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研究

2011-08-15 00:43孙凤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扬州市扬州服务业

孙凤娟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200)

扬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研究

孙凤娟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200)

本论文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扬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背景,探讨影响扬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并对扬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揭示并探讨扬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扬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对策建议.

扬州;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尤其我市正处于转型期,作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扬州将面临转变利用资源的挑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研究扬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十一五”期间扬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1.1 经济总量结构逐步壮大优化

2010年,扬州市GDP达2200亿元,比2004年增加1500亿元,实现翻番,五年间GDP年均可比价增幅达14.6%,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增幅;人均GDP突破40000元,实现了41406元的绝对量,是2004年人均GDP的2.5倍.五年间扬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由11%下降到7.8%;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保持50%以上,分别占GDP总量的56.7%、55.3%、56%、56.4%、56.2%、56.1%;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04年占比32.3%,到2009年已超过GDP的三分之一,达36.1%.

1.2 第一产业发挥了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作用

扬州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同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对高效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009年,扬州市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总产达282.35万吨,增长4.5%,粮食总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88亿元,是2004年的1.7倍.

1.3 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三大支柱产业,加快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加快工业企业技术创新,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5%.2004年扬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3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72.39亿元,经过五年发展分别增长了1.4倍、1.5倍,年均可比价增幅分别为15.9%、17%,高于GDP1.3和2.4个百分点.

1.4 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扬州市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同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结合起来,坚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规模壮大、结构转优、比重提高,推动扬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5.6亿元,2009年达669.5亿元,占GDP的比重36.1%,对GDP的年度贡献率达42.9%,第三产业增加值五年间年均可比价增幅15.1%.

2 扬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扬州“十一五”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数据分析,扬州总体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向工业化发展后期转变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发展中自我纵向比较上,取得的成绩相当明显,但是对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现阶段扬州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产业结构的内在矛盾来看,也只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来逐步解决.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结构变动关系的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阶段,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GDP已达5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应占GDP总量的50%.2010年扬州市人均GDP已达到7000美元,第三产业占比37.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从全省看,低于苏南先进地区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39.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1%、6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3%一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扬州市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局面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2.1.2 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缓慢.首先,在第二产业中,产业内部结构不优,全市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达75%,带来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高新技术产业和“三新”产业产值占比不高,全市产业规模不够大,缺少大的规模企业,年销售过百亿的企业仅有2家,上市企业数量偏少,到2009年底仅6家,(南京37家,苏州27家,无锡20家)处于全省第7位.在项目投资上,投资过百亿的工业项目空白,50亿以上的项目也屈指可数.由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发展实力偏弱,扬州市在2009年利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46个,比泰州少4个,比徐州少7个,利税过10亿元的企业2个,比泰州少3个,比徐州少4个.如何使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在结构调整中进行产业创新去解决.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成熟,扬州市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达到669.5亿元,比2008年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为36.1%,居全省第9位,与南京(51.3%)、无锡(41.3%)、常州(39.6%)、苏州(39.4%)、镇江(37.3%)、连云港(37.3%)、徐州(37.3%)、淮安(36.5%)均有一定差距.从内部结构来看,扬州市第三产业仍然是传统商贸业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总量35%以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样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还不足5%.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占服务业比重与省均水平及周边城市相比还是较低.一方面信息、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实力不强,物流、会展、创意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占比更低;另一方面诸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样的非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却居高不下将近10%,三产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2.1.3 产业集群化现象初显,产业配套与协作有待强化.扬州已形成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4大产业集群.然而扬州产业集群尚未有效建立起为产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特别是广大中小创新型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工艺配套等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相当缺失,制约了中小企业产业技术升级与创新活动的开展.目前,尽管一些产业建设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但相关的职业培训、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市场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特别是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和大型会展建设更是滞后,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2.1.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说明,三大产业的就业份额与GDP份额应相当,但扬州市目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构成比例偏大,第二、三产业比例偏小,这说明在第一产业还积压着相当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将影响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因此要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力度,促使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2.1.5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2010年,扬州民营经济逆势增长,完成增加值1126亿元,比2009年增加16.7%,占全市GDP的51%,但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许多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加工贸易,以订单主导型为主,缺乏有效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2.1.6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高.扬州企业生产环节基本处于产品价值链低端,在扬州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自有核心技术.现有的产业结构中,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及LED、新材料等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在扬州市工业中举足轻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左右,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展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停留在“扬州制造”的环节.

2.2 问题原因分析

2.2.1 扬州的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投资效果尚需进一步提高.

我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基本走向是在2005年以后第一、二产业投资比重大幅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显著回落.这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投资的效果来看,近五年来我市投资效果系数从2005年的2.58降到2010年的1.63,表明我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效率逐年降低.五年年均为2?204.2007年全省投资效果系数为2.08,全国为1.80,扬州为1.83.这表明,我市的一些固定资产投入与经济增长无关等情况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2.2.2 从生产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扬州的经济增长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先进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人才配置角度分析,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特征.第三产业吸纳比重始终在34%左右徘徊,表明我市产业升级的速度不快.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市高层次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与苏南发达地区比较,有相当的差距.

二是从技术要素投入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40%以上的增幅快速发展,但占比不仅低于同期的无锡和苏州等发达地区,而且比泰州还低6.9%.

三是从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扬州市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品牌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工作,目前已经初步显现效应.但横向比较,扬州市除品牌创新在全省处于前列外,其他方面与苏南地区差距较大.

2.2.3 扬州的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

尽管我市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急需的一些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率还比较低.同时,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市一些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壮大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瓶颈.

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当前和长远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从即期运行看,经济效益比较低.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内外市场有效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我市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微薄的利润空间和市场受到挤压.从长远发展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较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污染排放总量偏大,尽管近年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空气污染、部分流域水污染仍然严重.在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调整产业结构确实到了非调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

3 扬州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优化扬州市产业结构,更快地推进扬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扬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江苏各市数据的对比来看,扬州经济发展纵向上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与苏南一些市发展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存在拉大的趋势,同时在苏中三市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看,南通已超过扬州不少,泰州的总体发展已和扬州基本持平,但有些发展指标和发展潜力因素也已超过扬州.苏北一些市在新的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推动下,已经表现出了良好快速发展势头,如盐城的发展.因此,从扬州谋求更快发展的角度,扬州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树立“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的争先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寻求加快发展的路径.

扬州产业结构调整应结合扬州市的实际情况,突出资源整合和集约开发,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协调配套的关联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1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3.1.1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生产服务竞争力.服务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今年4月12日召开的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保华强调,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就扬州市而言,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核心也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要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今后一个时期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一要改造和升级批零住餐、交通运输、旅游和文化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二要加快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通过优化信息网络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和平台,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充分发挥新兴服务业的对整个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的推动作用.三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提升这类行业的比重水平和质量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趋势.四要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等服务行业,完善证券保险、经纪、拍卖、租赁等中介服务业,大力推动商务服务业的高效发展,并发挥其对各种社会服务业的带动效应.

3.1.2 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要通过发展以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为主的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等,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首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①太阳能光伏产业.做强做大电池、电池组件,并在拉长增粗产业链、做大下游发电设备、推动应用上求突破.②半导体照明产业.确立并保持我市在外延芯片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上的领先地位,加大下游产品、终端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加快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迅速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③电子书产业.大力推进电子纸生产,吸引更多的电子书生产企业落户扬州,大力推动电子书的推广应用,推进电子书产业与文化、出版、网络等产业融合,做大产业规模.④智能电网产业.以太阳能并网发电、智能电表应用示范工程和坚强智能电网改造为切入点,加强与国家电网产业基地的合作,规划建设好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宝应、高邮、江都、邗江“一主四特”智能电网产业园区,打造国内知名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其次,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重点推进能源、石化、汽车船舶和水泥机械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①石油化工产业.做专做强烯烃、芳烃产业链,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②汽车船舶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方向,推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打造千亿产业群和全国有影响的品牌轿车生产基地.促进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③机械装备产业.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以数控机床、环保机械、水泥机械等行业为重点,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环保化发展.

3.1.3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要优先发展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3.1.4 结合扬州农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按照“调优行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的基本框架,做强做大蔬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继续放大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品牌效应,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深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销售网络,发展品牌经营.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万亩以上、连线连片的现代农业亮点工程,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2 以技术改造与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扬州需要在大规模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技术改造的基础上,确立以技术改造和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引导特色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3.2.1 加快科技发展和结构调整,增加对科研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作用.首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两站三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促进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南大—扬州光电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工研究院、扬州数控研究院等建设.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建智能电网产业园.加强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共建重点学科、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加大中央驻扬企业、研究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其次,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合作机制.组建政产学研金合作理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推动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创新合作平台.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系列活动,合作举办省内外高校、扬州技术产品交易会,整合提升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水平.创新合作形式.设立产学研合作政府专项资金,确定并支持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建立金融市场需求侧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打造银企合作、银技合作平台.支持在扬高校和企业科技人才双向交流,更好地推进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最后,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双自”)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导向作用,建立企业“双自”统计监测体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争创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加大对企业申请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大对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品牌创建的扶持力度,提高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市场占有率.

3.2.2 结合扬州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布局特点,选择发展区块,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化与规模化建设,形成优势集聚的主体产业集群.通过强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装备等主体产业集群的建设,引导产业空间集聚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3 以产业空间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为重点形成产业园区体系科学发展

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引导,实现弹性的空间布局取向,实行分门类指导.

3.3.1 加快推进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先导区.加快推进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三新一网一书”产业集聚发展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开发区成为扬州“中国光电城”的主要生成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集聚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大型研发机构,推进“扬州智谷”尽快建成集展示、研发、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全国一流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3.3.2 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园区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巩固深化国家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成果,加快建设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其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科技创业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各类产业孵化器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大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3.3 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创新型科教园区.推进与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创新科技园运作模式,实施以项目引领、创新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基地支撑的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院)地合作模式,力争把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我市新兴的、具有活力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3.4 以调整产业政策为重点培育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4.1 创新产业政策.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加大对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太阳能光伏、LED、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对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扶持,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产品市场化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强化对太阳能光伏、LED、电子书等产业链应用环节的扶持力度.强化对新兴产业在税费、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努力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3.4.2 创新投入机制.(1)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持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重市级不低于3%、县级不低于2%,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财政研发经费投入占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比重.引导和促进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经费持续稳步增长,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创新科技金融投入制度.大力实施“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和奖励机制,推动信贷向创新型经济发展倾斜.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创投公司来扬发展,放大政府风投基金功能.加快推动直接融资,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激励机制,力争3年内新增10家上市企业.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和票据融资.完善金融业态.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加大招行引资力度,组建科技信贷支行,力争将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省科技信贷公司首批试点.组建再担保公司,建立科技担保公司.(3)探索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整合扬州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设立面向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中心.

3.4.3 创新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创新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为创新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各类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服务的中介机构建设力度,完善科技公共设施,逐步健全完善网络化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完善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服务平台创新力度,开辟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成立专利收授扬州中心,促进科研成果的认定与保护.

〔1〕任保平,邵晓.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中国热点透视》编写组.2010社会热点透视[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3〕吴睿.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白辰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马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吴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胡毓娟,鲁启峰,叶松青.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前景[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3).

〔8〕韩洁.“十二五”规划方向浮出水面 弱化经济增长指标.经济时评,2010(2).

F124.5

A

1673-260X(2011)09-0063-04

猜你喜欢
扬州市扬州服务业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的秋日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