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二元目的论”观照下的《培根随笔》

2011-11-06 01:07:10张荣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培根目的论译者

周 琨,张荣梅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语言学

翻译“二元目的论”观照下的《培根随笔》

周 琨,张荣梅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曹明伦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均有建树。曹先生认为翻译目的有“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之区分,而实现“非文本目的”才是翻译实施者的根本任务。笔者从这一理论出发,探讨其译作《培根随笔》对原作风格的保留程度,发现译作充分体现了“二元目的论”的要求,很好地传达了原文语言古奥、文笔简练、修辞巧妙和警句迭出的写作风格,实现了翻译的目的,也验证了“二元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曹明伦;翻译;二元目的论;《培根随笔》

一 曹明伦与翻译“二元目的论”

曹明伦(1953- ),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其主要译作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1995),《威拉·凯瑟集》(1997),《培根随笔》(1997),《爱伦·坡集》(1998),《弗罗斯特集》(2002)和《司各特诗选》(2006)等,并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2007)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2007),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颇有建树。

曹明伦教授在《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一书中重新审视了翻译的目的、任务及其标准,将翻译目的进行了二元划分,提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对概念。曹明伦认为,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带来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多元交叉,人们对翻译目的的认识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但却没有能够区分翻译的政治目的、文化目的或经济目的与翻译的文本目的,或者说未能甄别翻译活动发起者(initiator)的目的与翻译行为实施者(translator)的目的。“文化目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别的什么目的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是翻译行为实施者的目的。后者的目的是文本目的,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文本目的乃译者的翻译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译者的根本任务。”[1]这一创造性论断首次区分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明确了译者作为翻译行为实施者的目的,“廓清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翻译目的的定性和定位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具有普遍适用性,对翻译目的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

二 Essays与曹明伦译本《培根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Essays是其代表作,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随笔体裁,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的《思想录》并称欧洲文学史上三大散文名著,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Essays被译成中文并广泛流传。在众多的译本之中,曹明伦翻译的《培根随笔》“处处珠玑,琅琅上口,……在译界幻化出一道亮丽美景”[3]。本文从原文和译本的文体风格入手,探讨译者是如何体现“二元目的论”的要求,实现其根本任务,让读者通过译文欣赏原文的文体风格的。

三 《培根随笔》对Essays文体风格的传达

Essays作为英国散文史上的杰作,不仅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而且文字古奥优雅,行文简洁老练,修辞运用巧妙,格言警句迭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曹明伦教授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准确把握并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使其译作《培根随笔》成为形神兼备的佳译。

(一)语言古奥

Essays写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处于早期现代英语阶段,因此,作品中保留了大量中古时期英语的特点,使文章显得端庄典雅、古色古香。首先,文中使用了大量外来语词汇,且多为早期欧洲语言,如拉丁语、希腊语等;其次,部分词汇的屈折变化采用了中古英语的形式,如大部分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以“th”或者“eth”结尾;部分动词和情态动词的变化,如holpen(help的过去式)、spake(speak的过去式)、wrought(work的过去分词)、mought(may的过去式)、shalt(shall在现在时第二人称主语后的形式)等;大量中古英语词汇的使用,如 yea,nay,whither,unto,whereat,thou,mislike,infortunate等。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译文很难把英文的这一特点进行直接对应的翻译。为了表现原文的古风,译者采用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充分利用古汉语词汇,使译本从整体上具有古色古香的特点。例如:

原文:Illi mors gravis incubat,qui notus nimis omnibus,ignotus moritur sibi(It is a sad fate for a man to die too well known to everybody else,and still unknown to himself).

译文:恰如古人之叹:悲哉,世人皆知死者何人而独死者无自知!

原文:For these winding and crooked courses are the goings of the serpent;which goeth basely upon the belly,and not upon the feet.

译文:盖此类三弯九转的做法乃蛇行之法,蛇行无足可用,只能卑贱地用其肚腹。

原文:As it is in particular persons,so it is in nations.

译文:此理于人如斯,于国家民族亦然。

笔者统计了20个常用古汉语词汇在译文中的使用数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译文中部分古汉语词汇使用情况

表1显示,译文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使译文读者也如原文读者一样,得以欣赏这一古风盎然的文学作品。

(二)文笔简练

培根的Essays文笔简练,惜墨如金,因此,译者如不能紧扣这一特点,表述繁琐,语言累赘,尽管可以表意,却无法再现原文洗练的文风。曹先生深谙此中要领,译笔精辟凝练,读来毫无臃肿拖沓之感。例如:

原文:And avoid not only the fault,but the suspicion.

译文:此举既能免错,亦可消疑。

原文:It is an assured sign of a worthy and generous spirit,whom honor amends.

译文:登高位而德行愈增,此乃高洁之士的明显标志。

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译文: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原文:But trainings of men,and arming them in several places,and under several commanders,and without donatives,are things of defence,and no danger.

译文:防范之道是让兵无常帅、驻无常地,并不给赏赐,如此君王可高枕无忧。

上述几例中,原文和译文无不简洁凝练。译者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在译文中灵活使用了大量的四字格,使译文显得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三)修辞巧妙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是Essays的一大特点,而对译者来说则是一大挑战。由于语言自身的差异,有些修辞技巧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实现,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失去原文的修辞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造成损失。

原文: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译文: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

原文:It is a pleasure to stand upon the shore and to see ships tossed upon the sea;a pleasure to stand in the window of a castle and to see a battle and the adventures thereof below.

译文:登高岸而濒水伫观舟楫颠簸于海上,不亦快哉;踞城堡而倚盲凭眺两军酣战于脚下,不亦快哉。

上述两例中,原文均使用了平行结构(parallelism),而译者也进行了相应采用了汉语中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结构整齐,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

原文:It is a prince’s part to pardon.

译文:高抬贵手乃贵人之举。

在上例中,原文使用了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用了三个以字母“p”开头的单词。译者巧妙地使用两个“贵”字与之对应,并以“抬”、“举”二字前后呼应,而丝毫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充分传达了原文的修辞效果。

原文:A wise son rejoiceth the father,but an ungracious son shames the mother.

译文:儿子聪明其父开颜,儿子愚笨其母赧颜。

此句不仅使用了平行结构,还采取了尾韵(rhyme)的修辞手法。译文也采用了对仗的结构,并巧妙运用“开颜”和“赧颜”两个词语进行押韵,令人拍案叫绝。

(四)警句迭出

Essays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思想、社会伦理、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因此,文中许多论述充满哲理,寓意深刻,颇有格言警句的味道。例如:

原文:Prosperity doth best discover vice,but adversity doth best discover virtue.

译文:幸运使恶愈昭,而厄运使善愈著。

原文:A place showeth the man.

译文:当官使露真相。

原文:Money is like muck,not good except it be spread.

译文:财富犹如肥料,不广施于田就毫无效益。

原文:In counsel is stability.

译文:从谏如流方可长治久安

原文:He that considereth the wind shall not sow,and he that looketh to the clouds shall not reap.

译文:望风者难以下种,看云者不得收获。

原文:Abeunt studia in mores(Studies pass into and influence manners).

译文:学皆成性。

上述各例中,原文均言简意赅,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译文不仅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深刻内涵,而且字斟句酌,在文采上无丝毫逊色,翻译得十分成功。

结语

曹明伦教授辨名责实于细微,发众家宏论所未见,以二元划分结束了对翻译目的之认识的多元化格局,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正是在“二元目的论”的指导下,曹先生成功地完成了译者的根本任务,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的翻译目的,使其译作《培根随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译。

[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50-151.

[2]唐勤泉.辨名责实于细微 发众家宏论所未见——评曹明伦教授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43-46.

[3]冯 钢.吹尽狂沙始到金——读曹明伦译《培根随笔》[J].中国翻译,1999,(3):70.

H315.9

A

1674-3652(2011)06-0118-03

2011-08-20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2009WY124J)。

周 琨(1976- ),男,安徽合肥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张荣梅(1978-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培根目的论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知识窗(2021年6期)2021-10-07 01:31:00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食品与健康(2015年5期)2015-09-10 07:22:44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