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2011-08-15 00:50:10练忆茹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院校

练忆茹

(四川大学 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教育学

略论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练忆茹

(四川大学 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成渝经济区有先天的发展优势,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使得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库、科技库对于成渝地区经济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里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及区域内高校的简况,分析了地区崛起对高校的需求以及本地区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高校能级结构的划分对不同类高校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高校;成渝经济区;崛起

如今,中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是城市化进程向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推进[1]。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称《规划》),文中指出未来要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一 成渝经济区简介

此次规划范围包括重庆31个区县,四川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9840.7万,GDP总量达1.58万亿元人民币。学者普遍认为:成渝经济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将会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并形成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相呼应的东西联动局面[2],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经济优势[3]。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有其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历史发展早,是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教育、交通、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第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多,对外吸引力大;第三,城市密度在西部甚至全国排位靠前(“成渝经济区”每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而西部只有0.24座,全国为0.7座[4]),且各城市之间文化相近,交通条件较好,拥有发展为经济区的先天条件;第四,成渝经济区基本上处在四川盆地内,土地肥沃,气候条件较好,自古就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地之一;第五,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产业布局区,这些企业的存在对于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的拉动极为有力;第六,成渝经济区向南是珠三角的经济腹地,向东对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向西又是东部、东南部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与此同时,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川渝分治使得行政管理上存在一些障碍,各省各地自行进行规划,整体规划显得不整合;第二,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失调,有成都、重庆两个超级大城市以及许多中小城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城市鲜见,这不利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某些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一致;第四,区域内缺乏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高级专门人才不足,科研水平不高,整个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第五,地处西部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第六,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成渝经济区产业整体发展落后,亟待转型、提高。

二 成渝经济区内高校简况

截至2009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学校总数为114所,其中211工程院校5所,985工程院校2所,招生总数54.17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为157.74万人(招生及在校学生总数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及网络本专科),教职工总数为10.1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为6.41万人[5]。高校总数排全国第8位,在校生以及教职工人数均排在全国第七位[6],这表明四川省的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状况较好。重庆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总共58所,普通高校52所,成人高校3所,军事院校3所。其中211工程院校2所,985工程院校1所。成渝经济区共有高校172所,其中211工程院校7所,985工程院校3所。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成渝地区的高校尚不能满足成渝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科研以及文化社会环境等[7]。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高校基本布局在成都、重庆两个超级大城市,中小城市高校数量少,水平普遍不高。211工程、985工程院校中除了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之外,其他都在成都或重庆市。

三 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高校哪些支持

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全球化世界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中,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的44项指标中有22项、科技竞争力的26项指标中有19项与教育相关。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国民素质排名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759,居诸相关系数之首,国内经济实力位居第二,为0.791,教育结构位居第三,为0.783[8]。从中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地区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从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几次转移,同时这几个当时的高等教育中心也同样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从历史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杨俊,吕林光,罗莹等人的研究也发现:(1)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高度正相关;(2)高等教育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京津及东部沿海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9]。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成渝经济区崛起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发挥相应作用,促进地区崛起。同时,作为西部地区,我们的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作用,力促成渝经济区崛起。

其一,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高校发挥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中提出成渝经济区要“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各个城市的产业规划中,都体现了对科技和新技术的要求。在“天府新区”的打造规划中,还强调了要把它建成“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天府新区建设被特别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之,规划中无不体现对科技创新的强烈诉求。而高校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力量之一,理应承担起创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

其二,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高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规划》中对产业发展的规划,体现了多样化,互补性的特点,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将以制造业为主,其余各种产业也要配套发展,具体包括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旅游、医药、教育、商贸物流等。从这些多样化的产业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为数众多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而这些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必然大部分由成渝地区的各类高校承担。

其三,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高校做好文化传播和文化引领。

《规划》中强调成渝经济区要“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里的辐射带动功能虽然重点指的是经济领域,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软实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成渝地区人民的思想提升。高校作为大师云集之地,学术研究的中心无疑应当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引领社会思潮,发挥思想库的作用。此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时代逐步走来,国际间互派留学生、学者等已经成为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一环,高校也应当为提高成渝经济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四,成渝经济区的崛起,需要高校做好智囊库。

国家对成渝经济区的全新规划,把成渝经济区的地位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样的规划涉及面广,配套政策相对完善,发展机遇大。但是,由于这样的大机遇,就使得成渝地区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事业单位发展策略的制定的难度加大,这样系统化的发展策略需要相对专业的人员与其一起制定,才能使政策或策略的制定更加科学。而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中汇集了一批饱学之士,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策略。

四 成渝经济区内高校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成渝经济区内高校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流高校数量有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渝经济区内缺乏国际知名大学,国内知名大学也只有几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只有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且这两所大学都没有进入综合大学实力排行榜的前8位。整个成渝地区综合创新能力较弱,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第二,高校间合作不多,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在欧洲存在众多的跨校研究生院,目的在于集合各校优势,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在成渝地区高校间联系较少,即使有所联系也多为学生或者教师的个人行为,鲜见成规模的合作研究。大规模合作研究需要学校上层、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而成渝地区缺乏这样的机制;第三,高校培养人才、科研项目与社会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调。成渝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为秉承学校传统科目,或者响应政策号召培养一些急缺人才,但是高校自身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及时反应机制,尤其是一些巨型大学,其自身运转缓慢,更难适应社会变迁;第四,各界对高校社会服务作用的忽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产生科学的行动。而身处西部、思想相对落后的成渝地区,政府、高校、社会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高校巨大的社会服务价值,这也直接抑制了高校作用的发挥;第五,高校的科技转化能力不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只顾埋头搞科研,不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商业头脑,使得大量专利技术成了为研发而研发的闲置品;第六,各高校自身定位不清,造成人才重复、低效培养。某些高校一味追求大、全、名,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使得高校“千校一面”,各类人才重复培养,培养人才质量不高,浪费了潜在的人力资源。

五 成渝经济区各类高校如何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崛起

高校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的维度,其中一种是按照能级分类。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一是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三是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10]。不同能级的院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所调整。

其一,对重点院校的建议。

重点院校的特点是设有研究生院,在教学的同时注重科研,汇聚了众多大师,学术气氛浓,各种资源丰富,拥有深厚的底蕴。对于综合性的重点院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科类齐全,各类人才兼有,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的联合攻关等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单科性质的重点院校的特点是特色专业研究历史悠久,专业人才水平较高,专业氛围浓厚,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重点院校的以上特点对其作以下建议:第一,深入挖掘自身的科研力量,对一部分有商业价值的研究方向应当顺应社会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社会财富,提升高校和社会的科技水平;第二,各重点院校自身特色专业不一,在立足自身特色不放松的同时,加强薄弱学科与外校实力强的同学科的合作,起到一个共同进步的作用,提升成渝地区高校的整体实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三,整合各校强势专业,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攻关,争取在制造、电子、军工、医药等《规划》中所布局的产业的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加强重点院校之间的学生、老师的交流,把区域内的重点院校看做一个高等教育整体,综合服务于成渝经济区的建设;第五,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开办自己的企业,成为成渝经济区崛起的直接推手;第六,重点院校应注重自身发展,吸引优秀人才来此求学、工作,培育本地区的学术气氛;第七,重点院校要引领社会文化,把先进的思想,积极健康的文化传播给社会,加强与所在社区的联系,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八,发挥高校学者智囊团的作用,为政策、策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第九,教学工作毫不放松,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发挥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沿海制造业大批迁移内陆,成渝经济区面临产业升级,如何使升级换代的过程更科学,需要高校的科技支持。

其二,对一般院校的建议

一般院校是高校中的大多数,主要进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数会直接就业,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般院校应当以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一般院校应当了解地区新规划,未来产业的新布局,根据产业布局调整适时调整自身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工作;第二,一般院校应当和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和社会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上大学,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高等教育精英化的传统思维,往往在就业之时高不成低不就,所以,一般院校应当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就对其进行合理的就业教育;第四,本科教育是一个讲求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全面教育的教育阶段,注重对人格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的综合型人才广受欢迎,一般院校应当顺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其三,对专科院校的建议

专科院校也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块,未来成渝经济区将以制造业为主,这就必然需要很多高级技工。此外,成都、重庆都是商贸中心,强调旅游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很多高水平的第三产业从业者,而这些人才大多需要专科学校进行专业培养。那么专科院校就该抓住机遇,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以服务地区经济为导向,研究当地产业结构特点,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培养当地需要的专业人才;第二,学习国外社区学院和东部沿海地区专科学校的发展规律,调整自身策略,使学校决策科学合理;第三,在教师的聘任上,对学历要求相对宽松,以实际能力为依据选聘教师;第四,对学生的要求上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力争培养受欢迎的毕业生。

成渝经济区必将成为中国又一经济增长极,高校在成渝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力促成渝经济区崛起。

[1][4]刘道明.“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18.

[2]廖元和.关于成渝经济区的探讨[J].探索,2005,(6):66-70.

[3]刘世庆.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第五极”[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4,(4):26.

[5]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11-6-16http://www.scedu.net/html/_ info_3_001_/_HMN7VB_3732_4439_scedu_18_/ 2010-03-16/jysytj/jysytj/nr_23.html.

[6]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的比较位次.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网. 2011-6-16http://www.scedu.net/html/_info_3_001_/_ HMN7VB_3732_4439_scedu_18_/2010-03-16/ jysytj/jysytj/nr_24.html

[7]杨泽军.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发展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31.

[8]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42-345.

[9]杨 俊,吕林光,罗莹.高等教育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J].西北人口,2007,(6):17.

[10]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

G459

A

1674-3652(2011)06-0051-04

2011-09-15

练忆茹(1987- ),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成渝经济区院校
活色生香新成渝
党员文摘(2024年1期)2024-01-20 00:08:35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成渝双城到同城
今日重庆(2015年12期)2015-08-15 00:51:09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6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