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日古楞
(赤峰学院数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分析及对策
斯日古楞
(赤峰学院数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应坚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前提下,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机制,完善德育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多元文化;核心价值;机制;对策
1.1 政治信仰出现了“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的现象.从调研中可以看到,有60%以上大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也有一部分人处于模糊或困惑的状态,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群体也不容忽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理解层次不同,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难以形成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很容易受到后天环境和社会现状的制约和影响,难免出现波动的态势.
1.2 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政治参与意识较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明显特征,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具有加入先进政党的强烈愿望和投身祖国未来建设的伟大抱负.但通过对学生入党动机的考察,明显的感觉到部分学生对入党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的因素在增多,这显然是过于追求个人功利的一种表现,尽管我们并不忌讳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个人发展的美好愿望,但任其蔓延和扩大则会影响其对党的认同,甚至扭曲党的性质.因此,高度重视对申请入党大学生乃至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监督,加强程序把关和学习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政治价值观是当前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认知力还相对欠缺,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认识模糊,对诸如“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国家发展战略缺乏切实的认识.过份依赖网络媒介,崇尚自由,在没有时间与空间边际的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地寻找自己的群体与文化,传统的美德呈现出缺失的态势.如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但当问及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这一现象时,仍有30%左右的学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不愿说出其真实想法.
1.4 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社会化.大学生比较关注与个人现实需要和与个人素质有关的价值目标,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特征.他们把理想追求与现实功利结合了起来,既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也注重实用的现实生活;既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也强调金钱和物质享受.他们力求在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上寻求“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平衡点,这既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有别于纯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1.5 学生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倾向加大.这集中反映在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就业,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政策,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基本能够正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保持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肯定个人能力是能否就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途径,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与其就业观念变化之间的潜在关系.寻求社会地位和收入稳定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继续深造也是为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而积累知识和经历.对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和高风险性的行业,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将个人的就业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是考量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对“三支一服”、“特岗教师”、“村官计划”等这些国家给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还是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一个手段和方式,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国家为开拓大学生就业给予的政策,客观上确实能吸引大学生服务于祖国发展的需要,但从学生主观上却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完全树立长期扎根于基层或艰苦地方的信念,这也是我们一直感到棘手的问题.种种现象印证了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趋于现实性、价值取向更加社会化的论断.形成了“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实现”作为判断个人发展的价值标准.
1.6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多样,但更多与切身利益相关.心理学领域向来是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最显著的问题是学习压力日益增大.虽然高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但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要求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让学生有压力也属正常.但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明显增大,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仍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时存在偏差和困惑..
创新德育教育的主导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创新德育主导模式,培养信仰坚定、道德高尚、精神风貌良好的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提高人的素质成了第一要务,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真正使高校德育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索[1].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一元德育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在正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2.1.1 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厚根基,其中关于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等各种道德判断,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诸多启示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强调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获取和完善,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内涵,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把握民族文化教育的主导方向,培养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同时,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应当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多内容、多层面、多视角的文化传输、比较、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民族文化选择,形成文化自觉.要根据青少年文化根基有待深化、文化辨别力有待增强的实际与需要,防止青少年在影视文化、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性丧失[2].
2.1.2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引导、规范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化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3].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要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明:在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此可见,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是根本,应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组织和设计上进行优化,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自由讨论和辩论,由单向灌输向开放式、双向交流型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心理、价值观的开发、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2)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努力联系社会实际和高校实际,把握时代脉搏,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贴近时代特点、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社会生活;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最新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进课堂,确保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群众对理论认识上的总结发展进课堂,确保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课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凸显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价值观的形成[4].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营造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大学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2.1 价值评判上做到兼容并蓄
不同的评价标准蕴涵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的多元要求在德育内容中将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类德育成果作为比较,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在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里,使学校德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内涵.学校德育应根据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要求不断创新评价标准,由单一的关注思想品德发展拓展到关注学生情感、心理、个性发展的其他方面,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校德育素养.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把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如网络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等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的内容中,使新时期的德育更富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正如袁贵仁所指出的那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面对社会思想多样性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是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忽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忽视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思想方式,那么,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也不会取得良好效果[5].
2.2.2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批判性的道德思维能力
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德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在于帮助和引导人们建构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意义世界,从而造就有“教养”的、有独立道德思维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人[6].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学校必须重视认知思维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多变的社会作为青少年学习的课堂,通过对现实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培养其独立的、批判性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抉择能力.
2.2.3 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必然过程.现国现代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简单的灌输和强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关心学生的现在生活,更要从他们的长远打算着想,脱离了生活实践,学生就很难从自身的条件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归宿”的观点.因此,必须构建一种德育回归现实生活又引导生活的理念,确立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的思想,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理念,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民生,让社会进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1〕〔5〕袁贵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效果.德育为先序[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6〕赵莉,凡柱.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31,132.
〔3〕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第七部分).新华网,2007-10-24.
〔4〕周立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G641
A
1673-260X(2011)01-0254-0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新挑战和新机遇.笔者在日常调研和与学生的长期交流过程中,感觉到: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状况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主要表现为在多元文化的激烈冲荡的条件下,学生普遍出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等特征.因此,再参照了学者、专家们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如何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创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