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四平,黎 敏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2.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作家作品研究
《东藏记》综论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三
廖四平1,黎 敏2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2.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宗璞的《东藏记》塑造了孟樾、吕碧初、卫葑等人物形象,写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亡国之痛、流离之苦、漂泊之难、生存之艰”及人格本相,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可战胜,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景仰、对物质主义或商贾主义的批判;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含蓄蕴藉、藏而不露,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行文手法多样灵活;但也存在着情节缺乏必要的戏剧性,不“很抓人”等缺憾。
宗璞;《东藏记》;孟樾;知识分子;儒家文化
一
《东藏记》是宗璞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继《南渡记》之后的第二卷,1993年开笔,写作历时7年,200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东藏”即“东躲西藏”之意;其内容梗概大致为:
抗战全面爆发后,明仑大学在长沙与另两所著名大学合并办学;1938年,又与之一起迁至昆明;历史系教授孟樾一家住在当地一位军界人士的祠堂里。其时,孟樾的二姨姐夫澹台勉也将其电力公司迁至昆明远郊。孟樾的大姨姐夫严亮祖是滇军的一员猛将,曾在台儿庄立过赫赫战功,后因一次战斗失利而在昆明休整。孟樾的大姨姐吕素初在自己45岁生日那天,请孟家和澹台家去聚会;席间,严亮祖接到岳父吕清非在北平辞世的讣告。孟樾之妻吕碧初回家后不久即病倒。因敌机轰炸频繁,明仑师生疏散到乡间。孟家搬至龙尾村后,与中文系教师钱明经家隔街相望。澹台勉的女儿澹台玹(玹子)为庆祝在空袭中未中弹而在冠生园点心店请客,遇美国驻华使馆官员、老朋友麦保罗。为当教授,钱明经同时游说中文系江昉教授和甲骨文专家白礼文,并获成功。暑假里,孟家次女嵋(孟灵己)在去打针时,结识了流亡的犹太夫妇米先生和米太太。孟家前年从明仑奔赴延安的外甥卫葑被组织派回学校工作,并携妻子凌雪妍同往。1940年,澹台玹及孟家长女峨(孟离己)大学毕业。峨的同学仉欣雷对她心仪已久,而峨的偶像却是生物系教授萧子蔚。麦保罗向澹台玹求婚,但澹台玹要等考虑好后再作决定,随后到省政府当翻译。孟家搬到宝台山上后,一天,钱明经正和孟樾谈诗时,刚从英国回国的治古典文学的尤甲仁携妻子姚秋尔到访,物理学教授庄卣辰一家也到访。开学后,白礼文没按时给学生上课,中文系主持工作的江昉大怒,让钱明经接替了他。澹台勉的儿子澹台玮从重庆到昆明上大学。澹台玮在学校里遇到庄卣辰之子庄无因,两人互诉别后之况。嵋的同学殷大士钟情于澹台玮,常借各种理由去找他。香港沦陷时,财政部长孔祥熙把运送文化人离港的飞机用于运狗,学生愤怒地游行示威。国民党宣传部门一重人去明仑作报告,强调领袖的脑壳是最优秀的,抗战大业、建国宏图都要靠蒋委员长的脑壳,引起学生们的愤怒和嘲讽;学校对此不加干涉,又引起当局的不满;孟樾分析宋朝腐败问题的几篇文章,也被认为是在攻击中央政府,随后,被两个军官模样的人带走,旋即放回。严亮祖在出征之际把女儿严慧书带至孟家相托。凌雪妍生子卫凌难,在身体稍恢复后去小瀑布洗衣时溺水而亡。战局好转后,疏散到郊外的人陆续返城。开学后不久,为躲避战争,学校提出了再次迁校的计划,教育部则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去滇西、滇南战场服务。人们一起谈论时局,谈论到底该不该迁校。数学系教师梁明时含泪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1];校长秦巽衡则“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2]。
二
小说中重要的人物主要有孟樾、吕碧初、卫葑、钱明经、白礼文、尤甲仁和姚秋尔夫妇、吕香阁等。
(一)孟樾
孟樾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一个贯穿《南渡记》和《东藏记》的人物。
在《南渡记》中,他任明仑大学教务长,为人平和通达,既有学识,又能做行政工作,是那个时代大学里很典型的系主任之类的领导——系主任首先必须是学贯中西的学人,行政工作是第二位的。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夫人知书识礼,两女一子均相当有教养、有灵气;工作的小环境雅气、幽静——书房里是一排排书柜,一张大写字台,一堆堆书稿,小长桌上是几方“墨海”,墙上是大字对联,对联每个字一尺见方,是从泰山经石峪拓下来的:“无人我相,见天地心”[3];工作的大环境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而,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他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在校务会议决定迁校后,身兼教务长的他,除了教书之外,便忙着操持所有其他事情……
在《东藏记》中,他除了葆有在《南渡记》中为人处世、言行的特点外,“形象特征”更为明确:
首先,他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沉稳坚定,既有传统文化修养,又具民主科学意识”[4],勤奋刻苦、专心学业、心性纯正:在明仑大学时刻面临着遭空袭的情况下,他每天很早便去学校图书馆,从不懈怠;当客居之处被炸为废墟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书稿。思维敏捷、眼光独到,对学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富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如在讲宋史时所表现的思维和眼光即如此。忧国忧民、关心时事,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富有批判精神,如把当时的“南渡”和历史上的“南渡”联系在一起研究、把当时的腐败问题和历朝的腐败问题联系在一起研究,潜心于明史研究,希望能“以史为鉴”,吸收历史上亡国的教训。爱岗敬业:身为教师,他“不畏当局的压力,排除流言的干扰,以爱国学者的良和,教书育人”[5],即使在躲警报的间隙,在野外甚至在坟茔中也给学生传道解惑。
其次,他是一个深孚众望的同事——他有学问而又谦逊、温和,秦巽衡、庄卣辰、白文礼、钱明经、尤甲仁等各类同事,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均爱找他商量或探讨,以至于他只要在场便成为中心。
第三,他是一个好家长——他关心妻子:妻子体弱多病,他总想让她少点干活,并盘算着怎么努力挣更多的钱,能买到好米煮粥给她吃;他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循循善诱、和蔼可亲。
第四,他是一个好亲友——无论是对同辈严家、澹台家,还是晚辈卫葑、凌雪妍,他都尽诚尽义;亲友们也把他视为主心骨,一有事,不是找他商量,就是直接相托,如严亮祖身为将军,家有妻妾,但在即将出征之际,却带着孩子到孟家相托。
但他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私心——面对土司要他去大理修养的优厚条件,他动过心;软弱——面对“左倾”、“右倾”的压力,他觉得“自己好像走在独木桥上,下临波涛,水深难测”[6]。
总的来看,孟樾是一个承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知识分子。
(二)吕碧初
吕碧初是一个家庭妇女,孟樾的妻子。像孟樾一样,她也贯穿于《南渡记》和《东藏记》。
在《南渡记》中,她是一位典型的“教授夫人”,出自书香门第,为“高级家庭妇女”,“总理”一家的事务,但有独立的人格,而并非“红袖添香”之属。
在《东藏记》中,她的贤淑特征更为明显:
对父亲一片虔孝之心——得知父亲辞世的消息后,一方面满怀愧疚,自责没有留在父亲身边尽孝,一方面伤心不已,以至于大病一场……
任劳任怨、对丈夫恩爱有加——每每丈夫下班回家时,她总是温情款款地问候;丈夫工资不高,家庭收入有限,到昆明后,家里有时入不敷出,对此,她从不埋怨;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似乎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但仍坚持洗衣做饭、教育孩子,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丈夫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家庭出现“经济危机”之际,她卖掉首饰,甚至与钱明经的妻子郑惠枌、教师李涟的妻子金士珍去街角摆小吃摊……
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孩子——她病得很沉,在炉子旁咳嗽不停,也不让孩子中断做功课;虽然手头总拮据,但也总想方设法带孩子上街吃米线;女儿生病了,她心急如焚……
对姐姐的手足之情一以贯之——从家庭条件来看,两个姐姐都比她要好得多,但她对她们从不曾有过嫉妒和艳羡,也从不拖累她们;与她们在一起的时候,话语总是非常体贴投机……
此外,她还很乐观,如本来是因为战乱逃到昆明,但她却对孩子们说,想不到逃难逃进了花园里——其乐观之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的来看,吕碧初温柔、贤惠、善良、心胸开阔、乐善好施、坚强、勇敢,集真善美于一身,是一个典型的东方贤淑女子。
(三)卫葑
卫葑是明仑大学物理教师,孟樾的外甥。他积极进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头脑清晰——他信仰共产主义,抗战全面爆发后,只身离开北平后去延安,之后,又被组织派回明仑大学工作;对沦为汉奸的岳父凌京尧不宽恕。知识面宽广——在延安,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忠于爱情、品行端正——在延安时,面对诸多妙龄女郎的追求,能不为所动,对妻子凌雪妍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坚毅——在延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昆明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也没有改变操守,而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好品行。有君子之风——他虽然对澹台玹有感情,凌雪妍意外身亡后,澹台玹的身影更是在他眼前无数次地出现,不止一次想起澹台玹做伴娘时的姿态,庄卣辰的妻子玳拉也劝他向澹台玹求婚,但他总觉得玹子应该有更好的归属,放弃了求婚。不过,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在延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信念也曾产生过动摇……
总的来看,卫葑是他那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一位。
(四)钱明经
钱明经是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天分很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能做学者、诗人,又能做商人:心里对买进卖出的算盘打得很快,迁居乡下以后,在城里教书回家时常带些玉器。精明、深谙世故人情——得知学校有两个教授名额,他多方活动,既做中文系主持工作的江昉教授的工作,又拜访甲骨文专家白礼文,还不惜忍受白礼文的奚落,直到拿下白礼文为止。生性风流、爱沾花惹草且虚伪——虽有妻子郑惠枌,但仍贪恋外面的花花草草,并用花言巧语来哄骗妻子,和一个女学生的暧昧关系被妻子发现后,他虽悔恨交加,并信誓旦旦地要痛改前非,但随后又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如与像官太太、女玉石贩子那种女子拉拉扯扯……
总的来看,钱明经是一位有才华但并没有把才华“集中”用于学问且品性不够纯正的教授。
(五)白礼文
白礼文是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堪称奇人——学问渊博,古文字功底深厚、无人能及,但谁也不知道他的学问从何而来;到明仑任教以前,他在一个考古队工作;孟樾等人看上了他的才华和学问后,力主学校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方式将他聘用。落拓不羁:好吃——他的家里挂着火腿,炭火上炖着火腿。有一次到孟家,他“忽然叫起来:‘什么香?你家炖肉了?’耸着鼻子使劲闻,要把那香味吸进去”[7],孟家挽留他,他就不客气地“风卷残云般吃了一多半,尽兴而去”[8]。抽大烟——他在四川老家当公子哥时养成此好,虽做大学教授后因同事反对而在北平时戒了一阵,但到昆明后又故态复萌,甚至为了此好而擅离职守、接受土司的邀请。好骂人——他骂人不分时间、地点、听众、观众,甚至课堂也成了他的骂人阵地,甚至敢大骂老蒋。放荡不羁,生活潦草——平时总衣冠不整,敞间传来一阵响声,很像警报,他“趿拉着鞋”往外走;拜访孟樾,他“趿拉着鞋,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不知做什么用”[9],在电影院前,他仍旧衣衫不整,“趿拉着鞋”……
总的来看,白礼文可以说是“竹林七贤”的传人。
(六)尤甲仁、姚秋尔夫妇
尤甲仁为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姚秋尔为中学英文教师。尤甲仁“身材不高……面色微黄,用旧小说的形容词可谓面如金纸,穿一件灰色大褂,很潇洒的样子。”姚秋尔“身材不高……面色微黑,举止优雅,穿藏青色旗袍,料子很讲究。”他们住在“刻薄巷一号”,一见孟樾、吕碧初,两人满脸堆笑,满口老师、师母;“两人说话都有些口音,细听是天津味,两三句话便加一个英文字,发音特别清楚,似有些咬牙切齿,不时互相说几句英文”[10],显得学贯中西。爱互相吹捧——刚见孟樾、吕碧初等人,姚秋尔就说:“甲仁在英国说英文,英国人听不出是外国人,有一次演讲,人山人海,窗子都挤破了。”尤甲仁则说:“内人的文章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着看。”[11]生性刻薄,以讥刺人为乐事,表面清高实则虚伪、自私——茶余饭后常对身边人事说长道短、大做文章,诸如美国教授夏正思年轻时的恋情、明仑大学生物系教授萧子蔚的独身,都是他们的热门话题,并设法将之传播出去,而不管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孟樾因挑战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被特务抓去,遭受到生命
威胁,他却在一边清高地说风凉话;在绿袖咖啡馆
与吕香阁闲聊,得知明仑大学教师、共产党的交通员李宇明曾护送过凌雪妍一事后,便添油加醋地编出凌雪妍和李宇明的感情纠葛,使凌雪妍大受伤害;对钱明经和郑惠枌的家庭危机,他们时不时地予以讽刺;即便在峨的同学和未婚夫仉欣雷死后,看到孟家在报纸上登出他与峨的订婚启事,依旧拿一个故事来讽刺;而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从不抗争,对现实的苦难和罪恶从不“发言”;周围的人并不喜欢他,平常可谈话的人也仅是一个同样不受到人喜爱的吕香阁而已。学识渊博但无主见——虽然知道的东西多,死记并能背诵的东西也不少,著作等身,但无自己的东西,如钱明经就《诗品》中“清奇”一节向他请教以试其学问时,话还没说完,他便将原文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当再被问及一疑难问题时,他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得很清楚,但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解;讲课没有重点,学生听了,有人赞叹,有人茫然……
总的来看,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属学界那种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之人。
(七)吕香阁
吕香阁是一个农村女子,吕清非家的远亲,在经历母病、负债之后被吕清非家雇佣;日军占领北平后,为避战乱而随凌雪妍、李宇明离开北平。她好逸恶劳——“不懂凌小姐——卫太太怎么能吃这样的苦。”[12]在去延安的中转站——一个小村子里,她以报酬为由,不让凌雪妍帮村里的王家做饭带孩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中转站,见村里王一外表英俊,与之外出做些小买卖;后来遇到几个学生到后方去,就撇下王一,跟着学生走到桂林,两个学生遇难后,遇一位个旧锡商,随后做了他的外室;锡商一次出门,数月不回,她将房中能拿的东西拿了个干净,只身来到昆明,先在小店里做些杂活,后向严家要了一笔钱开绿袖咖啡馆。有心计,有手腕,会来势——“她本来生得俏丽,办事快当,且有手腕,当时外国人渐多,她应付起来,像是熟人一样。客人知她从北平辗转来到此地,都很同情。又有几个祖姑的招牌,咖啡馆在众多的小店中,倒还兴旺。”[13]“她除了开咖啡馆,还利用各种关系,帮助转卖滇缅路上走私来的物品,那在人们眼中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曾几次帮着转手鸦片烟,但她遮蔽得很巧妙。”[14]深知自己的前途“是嫁一个好人家,若和中国的正经人家论婚嫁,她的过去是一个大障碍。她现在有好几个美国男朋友。美国人观念不同,他们不追究过去,只着眼现在。保罗近来和她渐熟,也被列做外围,香阁觉得他条件、品貌都好,人又天真,是那种可以落网的。”[15]阴险狠毒——为满足自己之私欲,勾引严亮祖,离间麦保罗与澹台玹……
总的来说,吕香阁是一个集假丑恶于一身的女人。
三
小说的内容及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尤其是孟樾、吕碧初、卫葑、钱明经、白礼文、尤甲仁和姚秋尔夫妇、吕香阁等,意蕴丰富,具体地说:
(一)“写出了亡国之痛、流离之苦、漂泊之难、生存之艰”[16]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不仅像吕香阁那样的下层平民不得不四处漂泊,不择手段地谋生,而且像明仑大学那样的著名高等学府也不得不“背井离乡”,从北平南迁长沙,从长沙南迁昆明,从昆明迁到乡下;当明仑师生及教师家属历经数次劫难后,云贵高原上四季如春的昆明等候他们的却是战争中的饥饿、恐惧和伤亡:
衣食不保,吃米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为了应对家庭的入不敷出,“教授夫人”不得不卖首饰、到街角摆小吃摊;师生在频繁的空袭习中工作或学习,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老人在故地去世,子女不能去奔丧;孩子生病,就医也成为难事;因为现实的影响,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如萧子蔚与郑惠杬,成眷属者不能白头到老,如卫葑夫妇、钱明经夫妻、李涟夫妻等;死亡随时“光临”,如仉欣雷携未婚妻去拜望双亲时,在路上因躲闪军车落崖而亡,凌雪妍生子之后在小瀑布洗衣服时因突然的晕眩溺水而亡……
(二)“写出了国难当头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多色调的人格图景”[17]
虽然国难当头,生活颠沛流离,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威武不屈,能坚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操守、纯洁的精神境界等:孟樾沉稳坚定、勤奋刻苦、专心学业、忧国忧民、关心时事,卫葑积极进取、品行端正,庄卣辰超脱而沉着、视科学研究为生命,萧子蔚优雅而潇洒,江昉豪放而旷达……无论处境怎样恶劣,他们都坚持做人的原则,保持自尊,关爱他人,守职敬业;不过,也有学有专长但又贪图享乐的白礼文,生性风流、爱沾花惹草且虚伪的钱明经,虽博学多闻但又生性刻薄、爱互相吹捧、以讥刺人为乐事、迂腐庸俗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等;不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没做什么有违民族国家大义之类的事;“尽管他们性情不同,但他们都关注民族存亡,在流离漂泊中依然坚守着一个读书人的职责,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强生机”[18],显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炮火硝烟中延续传承,爱国知识分子的操守、气节、情怀在民族灾难的磨淬中凸现”[19]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温婉的人情”[20]。
(三)写出了“一代在战火中成长的祖国的孩子们的坚贞的灵魂已经挺立起来”[21]
“小说笔墨投入最多的是孩子们和年轻人的世界,展开了一个个关于青春的美丽,成长的困惑,纯真的友谊,朦胧的爱情等等的生活故事,这些日常小事又无一不远远近近地牵连着抗日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李之芹的因病痛惨死,凌雪妍的偶然坠塘溺水,把哀痛长久地留在伙伴们的心底。峨的古怪、矫情和她出人意料向萧子蔚示爱的行动让人感到突兀、神秘。善解人意,聪明多思的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接踵而至的灾难的震惊、困惑与忧伤,使这个文学少女的内心世界显得特别丰富。玹子由高傲任性、从不关注他人的公主变成了降心静气、勇于担当的侠女。澹台玮则开始了由纯真少年向有志青年过渡的青春期……”[22]
(四)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可战胜
尽管失去了故土,被迫一再南迁,旅途艰辛、危机四伏,而且南迁到云贵高原后,也频遭敌机轰炸,生命财产时刻面临着危险,但是,明仑大学得师生及教职工家属都宠辱不惊,临危不惧,历难不悲,宁死不屈:他们的生活在动荡中有条不紊地继续着,乡间生活虽然贫困,但也宁静温馨;邻里之间、友爱相处。绝大多数教师一如既往地工作,但又心系着祖国的安危——孟樾等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教学岗位,庄卣辰被炸倒的土墙压住半截身子后,手里仍然紧紧抱着光谱仪的光栅;卫葑在心爱的妻子凌雪妍死于激流,留下襁褓之中的孩子后,没有消沉,而是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学生们认认真真地学习,愉快而又勇敢地生活——同学在轰炸中牺牲了,活着的便掩埋好死者的尸体,接着毅然走上战场;女生们玩月夜偷老乡的胡豆的恶作剧。教授夫人们也“不甘后人”——吕碧初像一棵大树一样遮蔽着战争的硝烟,像一只母鸡护子一样保护着子女,用柔弱的身子为丈夫营造温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撑着他的事业,给周围的人们以关爱和生活的勇气;凌雪妍的千里寻夫,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生下孩子……学校面临着再次迁校与否时,校长的决定是:无论搬走还是留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决不投降——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可战胜由此赫然显现。
(五)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景仰和对物质主义或商贾主义的批判
贪图享乐的白礼文,追求物欲与肉欲的钱明经,课余赚外快过舒适生活的尤甲仁等知识分子都是一些没有很好地承传或完全承传儒家文化尤其是其大力宣扬的道德观的人;平民女子吕香阁则更是一个“没有仁义礼智信、匮乏五伦的人……使王家不睦,对王家媳妇无恻隐之心,不仁;勾引严军长、麦保罗,挑拨情侣之间的关系,无羞恶之心,不义;接过凌雪妍一百五十元钱,无辞让之心,无礼;发战争财,漠视救国,无是非之心,不智;扯谎骗走雪妍,达到与王一出走的目的,不信”[23]。对于这些人,作者或冷嘲热讽,如对白礼文和钱明经;或挖苦,如对尤甲仁;或鄙视厌恶,如对吕香阁——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景仰和对物质主义或商贾主义的批判也溢于言表。
四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具体地说,以下几点尤著。
(一)语言清丽典雅
1.写景语言清丽典雅。如“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呼:哦!有这样蓝的天!//蓝天上聚散着白云,云的形状变化多端。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阳光透过云朵,衬得天空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灿烂。//用一朵朵来做数量词,对昆明的云是再恰当不过了。在郊外开阔处,大朵的云,环绕天边。如一朵朵巨大的花苞,一个个欲升未升的氢气球。不久化作大片纱幔,把天和地连在一起。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奇妙。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嶂,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这一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一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如同一幅抽象画。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转眼便又坍塌了。至于如羊如狗,如衣如巾,变化多端,乃是常事。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长在”[24]。
又如“下葬那天,晴空万里,太阳光没遮拦地照下来,烤着大地,烤着河水。似乎要把河水烤干,惩罚它的暴虐。河水上一片白光,闪亮着,奔腾着,发出呜咽的声音”[25]。
2.写人语言清丽典雅。如“他(指严亮祖)身材敦实,和颖书很像,豹头环眼,络腮胡子,有点猛张飞的意思”[26]。
又如“荷珠自幼为一户彝族人家收养,其实是汉人。她的穿着颇为古怪,彝不彝、汉不汉,今不今、古不古,或可说是汉彝合壁、古今兼融。”[27]
3.小说的引文清丽典雅。如北平孟家方壶门口的对联“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辞高居下,知易就难。”[28]昆明大观楼五百字长联,峨在寺庙中求得的签文“强求不可得,何必用强求!随缘且随分,自然不可谋”[29]。此外,对《诗品》、李商隐、陆游等人诗作的引用,也增添了小说的典雅之色。
(二)风格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首先,小说的“故事在风和日丽、草木竞繁的昆明展开,血腥与残酷作为背景遮蔽着平和的生活。然硝烟与炸弹、死亡与断壁残垣始终不能抹去作者的温情,明伦(小说中为‘仑’——引者注)大学的师生在昆明的逃难生活,就这样被作者满怀深情细细地叙来。大恨大仇、大悲大恸,全在作者婉转的描写、冷静的叙述中,从字里行间洇染出来”[30]。
其次,小说“以宁静写硝烟,虽然有敌机的轰炸,但逃难师生们的生活在动荡中有条不紊地继续着,乡间贫困的生活,倒也宁静温馨。这其实是一个苦难多舛的民族的定性和沉厚,这是一个压不垮的民族,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以温情写残酷,主人公吕碧初一家,始终充满温情和人情味。正是这种温情在残酷的环境中支撑着孟弗之的事业和孩子们的成长,也影响着周围人们的生活,给予人们以关爱和生活的勇气。以浅笑写悲壮,作品描写的环境是严酷的,也有牺牲和流血,但始终是以微笑面对死亡,以乐观的态度笑对悲惨的战争场面。同学在轰炸中牺牲了,更多的大学生掩埋好死者的尸体,毅然走上战场。卫葑心爱的妻子凌雪妍死于激流中,留下襁褓中的孩子,但他没有消极和悲伤,而是决然奔赴延安”[31]。
第三,小说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品格非常内在,不是那种外贴上去的‘文化相’,而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作者人格、学养、才情、气质、心灵的外化。大有‘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的气象。”[32]在描写知识分子时,写出了他们特有的气韵风神。
第四,“散文化”和“几乎没有悬念的写法”。“它的优势在于氛围足、诗意浓。在某种意义上,氛围和情调是置于人物之上的,看小说写昆明的吃、住,还有腊梅林和云彩,真是妙极,没有不为之动容的”[33]。
(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温情、或儒雅、或郁积、或豪壮、或饶舌、或自负,个性是十分鲜明的”[34],女性人物形象的个性尤为鲜明,如吕碧初温柔、贤惠、善良、心胸开阔、乐善好施、坚强、勇敢;吕素初心如止水、一心向佛、与世无争;凌雪妍坚贞、温柔;峨孤僻、古怪、清冷;嵋美丽、机灵、温和而又坚韧;慧书老实呆板;玹子活泼开朗;荷珠虽表面粗俗、养蛊弄鬼,但也能明大理、顾大体;郑惠芬爱搬弄是非、弃贫趋富;姚秋尔尖酸刻薄、饶舌长嘴、自我欣赏……
(四)行文手法多样灵活
小说时空多变,线条纷繁,结构有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余韵;刻画人物心灵,有直接描写,如有关嵋、凌雪妍的内心独白,也有间接描写,如通过写景来写人的心理;运用了多种人称的手法,如小说总体上是以第三人称行文的,但也有一些内容,如《卫凌难之歌》是以第一人称描写的。
五
小说虽然相当优秀,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情节缺乏必要的戏剧性,不“很抓人”[35];时间顺序与人物出场有些紊乱,一个人物的前后次出场往往间隔“距离”过远;“叙事杂芜”,“如关于严亮祖家庭生活的叙写,就小说整个布局来说,它显得游离于所表达的主旨,造成了叙述节奏的拖沓,成为美中的残缺”[36];“缺乏艺术的震撼力……缺乏强度和厚度,也就是说分量轻飘飘”,“柔弱有余,厚重不足”,“‘红楼’式的婉约、细腻的语言风格和从细处落笔的柔弱纤细的描写笔法……与战争的雄壮恢弘不太吻合。由于笔法的过于纤细,使文本的女性味很浓,作者在描写男性形象时,除了滇军的军长严亮祖有一些阳刚气外,其他男性形象都带着阴柔的气息。一个例子就是把小娃写成了‘红楼’式的小男孩,女孩气十足,在阅读中总有别扭的感受。”[37]有些文字“缺乏必要的‘起乘转合’,总是有点突兀”[38],好像是赘笔,如几处关于尤甲仁夫妇的文字……不过,这些缺点对于小说整体而言“无伤大雅”,总的来说,小说还是相当成功的——它“兼有着一代知识者的心灵史,历史的写真图和人性的显色谱这三个方面的艺术风貌。”“中国古典小说细针密缕的叙事,古典诗文典丽朗润的文采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技巧,被宗璞巧妙地融汇在一起,艺术地传达了小说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对读者形成了含蓄而持久的吸引力” ,“是一部文化含量厚重的长篇佳作”[40]。
[1][2][6][7][8][9][10][11][12][13][14][15][24][25][26][27][28][29]宗 璞.东藏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33、333、267、175、175、175、169、169、245、185、122、247、1、282、20、21、62、143.
[3]宗 璞.南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
[4][5][18]郑祥安.为读者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述评 [J].江海纵横,2006,(2):39、39、39.
[16][17][32][33][35]雷 达.宗璞《东藏记》的文化韵味[A].本社编辑部.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81、281、280、281、281.
[19][21][22][39]曾镇南.描绘生活长河的宏伟画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巡礼[J].当代文坛,2005,(4):23、23、23.
[20][34]毛克强.茅盾文学奖,新世纪的文学坐标——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124、123.
[23]柴 平.论《东藏记》的误区[J].当代文坛,2004(3):21.
[30][31][37]袁 平.描写战争硝烟的婉约文本——评宗璞的《东藏记》[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7):18、19、19.
[36]王永兵.飘泊与坚守——论宗璞《南渡记》、《东藏记》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J].理论学刊,2004,(3):121.
[38]余 杰.漫画钱钟书——我看《东藏记》的暗藏机锋[J].粤海风,2002,(5):41.
[40]杨日红.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评语节选[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5,(12):45.
A Review of Note of Hiding in the East
LIAO Si-ping,LIMing
(Be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Zong Pu’s Note of Hiding in the East portrays characters like Meng Yue,Lv Bichu and Wei Feng,fully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especiall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which brought people subjugation,exile and all other hardships.From this point,the author extols Chinese national spirit,highly praises the invincibi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expresses her admiration for the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criticizesmaterialism and merchants.As to the artistic styles,the book excels in delicate language,implicit but rich implications,distinctive characters and varied literary techniques.Still its plot lacks dramatic elements that are essential to the plot,hence it is less attractive to readers.
Zong Pu;Note of Hiding in the East;Meng Yue;intellectuals;Confucianism culture.
I207.42
A
1674-3 652(2011)05-0099-07
2011-07-08
廖四平(1963- ),男,湖北荆州人,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