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艳
(洛阳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河南洛阳 471023)
大学生恋爱是现代大学校园里的常见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校期间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80%,女生的比例还要略高于男生。然而,校园爱情看似美好却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此所带来的单恋、失恋、恋爱纠葛等恋爱挫折困扰着很多深陷其中的大学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适,会引发当事人心里痛楚、人格扭曲,甚至精神失常。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问题,掌握一些调适的方法,对减少、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惑,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恋具有普遍性,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到白发苍苍的孤独老人,都有可能出现单恋,甚至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过单恋的经历,对象可以是同学、邻居,也可能是某位认识的长者,或者根本是素昧谋面的陌生人。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单恋形式都是一种畸形的爱,一种臆想型恋爱情结。单恋者常常沉湎于自我幻想或想象的虚幻情景中,无法自拔。在心理上表现出由于痴情而对单恋对象产生强烈关注、幻想、焦躁和冲动。
单恋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烈的人身上。固然,单恋者常常为自己在情感上找到了“依托”而感到振奋和激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感到失落和痛苦,因为他们的情感没有得到回应和互动,无法与对方达到心灵的交流,更无法体验到爱情的甜蜜和温馨,甚至由此产生了对自我的否定。由于摆脱不了单恋的影子,以致影响婚恋、断送前程的大学生屡见不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应引导学生树立“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情观,才能寻求到和建立起美好的爱情”的观念。正确爱情观包括:事业与爱情要协调一致,争取两者能够双赢;对待爱情严肃负责,忠贞专一;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理智而不痴情;有纯洁的恋爱动机;恋爱双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等。
应鼓励学生在确信自己是真正钟情于他人,并了解对方的一些重要情况、双方条件相符的前提下,大胆向对方表白爱慕之情。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在表白前,做好对方不接受自己感情的心理准备,一旦真的被拒绝,则不要感到沮丧,更不要冲动。如果是由于客观原因被拒绝,除了要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外,还可劝说学生从心里收起这段感情,把它封存在心底,当作自己人生中一次短暂而美丽的邂逅,因为如果不接受对方的拒绝,继续追求,不仅会使对方感到烦恼、不解进而厌恶,而且也会把自己推向一个更加痛苦的深渊。
移境就是恰当地转移心境和环境,应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或喜爱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快乐,在活动中忙碌,在忙碌中忘却;多和周围同学、朋友、亲人沟通,把单相思的爱的能量转移到这些人身上。或者鼓励学生暂时与能触动恋爱痛苦回忆的景、物、人隔离,主动置身于欢乐、开阔的环境,或者有意识地潜心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逐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不仅会逐渐克服单恋迷茫,并且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的学生为了摆脱单恋之苦,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和权力,因此急匆匆地展开另一段自己并不满意的恋情。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感情的不负责任,并且盲目地和一个不爱的异性相恋,结果可能是另一种痛苦的衍生,急病乱投医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淡定从容,才能获得另一段真正的爱情。
学生工作部门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让学生信任的倾诉途径,对这一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如果长时期感到抑郁、不快,必将影响正常生活,应该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进行宣泄。也可鼓励学生找自己的亲人或知心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烦恼、不快以及痛苦告诉他们,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点拨和启发。总之应让学生避免把问题长时间闷在心里,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
恋爱是双方加深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尝试适应对方的过程。由于双方所受教育、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性格差异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恋爱过程中某一方不愿再保持彼此的恋爱关系,造成一方失去另一方的生活状态就叫失恋。无论对任何人来说,失恋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辱、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等。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应对和调节,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对于失恋学生,首先应引导学生把心中的伤痛、不舍、不甘、郁闷、悲伤、不解、愤怒等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把这些情绪的垃圾统统倒掉才可能轻装上阵。写日记、大哭一场、找朋友倾诉、做运动、让自己忙碌起来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失恋学生不愿面对失恋的现实,痛苦万分。应引导学生理智地认识到爱情既然有成功的、甜蜜的,那么按照“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原理,爱情也应有失败的、苦涩的。作为大学生,为什么只能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呢?更何况一生挫折很多,失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生还有亲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分析失恋的原因,以客观的态度全面地看待双方之间的差距,不断改造自己,磨练自己的人格品质,从而完善自我,增强自身对异性的吸引力。
几乎所有的失恋者都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情结,即我的终生幸福没有了。大学生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失恋者还可能会有以下非理性或者说是错误的想法:一切都完了;他 (她)抛弃了我;我不可能再爱上别人了;原来他 (她)一直在欺骗我的感情等等。这些常见却不理性的想法常常使失恋者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此,应鼓励学生继续用真心去寻求一段真正属于两人的爱情,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
在经过理性的分析和积极的疏导后,学生的情绪一般会大有好转,但不要指望在短时间内彻底忘却,接下来应引导学生适当地把精力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人、事或物上,把更多的能量用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活动中,使之发现,生活依然甚至比原来更加精彩。可以给学生讲述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牛顿等历史名人都是在饱受失恋的痛苦之后奋发向上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事迹。
在恋爱纠葛中,三 (多)角恋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比较常见的三 (多)角恋有“迷藏式三 (多)角恋”和“争斗式三 (多)角恋”。“迷藏式三 (多)角恋”是主角与副角们就像捉迷藏一样,巧妙地穿梭于他们之间,而他们却浑然不知。“争斗式三 (多)角恋”是主角公开地同时爱着副角们,致使副角们产生争风吃醋、明争暗斗的局面。不管哪种恋情,一旦陷入其中,不仅自己痛苦,而且他人也痛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解决这种恋爱纠葛。
认知重构的内容包括正确的婚恋观和道德观。需强化学生“爱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责任,缺乏责任和承诺的爱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的观念。有了这方面的认同后,还要内化为一种良知,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可耻的。如果能引导三 (多)角恋爱中的大学生经历这个认知和内化的过程,就能在理智和情感上摒弃三 (多)角恋。
充当三 (多)角恋中心人物的主角无法拒绝配角们的原因,是因为他 (她)们各有优点,然而,爱情具有排他性,要求专一,这是爱情的根本属性,是不可以违背的。应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爱情只可能存在于一对男女之间。鱼与熊掌只可选其一,这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最终的结果。想把几个配角的优点集于一人身上,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缺点,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总之,大学生恋爱已成普遍现象,如何帮助他们处理好恋爱问题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需要不断反思、总结。在此,引荐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对大学生恋爱的观点:“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要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
[1]曾蕾,李卫东.浅析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教师的引导作用[J].文教资料,2009(4).
[2]曹建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剖析及问题矫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45-146.
[3]王勤,郭漫勤.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5):91-93.
[4]李德.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