但网络运行不顺畅,如视频录像时断时续甚至死机,影响了网络精品课程的使用。第二,有的课程网站中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案、习题集虽然都有,但过于简略,没有体现出一流教学内容和一流教师的水平。而且课程网络化形式单一,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资源的建设较少,缺乏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对课程的评价,学习管理环节做得也不佳,没有一个统一的登录窗口,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程作业做到网上检查、网上批阅。第三,一些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没有对课程进行有效持续的维护、更新和优化,出现了长时间页面内容无变化的情况,一些最新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此外,一些学校之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甚至把其它学校视为竞争对手,对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封锁、保密等手段,使一些优质资源无法实现网络共享。

3 推动地方综合性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及发展的对策

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各高校在以下几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使精品课程建设这一措施落到实处,带动和促进其它课程的建设。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主管部门应为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作为权衡教学团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鼓励课程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如果部分精品课程面临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离职、退休等问题,学校要提前规划,全面部署,避免课程建设与管理出现断层。

3.2 加强网络互动、建立学生反馈信息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要加强网络互动环节。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精品课程网站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定期开展网上答疑,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线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的实验报告、课程作业可以网上提交、网上批改、网上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加强网络互动环节外,还应建立学生反馈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学生对网上课程资源提出的反馈意见或建议,也可以通过统计课程网站的点击率,了解掌握精品课程的辐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通过精品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提高。

3.3 建立精品课程动态评价体系 国家精品课程平台应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状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科研成果、内容更新、网络连接状态、访问数量、反馈等基本信息进行定期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精品课程维护经费补给的重要依据,对无法正常访问、内容长期不更新的课程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其精品课程的称号。

3.4 完善精品课程运行激励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制定了一些措施,如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在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获精品课程的教师等,但大部分措施仍停留在鼓励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保证精品课程持续建设,提高课程实用性层面的激励不够。今后,各高校管理部门应完善精品课程运行激励机制,如专门设立精品课程维护发展基金,以保证精品课程在网站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对完成建设且实时更新的精品课程教师给予奖励和一定的经费补贴,在政策和经费上确保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3.5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从自主建设向共建共享发展 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是各校的自主建设,忽视了共建、共享和应用,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今后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合作共建,形成国家、省、市、校多级、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完善课程共享系统,逐步走出高校各自为战的自主建设,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精品课程建设专家漫谈[DB/OL].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c4bcb3f52123121000286ff2ccd1b1bf4b3e&objectId=oid:c4bcb3f52123121000286fe2ccd1b1bf4b3e,2009208213.

[3]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综合性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8:32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