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岷
(上海铁路局 信息技术所,上海 200071)
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在近30年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中国铁路系统不断创新、学习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整体水平,使铁路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铁路信息化建设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国外先进的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相比,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起步稍晚,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于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90年代进入建设高潮,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70年代早期应用。由于受电子器件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营管理数据的简单处理,以降低工作人员手工统计的劳动强度为目的,自动化程度低、数据处理范围小、处理能力和共享程度低,尚未形成计算机网络应用环境。
80年代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铁路信息化初步进入专业化、规模化阶段,建设了早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诞生了一批网络环境下使用的运营管理子系统。这一阶段的应用初步具备了网络化信息处理的特征,数据处理范围扩大,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得到提升,运输生产过程信息的采集与报告能力有了一定的突破,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改善了运输组织作业效率。
90年代进入建设高潮。建成了全面覆盖全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为铁路运营管理各子系统的全面建设创造了条件。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工程、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全面建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工程进入启动阶段;同时,微机处理与控制技术在铁路信号、通信、联锁、车辆编解作业、调度指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铁路自动化程度。
近年来,各专业化系统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体系,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和安全保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不断完善。在已建成的包括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的庞大网络售票系统基础上,为适应市场化服务的需要,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拓展了新功能,如推出互联网售票、电子支付、实名制售票、电话自助订票等。
其次,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CTC)建设广泛开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采用了最新技术不断提高CTC系统技术条件,完善CTCS、RBC、GSM-R等相关系统设施建设,形成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体系。
再次,新一代客运服务系统广泛建设。随着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与开通运营,新一代客运服务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是:覆盖面广,涵盖广播、引导显示、自动售检票、综合查询、视频监控以及求助、寄存、设备监控等多项内容;系统集成度高,实现信息高度集成与共享。这些进步深刻推动了客运管理创新,车站综合监控逐步向枢纽车站、铁路局调度所集中,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货位优化完成后,为直观表现优化效果,根据货位随机分配、EMBBO算法货位分配优化两种结果绘制货位分配示例图,如图8所示。
第四,牵引供电远动管理(SCADA)系统大规模推广。随着既有线电化改造、新建客运专线大规模建设与开通运营,同步建设牵引供电远动管理(SCADA)系统,实现了牵引供电集中在路局调度所远程控制管理。
另外,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驼峰自动化、机车运行车地一体化监控、车辆识别与运行状态监测、车辆管理、动车检修管理、机务运用管理、工务管理、客运专线防灾监控等,并推广到财务、统计、综合办公等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国外发达国家对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起步较早,投入较大,经多年建设与优化,形成了较完整的规模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代表性的系统简介如下:
北美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CS和TSS。北美铁路的运营管理系统集中在运营、客户服务和管理三大领域,核心系统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典型的如UP公司的TCS系统和BNSF公司的TSS系统),并通过接口与其它系统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贯穿整个货物运输的过程,覆盖了市场营销请求、车辆调度、车辆作业过程等主要方面,并通过接口与外围子系统有机结合,构成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框架。
北美先进列车控制系统ATCS。先进列车控制系统ATCS由北美铁道协会共同开发,其基本原理是将微机使用到铁路移动设备上,通过数据无线电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组成安全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ATCS主要由中央调度室、无线电数据传输、机车(车辆)车载、固定道旁等4个子系统组成,具有4个功能级别,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线路条件。
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ERTMS系统遵循统一的欧洲铁路技术规范,核心是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ETCS)和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ERTMS/ETCS有3个等级配置级别,第一等级,列车运行区间划分为固定的闭塞区间;第二等级,列车运行不再依靠地面信号机,实现了机车信号主体化;第三等级,实现了以目标距离为基础的列车间隔控制,即移动闭塞功能。
日本新干线列车运行管理系统COSMOS。1995年,东日本铁路公司在1972年冈山线开通使用的COMTRAC系统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功能更强的COSMOS系统,由运输计划、运行管理、维护作业管理、设备管理、电力控制、集中信息监控、车辆管理、站内工作管理等8个子系统组成,以列车运行计划管理为中心,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采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较高,技术标准较规范,核心系统的可靠性较高;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形成了较完整的规模体系,信息共享程度较高;支持管理模式由分级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变,运输组织流程得到优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完成了以运输生产过程为主向满足运输生产市场化为主的转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信息系统尚未构成有机整体,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综合应用展开较窄,整体效益发挥有限;二是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始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完整性及系统整体可靠性需进一步提高;三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后,仍较多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信息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市场化服务的步伐较慢。
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将高举信息化带动铁路现代化的大旗,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重点建设领域,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运输组织。以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现代化为核心,加快新一代CTC、综合调度系统、列车超速防护系统(CTCS)的建设,加快调度指挥现代化的进程;加强机车、车辆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快机车、车辆、线路、供电、防灾等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形成综合监测中心,保障运输安全。
客货市场营销。结合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重点进行客货营销、综合服务、营销分析决策等系统的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集成,以适应社会化、市场化需求为目标,建立信息流畅、产品多元、配套完备的高度集成管理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
经营管理。重点进行运力资源管理、经营资源管理、办公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的建设,提高经营效益与管理水平。
强化基础。加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加强通信网络、运行环境、运行监控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
加强整合。针对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够高、系统综合效用发挥有限的现状,在提高信息系统建设、运行质量的同时,加强系统资源整合共享与集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机制建设。针对铁路信息共享度不高,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切实加强协调机制建设,打破专业部门间的壁垒。建立强制技术标准,有效强化信息共享,与外围系统协调实施等工作,推动铁路运营管理系统整体良性发展。建立质量评估与系统完善机制,持续改进系统建设、运行、升级各过程,提升系统效用。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听取路内、外专家意见,对重点规划、方案进行审查完善。
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在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完善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快运输组织流程优化再造,创新管理模式,简化生产环节,提高效率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化竞争需要。
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站在全局高度,梳理新的建设思路;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建设机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加强系统建设的程序化;打破体制内壁垒,强化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结合国情实际,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建设、运营、管理理念;加强基础建设和标准建设,确保建设效益;确立既重视系统建设,又重视系统运行维护的机制;加快市场化营销系统建设,推动系统整合与管理创新。
当前,中国铁路正处于大规模路网建设与开通运营的高潮期,建设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非常必要。应按铁路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自主建设,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的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唐日红.铁路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吴汶麒.轨道交通运行控制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车铁道部.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设计规范:TB10074-2007[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4]贾利民.铁路信息系统架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5]刘峰.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