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萍
(赤峰学院 组织统战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增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素质的思考
齐建萍
(赤峰学院 组织统战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档案等多种途径,探索大学生党员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其心理修养,使大学生党员具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气度、理智的情感、高尚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增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素质教育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大学生党员切实履行社会职责,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党员自我完善的体现,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党员;心理素质
高校党的组织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启迪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被提上了越来越重要的日程.这主要源于入党前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等的考察一般偏重于学习成绩、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同学关系、思想认识等,没有关于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由于在校时间短、党员教育资源有限等条件制约,入党后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一般不是很大,出现不系统、不连贯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纯、心理调适能力不强、理想信念不牢等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当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运用科学心理学的规律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培养自信心与意志力,这既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大学生党员奋发成才的内动力的客观需要.
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扮演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党员,发挥着桥梁、骨干、表率的作用,带领广大同学努力学习,加强实践,参与奉献.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党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同学一样,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有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同时他们还要在同龄人中开展工作,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关注和选择,十几二十年之后,现在的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拥护党的领导,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筑牢他们的思想防线显得成为重要,要教导广大大学生党员做好表率,以身作则,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带领同学切实履行社会职责,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取得广大同学的信任与支持,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党的组织,才能为我们党的注入生机与活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当今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呈现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强压力状态,由些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明显增多.大学生党员面临着学习、就业和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党员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建立当中,更容易被一些心理问题所困扰.在有关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调查问卷中显示,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党员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倾向,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失常、自杀甚至伤人的事件,其中不乏大学生党员,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筑牢他们的心理堤岸,是教育大学生党员应对社会竞争、适应社会需求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党员健康地走入社会,充分的自我完善的重要体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适用于领导干部,同时也适用于大学生党员,这“四自”,包含着丰富的自我含义,是清醒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党员只有做到自重,才能认清责任,正视现实,不辱使命;只有自省,才能明辨事非,区别正误,保持党员本色;只有自警,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常的心态;只有自励,才能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党员,才会成为一个清醒、自觉、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意志是人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战胜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源泉.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很多,培养坚强的意志尤为重要.大学生党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这是与党员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十几亿中国人民,面对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党员的所作所为举足轻重.就目前而言,大学生承担看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和学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党员是其中的骨干,起着桥梁与表率的作用,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强的毅力意志,才能不辱使命.培养大学生党员坚定、果断的品质,承担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承受挫折、失败冲击的勇气,培养克服困境的意志支撑力,坚定必胜的信心和韧性,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
豁达是人类性情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人的性情便越有回旋的余地.大学生党员性情豁达,对待事物才回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名利才能淡泊宁静,在困难面前才能不屈不挠,才能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会有无私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才能够树立大局意识,形成整体观念,才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目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
情感是反映人与内外界环境关系的特殊心理体验.作为大学生党员,肩负着历史赋予的责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和挑战,这需要他们具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情感状态,使他们勇往直前,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改革发展的社会洪流中.才能培养出他们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将来才会处变不惊,谦逊警醒.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与能力的总和.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一个人表现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各种特点的综合体现.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党员要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要时时注意以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读书、提高修养,加强磨炼,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一代.
大学生党员还应注意培养沉着与稳定的情绪,因为沉着与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在走上工作岗位,在融入社会之中时,大学生党员会面临许多的困难,有些困难也许是一时难以克服和应对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要能够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要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困难面前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站稳立场,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宽容心是指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宽宏的气度,有容人的雅量.主要表现在能以宽容心对待不同的意见.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经历不同,或许见解也就不同,那么,无论赞成与否,大学生党员都应培养宽容的品格,不能只听赞歌,拒绝冷语,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要做好承受责难的准备,宽容地对待责难,或许会让你获取更多的信息,开拓更广阔的思路,甚至在同学、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处有挑战,时时有机遇,大学生党员应当以乐观自信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身心,勇敢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高校党委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党员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努力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其个人优秀品质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党员在心理、思想与行为三者之间问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要以同志之谊和师生之缘与大学生党员交朋友,谈心声,引导大学生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深入探索大学生党员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不同时间、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党员不同的心理特点,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做好正确引导.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党员心理、行为、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在规律,适时适当地交流沟通,促进大学生党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注重心理科学规律的运用,加强理论修养,既可以有效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也能够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党建的重点是大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问题,掌握和运用科学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健全素质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党员提高心理修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是在心理活动的调控下实现的,研究大学生党员的心理,把握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规律是完善心理修养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科学心理学的学习与培训,充分发挥各级理论中心组、业余党校、心理活动中心、党支部、党小组对大学生党员,甚至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影响作用,开设相关课程,聘请既有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又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专家、教师作专题讲座,总结大学生党员在其心理规律支配下所进行的实践工作,提高他们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养和理论修养.
高校党组织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状况,要完善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党总支及学生党支部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理论教育和心理培养,重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问题,同时明确入党介绍人、党务工作者、党员的职责,重视和提高党员教师的心理修养,完善大学生党员心理修养提高的外在条件,注意师者的表率与风范作用,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优势.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对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养的阵地和指导者,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没有一支心理素养好的党员教师队伍,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不可能搞好高校党建的各项工作任务.高校党的组织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和理论修养,总结大学生党员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发挥党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党员教师对大学生党员的教导和帮扶作用.
建立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新内容,高校党务工作者、党员教师应学会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对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测评,对他们的精神状态、个体情绪、交往能力等心理健康指标加以科学评定,全面地认识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因材施教,为更好地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各级党组织依托心理咨询中心和专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开展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调适,针对其个性和共性的心理特征,客观分析大学生党员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问题和存在的关系,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与成长、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择业与交友等诸方面的实际问题和表现,分析心理根源,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共性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适度解压,合理加压,健康成长.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08.
〔2〕张静如,张世飞.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建设[J].理论学刊,2010,33(3):29-31.
〔3〕阎国平.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3(3):29-31.
〔4〕王敏坚.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山西教育,2006(7):33-34.
〔5〕曾英杰.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心理修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94-98.
〔6〕季凌燕.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43-44.
〔7〕李强.遵循心理科学规律 创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的有效方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4.
〔8〕曾国勇.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培养和强化[J].成都师专学报,2000(1):78-81.
B84-05
A
1673-260X(2011)08-01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