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若干因素的思考

2011-08-15 00:4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场馆社区

龚 剑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若干因素的思考

龚 剑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是目前国际通行的运作方式.很多国家通过为国民提供便利的健身环境,来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继续加大探讨发展力度.本文探讨将学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长效机制.

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社会健身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健身需求日益旺盛,而公共体育资源由于其有限性难以给予充分满足.另外,由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学校体育设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据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体育设施建在学校.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无论对于缓解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体育场馆数量有限的矛盾,逐步实现“公益性”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还是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自身得到有效利用和进一步完善,都大有益处.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已成为国内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共识.2006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标志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全面启动.

目前制约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与社会共享首先是观念的问题,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还是局限于服务体育课的视野.其次是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也存在不足的问题,仍然有许多的中小学与大学体育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本校学校的需求.再次遇到最多的是管理的问题,包括了管理人员,设施维修维护,安全等问题.

1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

1.1 目前,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阶段,公众服务需求大大提高,大量增加,在这个阶段,政府要适应民众的需求,向老百姓提供多方面他们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有很多内容,健身也是老百姓需求的活动,研究拓展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满足社会的需求.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的转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健身成为他们极为迫切的事情.目前整个国力还没有能够提供充分的社会体育设施的时候,而占整个社会场馆60%以上的学校的体育场馆、人力资源向公众开放,非常及时和必要.

1.2 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推动,体现政府部门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部门携起手来,将民心、德政工程向前稳步推进,并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这也值得其他很多部门借鉴.

1.3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开放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讲究效率,讲究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目前国家整体上体育场馆资源缺乏,在另一方面有些资源也存在时间、空间上的闲置,比如周末、假期的时候不对外开放,这些资源是闲置的.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开放后,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充分利用,同时也为政府组织社会体育资源提供很好的机制.如果不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完全采取新建,社会体育场馆会占用很多的土地和资金.

1.4 从土地来说,现在国家土地形势非常严峻.从2010到2020年,每年以保住18亿亩耕地为前提条件,到2020年底,未来10年中国就只有2700万亩耕地可以占用,而这些年占地平均每年在300万亩以上,要承担保护土地的责任,不可能超出国力的需要重复建设一些公共设施,在这种情况下,把学校场馆充分利用起来,来满足公众的健身需要,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作法.

1.5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各社会团体及体育工作者,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服务作为重要任务.从政治意义上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就是帮助党和政府在引导群众、凝聚群众,占领阵地,维护社会稳定.从经济意义上讲,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健康、求美丽、求乐悦、求长寿的体育需求,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利国利民.

2 影响学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的因素

2.1 学校对开放的义务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2.2 影响正常体育课教学;

2.3 影响学生课余体育活动;

2.4 开放后会带来安全事故问题;

2.5 学校体育场地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2.6 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

2.7 经费没有保障及其他.

3 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社区体育是指社区群众针对自身锻炼需要,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社会文化体育现象.它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是全面贯彻我国《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综合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存在着两个问题—活动场所不足,器械设备不全,社区体育人才不精,活动指导缺位.

3.1 活动场所不足,器械设备不全

体育场地设施是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场地不足和器械设备不全的制约和限制.据资料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为50.82个,仅为国外平均数的1/3.其中开放率低,仅为44%.场馆种类也比较单调,篮球、门球就占总量的81%.这表明我国社区体育锻炼场所不足和器材不全.

3.2 社区体育人才不精,活动指导缺位

由于我国居民业余时间多,这就需要体育指导员来正确引导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然而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力量非常薄弱,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社会体育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也比较差.

4 形成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联动、学校与社区参与的局面

4.1 学校场地的问题:学校相对社会来说体育场地具有较大的优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除了平时教学训练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设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社区体育发展较早的日本,社区在组织体育活动中利用学校体育设施的就占58.8%,而我国的利用率仅占5.4%.如何发挥学校在社区体育开展中场地设施的优势,把学校现有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或其它空闲时间将学校场地向社区群众开放,弥补社区体育设施的不足.

4.2 学校资源的浪费:在许多新建小区学校和重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相当完善的,这一块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们发现在放学后,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而更多的是放在那里,造成一定的浪费.其实,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兴趣的培养、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发展以及健身娱乐都有很好的作用.

4.3 场馆资源共享:社区体育中心与学校体育场馆相结合达到场馆资源共享.在资金、硬件配置方面,由于社区的空地相对较小,且资金相对比较薄弱,因而不可能专门建设庞大的体育场馆,即使经济方面允许,建成后也因为没有密集的、高比例的体育人口而利用率低,同时对场馆的管理、维修保养等也成为负担,这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如果社区体育中心和学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人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及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学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这样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因而在资金和管理方面避免政府的双方面投人,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花小钱办大事、实事”的效果.

4.4 项目的资源共享.要让两者在项目资源上达到共享,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在本地最有群众基础的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在篮球等常规项目以外,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可以开展毽球、跳绳、武术等项目;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在以上项目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游泳、网球、棒球、保龄球等项目.由于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丰富了体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学校经常组织的课余活动和单项竞赛过程中,在体育辅导员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带动家长参加到各项目的运动中来,加上社区的各项目竞赛使社区特色项目与学校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结合,达到在项目上资源共享.

4.5 人力资源共享:社区指导员与学校体育教师人力资源共享.开展社区体育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师就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指导能力,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较高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体育休闲娱乐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同时也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设施的相互开放,相互利用.另外,体育教师的参与,加强了体育课的地位,带动学生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出体育骨干,更有利于把体育运动带入每一个家庭,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5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探索开发利用

5.1 高校具有雄厚的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优势

根据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知:全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其中学校系统有41358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67.17%.尤其是各高等院校的场地设施状况良好,目前我国有高校1000多所,各种体育场馆数有12762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07%,其中体育场178个,体育场馆(房)1347个,各种训练场10384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丰富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设施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平时上课,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5.2 高校具有强大的体育人才资源优势

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按照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推算,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万人,但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职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都是业余兼职,从体育爱好者中产生的.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并且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9%,其中学过体育专业的仅占6.3%.而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高校中有体育学院75个,体育系200多个,体育教师2万多人,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组织能力,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指导社区群众体育健身,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主力军.

5.3 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制定高校体育文化资源综合管理的发展战略,实行“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请进来”,即对外有偿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请社区群众走进学校校园,既缓解了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矛盾,又能增加学校体育场馆的收入,实现双赢.第二步“走出去”,高校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担当体育管理员、指导员.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对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体育文化使者,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传播体育卫生知识、运动处方及保健知识等,指导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与深度,这也正是学校体育教育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5.4 探索建立校园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并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

只有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才能营造有利于开放的良好氛围,推动开放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开展,才能真正把这件群众关心的事情办好、办实,让群众满意.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涉及诸多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将会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应通过试点,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应通过试点,研究制定开放工作的具体办法,适时总结经验,并且加以推广.

6 学校体育资源共享要处理好若干因素的影响

6.1 组织与管理问题

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向社会逐步开放校园体育场馆.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先选择一些运动区和教学区相对分离、安保措施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先对社团组织开放,对社区居民采用“会员制”形式进行开放.待条件成熟再全面开放.及时总结开放的经验做法,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拿出可行对策.在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其它各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形式和步骤逐步开放.

6.2 资金来源与场地维护问题

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大众健身权益、和谐社区建设以及学校的教学秩序等等方面,牵涉到组织管理、校园安全、收费、体育设施设备损耗等诸多问题.这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应从政府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高度上加以重视,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体育、教育、公安、工商、宣传、民政、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提供各种必要的公共服务,也需要激发开放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此项工作.由政府制定指导性和扶持性政策,引导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同时给予一定的场地维护等经费支持补贴.应采取激励性政策,允许学校科学合理收费,鼓励开放.

教育部门可以考虑把开放工作列入对学校工作的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体育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教育等部门的配合支持,共同研究开放的办法,指导督促此项工作的开展.学校所在街道社区要有序地组织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锻炼,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共同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6.3 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安全问题

现在新型社区,借助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以设计出合理机制,要求社区是必须是有组织的形式,像俱乐部、活动小组的方式来登记,这样就和社区对接,对社会发展是有深层次的意义.要在解决安全问题上下功夫,及时消除显在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进行登记,并有案可查,防止社会不良人员借开放之机进入校园进行破坏活动,影响校园安全.同时,要确保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转和学校体育资源充分利用为社会满足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服务.

6.4 预防运动损伤与法律问题

选派专业技术体育教师专业辅导,规范化、科学化进行体育锻炼,指导群众科学锻炼,避免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确保参加锻炼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器材安全.加强体育锻炼安全知识教育,预防运动损伤,注重法律法规常识问题教育.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7 小结和建议

7.1 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联动、学校与社区参与的局面;

7.2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要改变观念更新;

7.3 加强学校、社区周围环境体育锻炼组织与管理;

7.4 场地维护资金来源于政府、社区、学校共同承担;

7.5 政俯职能部门、社会社区、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激励机制构建;

7.6 选派专业辅导科学体育锻炼,预防运动损伤,共建和谐社会.

〔1〕兰林、杨肇云.整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8(01).

〔2〕曹春宇.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的法律透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3〕卫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7(04).

〔4〕骆映.论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

〔5〕李树伟、李朝福.谈高校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9(01).

〔6〕魏本好,席玉宝.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G807

A

1673-260X(2011)03-0133-03

本文受安徽省体育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ASS09206)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场馆社区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