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 外语教研室,辽宁 沈阳110026)
外语教学过程中的 “化入”与课堂生态和谐构建研究
李 楠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 外语教研室,辽宁 沈阳110026)
“化入” 教学法是培养英语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外语课堂中运用 “化入”教学法,有利于构建互动、开放、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提高外语教学成效。
“化入”教学法;外语教学;课堂生态
近几年来,关注课堂生态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比较具体,但还不够系统。“化入”教学法要求把课堂的小生态“化入”社会的大生态之中。在外语课堂中运用“化入”教学法,有利于构建互动、开放、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课堂生态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系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舞台。“化入”教学法是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培养英语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1.“化入法”与外语课堂生态的和谐构建;2.应用“化入法”培养英语口语交际能力;3.优化营养信息传递,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生态。
1.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平衡的课堂生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平衡课堂生态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直接动力,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会赢得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能平衡课堂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耐度生态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平等、理解与关爱,感受到激励、感化、建议和指导,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呈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勃勃生机、平衡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
2.认同“化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生态的互动和开放。兴趣是学生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在大学英语“化入”教学中,不论是把学生“化入”教学过程,还是把课文“化入”学生实际,讲述的都是学生生活中的真东西、真感受和真想法,具有真实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仍需不断地想方设法使学生的英语兴趣持久和深化:和学生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对学生的感受做到移情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感和成就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用语言做事的欲望;教师要有随和的教态和幽默的语言。
3.强化竞争意识,促使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的着眼点就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此,在“化入法”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英语兴趣及学习动力,从而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追求、产生成就感,成就感又进而激发追求,如此循环上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达到“一勺水引无穷水”之教学功效。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在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化入”法教学中,教师要力所能及地使所授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同时,还必须不遗余力地把英文版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化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使英语课堂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实践表明,此种举措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学习动力,让课堂生态充满生气和活力,而且践行了“相近层面的多种语言材料输入观”。此观点主张从与教学大纲要求在内容、难度方面相近的语言材料中,推荐、选编一些材料,与课本结合使用,作为实际学习的教材。这样,既可使教材更切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也可降低课本难度,提高新知识的复现率,增加语言的输入量。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教学情境,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信息量。
1.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焦虑心理。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把教学内容“化入”学生的实际,实现口语教学交际化。
1.把口语教学“化入“听力和阅读教学,重视口语输出的训练。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英语知识“化入”口语技能培养。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任务,仅仅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化入”不拘一格的课外活动,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内和课外形成口语技能习得的连续体,实现课内和课外的高效动态联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生活“化入”口语教学实践,把所学的英语知识“化入”口语技能训练;课堂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口语课堂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花样翻新的各种活动是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主线,只有在口语活动中反复操练、不断实践,方能习得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多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歌曲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寓练于乐”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说,形成英语口语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英语角里老友新朋的互诉心曲,演讲会上的慷慨激昂,辩论赛中的唇枪舌剑……充分调动学生口语技能习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满足感、进步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口语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与学结合”的口语教学社会化大课堂。
课堂教学的纽带是信息,包括言传知识和隐含知识,如果没有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没有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互动,整个课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同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并获得知识是他们基本而核心的任务,其他一切衍生物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极大地占有,否则难以有效率地“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知识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了在教师加工基础上的再加工,重新建构,实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发展和成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生态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流动的,是共惠共生的。站在知识传授、信息流动、技能养成、道德影响的角度,教师的知识形成和再建构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学生的变化不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也包括知识体系、教学心态等一系列变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对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替作用。教师的评价最能彰显自身的素质和学生观,更能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应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更能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从而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便是外语学习者能力构架中的生态因子,如果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生态因子就会受到牵制,从而使整个学习的结果达不到理想的境地。
[1]孙长顺.韩忠亮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13,214.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4,290-29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712
B
1671-6531(2011)07-0136-02
李楠,女,吉林永吉人,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