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结平 杨 雪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文化批评视阈下的中西爱情诗
徐结平 杨 雪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爱情诗;中西文化;差异
爱情,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的诗歌体系中,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这种差异表现在了诗歌创作的理念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宏图壮志,晨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乃为一朝金榜提名,一般耻于把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花在与女子花前月下,缠绵悱恻之,他们文学创作更多涉及的主题是江山社稷与黎民苍生,诗以言志。而西方文人雅士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人生,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曾有言:“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诗以言情是他们的创作理念。其次,中西爱情诗歌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古代中国文人受儒教影响深重,儒学经典《论语》有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长久以来他们受到“红颜祸水”的负面教育,在内心鄙视妇女。使得妇女社会地位底下。而古代中国妇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事实也使得文人雅士与美貌佳人间难有共同语言。西方长久来就有尊重妇女,崇拜女性的传统。再次,中西爱情诗表现了东西方人不同恋爱观、婚姻观。中国古代重婚姻而轻恋爱,西方重恋爱而轻婚姻,此种文化观念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爱情诗在表达内容上不同。
2.1 地位差异
虽然爱情与死亡被称为诗歌的两大主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诗歌中缺乏爱情诗的传统,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说:“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没有”。再比如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就介绍过这种看法:“一般说来,中国古典诗歌中咏男女之情的极少,这是欧美学者们怀着奇异的感觉强调的问题。”此等言论未免过于偏薄,中国是诗的国度,流传甚广的爱情诗歌也不乏其数。《诗经》中《国风》、《楚辞·山鬼》、《上邪》等等。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爱情诗居次要地位。而在西方,凡是名垂青史的诗人几乎都曾留下过很多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歌咏爱情的诗歌,而且在整个西方诗学的发展史上地位极为重要。比如说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几乎都可以做为爱情诗加以赏析。历来追求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西方文化,赞美恋人,歌咏爱情的诗歌成为了其展示个性诠释自由的最佳方式之一。
文化的不同乃是造成爱情诗地位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书生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读圣贤书的唯一目的与出路,有志之士以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希望、前途、命运、理想与志向都与仕途息息相关。而绝大多数的古代诗歌作者同时身兼官僚、政客或是其他职业;诸如陶渊明,杜甫,李白等辈,也多是求官不得或仕途受挫人士。赋诗填词的目的或则抒发心中志愿,或则为了排除内心情感纠葛。大多数将文学创作视为“经国之大,不朽之盛事”,将其价值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这使得中国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展开,建功立业似乎是诗人们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诗歌作品强调风雅美刺功能,要写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没有太多的个人化私人情感空间。诗言志的“志”也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与决心。排除情感纠葛者写诗只是为了调养性情,静赏自然而已。或是为了朋友欢聚作诗助兴,或则辞官归隐寄情以山水田园。使得关乎儿女私情之内容被排除到文学创作追求之外,这就使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相比其他主题诗歌而言数量稀少。而西方则不然,自古希腊开始,文学创作本来就融为一种商品生产,吟游诗人以讲唱史诗文学作品为生,古希腊的著名作家就有得奖的记录,说明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像中国只是一种消遣自娱的工具,而且得取悦读者听众,而要吸引众多听众的注意与兴趣,情节生动的便于吟唱的长诗与关乎爱情这一人人皆盼拥有的诗作就不可能不在其中了。其次中国古代文学的德本精神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不太以儿女私情为主要的歌颂对象。中国诗学自古有言“诗品如人品”,这种德本精神一直是中国诗学的内核,也是中国文学评判的永恒典范。这种用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诗歌。而中国从商周以来以“忠孝”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在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那里发展成为“孝悌”“仁义”以及“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克己复礼的伦理观念使得男女私情这一人间私欲变成了典型的“可作不可说”的文化典型。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对爱情的讴歌,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的原因之一。正如朱光潜所说:“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英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2.2 内容风格差异
试比较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玄学派诗人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与中国古代表现同样主题的名句:
...My vegetable love should grow
Vaster than empires,and more slow.
An hundred years should go to praise
Thine eyes,and on thy forehead gaze;
Two hundred to adore each breast,
But thirty thousand to the rest;
And the last age should show your heart.
For,lady,you deserve this state,
Nor would I love at lower rate.
...Thy beauty shall no more be found,
Nor,in thy marble vault,shall sound
My echoing song;then worms shall try
That long preserv′d virginity,
And your quaint honor turn to dust,
And into ashes all my lust....
...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and all
Our sweetness,up into one ball...
Andrew Marvell的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及时行乐(Cape Diem)。西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奇喻(conceit)手法,“把炽热的激情用刚强的理智在轻快隽雅的抒情笔调下表达出来”,态度诚恳而富有侵略性,对女性的规劝言语胆大且带有几分威逼。例如crime(罪过),Two hundred to adore each breast(用两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then worms shall try That long preserv′d virginity,And your quaint honor turn to dust,And into ashes all my lust.(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and all Our sweetness,up into one ball;(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个球)等等。全诗表现的坦白,透明且直言不讳。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在感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也不乏同样主题的力作唐代诗人杜秋娘的千古名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诗表现这一主题的方式与此西诗决然不同,少了此类露骨的女性身体描写,而是以花开花落美丽悄落来比喻人间年华短暂青春转瞬即逝。奉劝对方珍惜时光当机立断。可见中诗劝的委婉含蓄,窥一斑而知全貌,在爱情诗的国度里,英诗大胆奔放,言辞恳切,而中诗大多婉转而迂回。在中国的古代诗歌史上此类艳情诗只可在六朝时的宫体诗中尚可见一斑,可与西方的率直奔放相比还是略显委婉隐晦。即便如此也为后来人所诟病。被斥为忽视了诗歌的人格之美,诗风堕落。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述:“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够华丽鲜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钱钟书此说用来描绘中西爱情诗的这一差别特别适合。
3.1 传统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朱光潜先生认为:“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有例为证:安东尼可以为美丽的埃及王后克丽奥佩特拉放弃自己的王位与人民,冒天下之大不韪,终而众叛亲离,被屋大维所杀。西方人从古到今就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与升华自己的人生。没有恋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不完整的。男欢女爱是人性使然,即使是在追求禁欲的中世纪,也没有泯灭人性的这一欲求。恩格斯曾总结:“欧洲中世纪的开始是从具有性爱萌芽的古代世界停止的时候开始的,即是从通奸开始的。”德国诗人歌德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这样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事业的动力,能促使事业成功。因此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常常弃事业而取爱情。朱光潜还认为: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是在恋爱中消遣人生。陆游与唐婉的凄惨爱情故事就是例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埋头苦读圣贤书为荣,以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荣耀乡里,光耀门楣为终生奋斗目标。而历朝历代举国上下都以与女子缠绵悱恻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的思想深入古代学者的骨髓,更别说爱情了。中国人重婚姻,男子更多在意的是女子任劳任怨为其服务,在他们看来传宗接代才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使命。女人变成一个自轻自贱、供男子悦媚的玩物而已。
3.2 男人心目中的完美女人形象差异
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女人在男人中的形象地位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女性在男子心目中的完美是在外勿抛头露面,在家言听计从。普通妇女就连自己连名字都没有,而以简单的称呼诸如:“张氏、李氏、王氏”立足。遵从的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一套礼教。很少有妇女识字,更别提有和男子吟诗作对的水平了。即便识得几个字,读的也是《列女传》、《女诫》等所谓的经典,宣扬的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压抑了女性的独立思维能力与人生自由权利。古代的中国女性也少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他们与男子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水平,也在无形中阻碍了他们与相爱男子的平等交流,而被动屈辱的人格又怎么能产生灵魂的交合呢?所以真正的男女之情在中国古代很难实现,所以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情诗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对中古而言,西方男性心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一个从夏娃转变玛丽亚的转变过程。夏娃乃人类第一次堕落的罪魁祸首,圣经中记载了她第一个偷吃禁果,女人成为邪恶的化身。可是历史后来出现了转机,首先是在中世纪中期的法国普罗旺斯等地先后出现了唱游诗人,在他们的唱词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浪漫的男女间的个人之爱。而随后的几次十字军东征,身着铠甲的骑士把中东地区特别是他们眼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地区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带回来自己的家园,于是圣母的伟大女性形象取代了堕落的夏娃,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此时作为封建社会基石的骑士们,除了要忠君护教行侠仗义之外,在他们的血液了还流淌着尊重女性,取悦恋人的欲求。于是作为表达爱慕之心与倾述相思之苦的情诗就应运而生了。
2.3 审美情趣差异
文化的差异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这成为中西爱情诗差异的另一个因素。不同的审美追求表现了爱情诗的不同风格与魅力。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以“天人合一”终极目标,即主张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以及天人相忘的和谐境界。主体没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难分彼此,物我浑化两忘。这使得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受到这种美学思想的引导,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爱情诗的创作上并不着力投射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表达爱慕之心还是倾述相思之苦,很少直抒胸怀,要么比兴,要么托物,讲究点到为止。与此相反,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宣扬“移情说”。而“移情说”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恰恰相反讲究主客两分。在自然观方面,古希腊人很早就将自然看作是死寂的、几何的、可精确计算的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人类社会立法,也为宇宙自然界主动制定秩序。把宇宙现象二分为没有永恒价值的现象世界与永恒而抽象的本体理念世界,人与自然分极对立;而在亚里斯多德那里,仍是把人与现象分离,认定人是宇宙自然界秩序的主动制定者。这表现在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讲究情感的宣泄,重视自我感受的直接表达。这使得在他们的情诗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它的强烈、主动与畅快。而对性的相对开放也让我们常看到了诸如《雅歌》中对爱人身体的大胆细致描写。
中英爱情诗的诸多差异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以及两种文化现象下东西方人思维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点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文明程度有高低之别,可文化差异从来就没有优劣之分。分析和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对中西文学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两种文化的异同,感受两种文学给我们所带来的不同美感。
[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杨铁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朱光潜.诗论[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
[4]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OVE POEMS
XU Jie-ping YANG Xue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re are many touching and melodic love poems and folk balla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Although with the same literary style and theme,to our curiosity these love poems of the two languages hold great differences.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ose differences and summarize the cau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spects of two cultures,women social status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s.
Love poems;Culture Differences
I106.2
A
1672-2868(2011)04-0080-04
2011-04-19
巢湖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WY-201021)
徐结平(1982-),男,安徽安庆人。巢湖学院大外部教师,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宏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