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海
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障碍与出路构想
邵 海
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是其命脉所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却面临着挑战,必须为此寻找出路。学术期刊实现其学术功能的路径,主要体现在稿件的取舍、编辑队伍的优化、期刊的管理与评价等方面。
学术期刊;学术功能;路径;学术研究
由于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代表了一个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人们可以据此评价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平,因而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学术期刊的出版。[1]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功能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学术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等。但作为学术期刊,始终应当突出其学术功能,而不能有所偏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了维护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和宗旨,必须通过一些制度创新和改革,努力维护其学术功能。
学术期刊是众多期刊类型中的一种,但与其他期刊(如商业期刊、娱乐期刊等)不同的是,学术期刊以服务学术研究为使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我国的学术期刊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但无论怎样分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都是其生命力所在,即:学术期刊应当服务于学术研究,展示各学科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反映国内外学术动态,搭建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总结经验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可以实现理论升华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经验总结既是对过去的提炼,也是对未来的启示。通过总结经验,可以达到弥补不足、改正错误之目的,从而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学术研究的实质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或作出前人未提出的重大发现。”[2]学术研究不可能凭空产生,研究人员必须首先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学习和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总结,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方便后来者进一步研究工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因此,学术研究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学术前辈的尊重,也是科学研究精神的体现。致力于总结学术研究经验的学者,并不会满足于自己对这些经验的总结,相反,他们更乐于将其研究成果予以分享。通过刊载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可以有效地为学术界提供认识基础。
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立足点,是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某种程度上讲,某一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以代表这一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3]学术期刊对学术动态的展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术论文本身所传达的学术动态信息,即论文本身即是关于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的介绍或者评析;二是学术论文所提示的学术动态信息,这些信息尚需要读者去领会和把握。但是,这两种途径均无法离开学术期刊的辅助作用:学者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公之于众,他人即无法了解。如果没有学术期刊的媒价作用,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刊载出来,其他研究人员则可能继续从事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学术进步。
学术研究应当具有开放性,否则即有可能出现闭门造车的困境: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为他人所知晓,他人的研究成果也不影响自己的研究工作。为出版而写作,代表着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且会对学术共同体有所贡献。[4]当然,如果没有适当的平台作为支撑,学术交流不可能自动实现。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都是极其重要的学术交流载体。期刊是传播各种新思想的有力手段,不仅是人们汲取新思想的源泉,还是交流新思想的渠道,更是培育新思想的沃壤。[5]当然,学术交流的途径并不仅限于学术期刊,还有诸如出版专著、参加学术会议、举办讨论会等。
研究人员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期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供同行参考、讨论,同时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6]学术研究的特点表明,研究人员应当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任何人的研究都不可能涉及全部科学问题,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在某一时期,根据某些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都会制定自己一段时期的选用稿重点,[7]以此实现引领学术研究方向之目的。通过学术期刊对研究经验的总结、对学术动态的展示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交流,可以为研究人员指示研究方向,引领学术研究不断走向前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与此相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学术期刊的稳定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学术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共同致力于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以及观念的变迁,我国学术期刊开始面临挑战和困境,部分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步偏离方向,其学术功能无法得到发挥。
我国目前拥有的学术期刊大概在7000种左右,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性抑制或掩盖了期刊的竞争性,许多期刊的竞争意识不强,[8]运行模式相对封闭。比较一些期刊的栏目设置,可以发现,很多期刊的栏目是相同(相似)的,无法体现出自身的特色。由于受到主办单位意志的影响,为了更多地照顾本单位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需要,一些期刊甚至公开或者含蓄地表明其用稿范畴——主要采用本单位来稿,这就更加重了期刊的封闭性。
与此同时,我国的学术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主办,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的原因,很多学术期刊缺乏自主地位,官方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术期刊因为过分官方化,导致其缺乏个性和活力,缺乏一种真正的学术化追求。我们的绝大多数报纸是机关报,甚至学术刊物也都是按机关的设置安排的;刊物也有级别之分,一种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常常是跟级别而不是质量有关。这样的一种级别安排使得学术研究变得官方化或官僚化,学术编辑也变成了一种行政化的安排。[9]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综合来看,人们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学术研究的需要。第二,研究生毕业的需要。第三,评职称的需要。第四,名誉的需要。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数量还算庞大,但“泡沫学术”或者“伪学术”的存在,总是让期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反而不容易被刊载,而其他一些“学术垃圾”却因为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或者权力关系而轻易地被刊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刊成本越来越高,而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却日益萎缩,非经营性的学术期刊必然面临经费短缺的难题。由于缺乏必要经费的保障与支持,学术期刊的稳定发展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术期刊往往身不由己,无法坚守应有的道德防线。为了解决经费困难,一些学术期刊便将收取版面费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一些期刊还要求作者支付审稿费。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些学术期刊开始步入恶性循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创收,使自己的学术功能逐步丧失。在市场经济和逐利心理的双重影响之下,学术期刊开始背离其服务学术的根本使命,不但无益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反而助推了“伪学术”与“学术垃圾”的诞生,与真正的学术为敌,这无疑是可悲的事情。
虽然人们曾经就编辑劳动的价值进行过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但时至今日,编辑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编辑劳动“是一项具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它参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积累、贮存,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10]具体到实践工作中,编辑劳动几乎贯穿了整个出版过程,如选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组织稿件写作、审稿加工以及信息反馈等,均离不开编辑的劳动。
编辑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设的栏目多达十余个,但编辑人员却严重缺乏。对于通过初审的学术论文,编辑可以向作者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对于待刊载的学术论文,编辑可以根据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编辑,使之更具规范性,提高其可读性。但是,如果编辑自身不具备这些能力,则无法对论文加以完善,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论文作者更充分地展示其学术水平,并进而强化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术期刊都实行匿名审稿制度(blind review),这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以人取文”现象的发生。一般的做法是,编辑部收到稿件之后,将作者的姓名、职务、所在机构以及通讯地址等个人信息屏蔽,然后再分配给各责任编辑进行初审审读;如果稿件通过初审审读,即由编辑部统一安排,送交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复审。在实施匿名审稿制度的情况下,审稿人不清楚作者的身份,作者也不知道其论文的审稿人。匿名审稿与专家审稿相结合,符合学术研究对客观性的要求。[11]匿名审稿制度与专家审稿制度的实施,可以比较有效地对论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期刊所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保障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获得实现。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匿名审稿制度与专家审稿制度的实施亦然。作者在投稿时总需要提供相应的身份信息,匿名也具有相对性,这就需要加强编辑部内部的监管,提高编辑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匿名审稿制度的光芒普照每一位作者。同时,专家审稿人也会有自己的学术特长和学术兴趣,并可能以其个人好恶评价论文。如果完全参照国外的作法,即由2~3名专家进行审稿,势必增加学术期刊的成本,让本已处于经费困境的学术期刊难以承受。因此,可以在送一名专家审稿的同时,有条件地赋予主编如下权力:将未通过专家审阅的部分稿件再次送交不同的专家进行审阅。这样的制度安排,既可以减轻学术期刊的经费压力,也可以保障作者的权益,避免专家的主观臆断。
学术期刊应当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建树,仅有科学的审稿、定稿制度并不够,还应当有优秀的编辑工作加以支撑。“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由出版工作特有的性质、特点以及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所决定的。”[12]既然编辑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维护学术期刊的地位,实现其功能,编辑队伍的优化与编辑素质的提高自然就需要引起重视。
“没有高质量的编辑人才,也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13]为了进一步优化编辑队伍、提高编辑素质,必须注意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严格编辑准入制度。除需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外,进入学术期刊的编辑,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教育背景,并且已经在该领域取得比较好的研究成绩。否则,如果仅具备一般编辑人员的资格与素养,将无法胜任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之需。第二,强化编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编辑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必须加以加强。编辑的责任不仅在于稿件本身,更不在于其自身利益的得失,更重要的是,保障期刊的良性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学术期刊长期以来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也出现了一些分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因素越来越高,这就为我国学术期刊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管理包括较多内容,如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的条件与程序、出版许可、增刊的审批等,都属于有关部门对学术期刊的管理。但从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角度来看,相应的管理制度应重点关注如下内容:事后审读制度、质量评估制度、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①参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45条。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应当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功能的回归,保障学术期刊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关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设立为学术期刊服务的公益信托基金,有效解决办刊经费的困难。总之,学术期刊不应当过度市场化与商业化,否则会丧失其应有的学术功能。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大体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持的期刊评奖或期刊检查评估及期刊分级;二是各级各类期刊出版行业组织、学术团体主持的期刊评奖或检查评估;三是图书情报部门、专门学术评价研究机构主持的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遴选及期刊评价等。[14]就目前情况来看,第三种评价模式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更为深刻。各高等院校在排名时,科研论文的数量以及发文期刊的等级往往是其重要内容;在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评选、教学评估、科研项目评估中,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也是重要的指标。
由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往往与个人或者单位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核心期刊遂成为“稀缺资源”,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使得学术期刊不堪重负,同时也严重地干扰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当然,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是核心期刊本身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了确保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不被颠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相关指标,逐步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在于数量方面的评价,更在于学术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影响力。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大相关评价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防止评价活动中的不正当交易,确保评价制度能够在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下运行。
[1]王乾都.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281.
[2]张敏,李柏宁,林再峰,等.论学术期刊编辑与“学术土壤”的培育[J].编辑学报,2009,(6).
[3]郭丽云.思维创新与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5.
[4]Brent M uirhead.W riting for Academic Publication[J].U SD LA Journal,2002,16(12).
[5]徐柏容.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47.
[6]魏瑞斌.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1.
[7]郭丽云.思维创新与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4.
[8]魏瑞斌.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1.
[9]贺卫方.学术期刊的空间与方向[J].云梦学刊,2004(4):14.
[10]向新阳.编辑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66.
[11]W hat Is a R efereed/Peer-R eview ed Article[EB/O L].[2010-10-14].http://w w w.unf.edu/library/guides/refereedarticle.html.
[12]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1.
[13]黄炯相.编辑素质与修养的主要表现[G]//闵惠泉.出版编辑学通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39.
[14]冯春明,郑松涛.对学术期刊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潘丽清]
The Functional Disorders of China’s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SHAO Hai
The academic functions are the life lines of academic journals but they are now facing serious difficult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rket economy.So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some solutions,including the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of articles,the optimization of editorial staff,th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of journals and so on.All these factors shall be considered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cademic journal;academic function;solution;academic research
G 237.5
A
1673-8616(2011)02-0101-04
2010-12-28
邵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现代法学》编辑部编辑、博士(重庆,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