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国中世纪圣徒剧的演出和影响

2011-08-15 00:52
关键词:圣徒莎士比亚戏剧

马 衡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0)

试论英国中世纪圣徒剧的演出和影响

马 衡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0)

圣徒剧起源于10到11世纪的基督教仪式,15世纪达到高潮,是中世纪宗教剧中数量最多、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戏剧形式。露天的演出形式和舞台演出特技赋予了圣徒剧灵魂,并奠定了其繁荣的基础。宗教改革虽然结束了大多数圣徒剧的演出,但是圣徒剧皈依、殉道和奇迹的主题以及多重情节的结构形式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徒剧;演出;影响

“圣徒剧是以圣徒为主角,以奇迹为主要情节的戏剧。”[1]它起源于10到11世纪的基督教仪式,13世纪开始在公共节日演出,逐渐被世俗化而脱离教堂的礼拜仪式。15世纪,它的创作和演出达到高峰,它曾经是英国中世纪戏剧中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和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戏剧形式。在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圣徒剧被亨利八世取缔。随后大多数圣徒剧被销毁,仅有少量剧本流传下来。

中世纪圣徒剧根据主题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皈依剧。它主要表现有罪的主人公思想转变的过程,以此表现圣徒般的行为;以《圣保罗的皈依》,《玛利亚·麦格达伦》为代表。其次,是殉道剧。它是中世纪圣徒剧中较为普遍和典型的一个戏剧类型,主要描写圣徒在受到严酷的精神和肉体折磨时仍然坚持基督教信仰;以《圣凯瑟琳》为代表。第三类是奇迹剧。它强调圣徒奇迹的行为,以《圣尼古拉斯》、《圣梅里斯克》和《圣餐剧》为代表。

通过现存的剧本看来,圣徒剧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并采用中世纪传奇中奇异和荒诞的情节塑造主人公的英雄特质。圣徒剧中的主人公与道德剧中的主人公完全不同,道德剧中主人公是普通人,他的所作所为时刻在提醒我们,他就是我们自己,而圣徒剧中的主人公则代表了无可企及的价值或者皈依前邪恶的典型。这些戏剧侧重于塑造圣徒独一无二的品质:如玛利亚是抹达拉领主的女儿;梅里亚斯克被塑造为公爵的儿子;至于犹太人约拿是埃克莱阿的最高权威[2]。圣徒可以行使常人所不能的奇迹;他们的遭遇是英勇的;他们同样也是生活的楷模。

在结构上,圣徒剧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故事情节模式,使多重故事情节在剧中交替发生,以扩充圣徒剧的容量,增强圣徒剧的复杂的戏剧效果。如果道德剧《人》只能通过增加更多的朋友孤立主人公这样的插曲来扩展戏剧的话,圣徒剧则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故事的片段。在圣徒生活中,可以描述更多的事件、反面人物,更多受折磨的场景以及更多的奇迹。在《玛利亚·麦格达伦》中,玛利亚的皈依与耶稣受难的情节以及玛赛勒国王和王后的皈依交织在一起;《圣梅利亚斯克》中,圣西尔维斯特的生活与圣梅利亚斯克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且前者的很多行为与后者相呼应。戏剧中的次要情节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和生动性,有些还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喜剧因素。

1 圣徒剧的演出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获得生命,没有舞台,戏剧就像没有身躯的灵魂”(果戈里)[3],戏剧文本与其表演形式关系密切。中世纪的戏剧虽然不是为剧场而写作的,但是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城镇的街道、广场、教堂、大学的礼堂和私人府邸演出。因此,中世纪戏剧演出大体上包含了室内演出和露天演出两种形式。与圣徒剧演出密切相关的是露天戏剧演出:地点和临时舞台。

“地点和临时舞台”,顾名思义包括地点、临时舞台两个部分。地点,源于拉丁语“pletea”,其基本含义是“一块儿平坦而开放的空地”;指的是由几个单独的临时舞台围合而成的一个开放的空间。每一个临时舞台代表一种建筑物,如庭院、皇宫、庙宇、地狱之口等等;或者自然物,如一座山。树、十字架、柱子、岩石、喷泉,甚至河流和湖泊有时也会被安置在演出地点。

“地点和临时舞台”的格局适合任何公共场所的演出使用。在欧洲大陆,演出使用的广场(也称为地点),能容纳多个戏剧场景。而对英国人而言,“地点和临时舞台”经常与圆形剧场联系在一起。

依据英国传统,在比较繁荣的村镇周边都会有一些传统的娱乐场地,经常被称为“演出地点”或者“运动场地”。这些地方也被作为举行球赛的球场和射击比赛的靶场。当戏剧走出教堂时,一些团体通过集资已经开始在教堂的墓地或者专为演出建造的圆形场地演出。圣吉斯特和勃兰赛柏罗保留的两座弧形场地就是典型代表,“前者是直径38.4米的石筑圆弧”,后者是直径39.6米的土筑圆弧[4]。“在法国当时有的演出地还利用尚存的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剧场,如:奈姆斯、阿勒斯、奥浪基等演出”[4]。圆形场地的周围是带蓬的临时舞台。

圆形场地的中心是一座抬高的坡地,有时是一个固定的永久性的建筑物,如:《圣梅里亚斯克》的演出场地中心的教堂、《坚固的城堡》的演出场地中心的城堡。圆形场地中心充当“无人区”,戏剧中的人物从临时舞台上下来在这里对话、打斗或者一起干别的。

在戏剧演出中,观众的位置直接影响到戏剧效果。由于流传下来的相关资料很少,一些学者试图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几种假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观众坐在圆形演出地点的周围,类似与现代体育场中观众的位置。其合理之处是,演员可以毫无障碍地从临时舞台上下来到演出地点的中心表演。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音响效果差,观众很难听到对面舞台上演员的声音;其二,视觉效果差,观众与临时舞台在一条线上,很难看清楚所有临时舞台上的表演。而且,如果演出地点还有永久性建筑,如:教堂、城堡等,观众根本不可能听到或看到对面舞台的声音和演出。第二种,观众可以自由进入演出场地,站着看戏。专人指挥观众到下一场景的位置或者为演员清理道路。其有利之处是观众可以充当戏剧中所需的“人群”角色,还可以从一个临时舞台移动到另一个来观看演出。《圣保罗的皈依》中的一些模糊的信息可以证明这个推测的合理性。在戏剧第一部分结尾“Finis istius stationis et altera sequitur”(“End of this station and another follows”这站结束另一场开始)[1]62。但是前提条件是观众的数目不多并受过严格的训练,而且愿意听从指挥。否则现场混乱秩序可想而知。第三种,观众面向舞台而坐。这首先要求戏剧演出地点不是圆形的,临时舞台可以一字排开,或者以曲线形式排列成半圆形,观众面向舞台。

在英语中表示“临时舞台”的术语很多,如:scaffold,stage,house,tent等;其中含有“撑着布的一个临时建造物”之意;或者是小舞台、竞技场供演员、竞赛者使用的建筑物。它们在演出时充当“房子”、“城堡”、“塔”、“墙”、“闺房”或者别的。它们代表确定的地点,如耶路撒冷、玛赛勒,抹达拉城堡或橄榄山;也可以表示世俗统治者,如希罗德、比拉多的宝座;还可以是虚构的事物如俗世、肉体、魔鬼,上帝居住的天堂、魔鬼统治的地狱等等。临时舞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形成演员演出的场景。临时舞台通常离地面很高,在上面的演员可以清楚地看见观众。

《圣梅里亚斯克》演出时,13个临时舞台围成一个圆形的演出地点。每个临时舞台由剧中的一个人物命名。《圣餐剧》有三个临时舞台分别代表商人的家、教堂和犹太人的家。故事的多数情节在临时舞台上表演,也有一部分情节在地点上表演。《玛利亚·麦格达伦》中,根据剧情,有七个主要地点,每个地点又有几个次要地点,在演出时至少需要19个临时舞台同时出现,分别代表抹达拉城堡、皇帝的房子、地狱、耶路撒冷的旅馆、树、庙、海滩、天堂、荒漠等等。

在“地点和临时舞台”中,临时舞台所代表的内容有约定俗称的位置,如上帝在东面,世界在西方,地狱在北方。人精神斗争的内部世界心理以及道德等内容在演出的过程中也被物化。在中世纪的剧场,我们可以看到善恶天使在争斗中将人拖向天堂或是俗世;人物从“罪”到“忏悔”的转变。

在“地点和临时舞台”中,戏剧通过地点的转换来组织剧情,戏剧的主题与旅行、传奇和宗教相关。主人公没有家,或者迫于各种原因不能留在家里。《玛利亚·麦格达伦》中玛利亚离开抹达拉城堡到达耶路撒冷及“罪”的地点;皈依后,回到家中短暂停留;她又开始了另一个旅行。在玛赛勒使国王和王后皈依,最终死在沙漠里,在那里她接近天堂,天堂才是她的家,当她到达天堂时,演出结束。剧中,女主人公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一系列遭遇成为组织情节的关键。第二部分“玛赛勒”的情节中有很多的插曲,类似于流浪的冒险故事。这里的次要人物活动的地点交互出现形成了一个网络使剧中阴谋的氛围达到高潮,为塑造女主人公的命运和显示她的精神权威服务。

由于“地点和临时舞台”中,临时舞台是固定的,所以在临时舞台上可以安装和使用一些机械设备制造奇迹效果。例如:滑轮和铰车可以将剧中角色吊到空中。在戏剧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天使在天堂中自由飞翔;耶稣可以下降到地狱,也可以升入天堂;喷火的巨龙从天而降等等。临时舞台上还有幕布,类似于现代的舞台,一方面可以遮挡没有演出的演员,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奇迹效果。《玛利亚·麦格达伦》的演出中就使用了双层的幕布来表示天堂和地狱,人物也可以突然出现或消失在舞台上。所有这些内容都增强了圣徒剧在演出过程中的戏剧性和可看性。

2 圣徒剧的影响

宗教改革虽然结束了大多数以天主教圣徒为主人公的圣徒剧的演出,但是这个中世纪流传最为广泛的戏剧类型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徒剧经过改革适应了宗教改革的教义,并融入了道德的因素,成为伊丽莎白时代语法学校主要讲授的一个内容。同时,由于伊丽莎白对天主教徒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在专业的剧场中,圣徒剧在其统治的整个时期仍然非常流行。《亨斯洛的日记》中叙述了以亚伯拉罕和布伦的戈弗雷为主人公的圣徒剧的演出情况,而且记载了戏剧《圣克里斯托夫》于1609年在马瑟姆和尼得谷地的天主教私人庄园中演出的情况。

圣徒剧对伊丽莎白时期英语戏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题和情节结构两个方面。

《虔诚的海斯特皇后》是直接受圣徒剧影响的典型代表。在现存版本中,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亚哈随鲁王接受大臣哈曼的建议下令杀死国中所有的犹太人,皇后海斯特挺身而出,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并且愿意与自己的民族同死。亚哈随鲁王识破哈曼的诡计,收回命令并将哈曼吊死。这部戏剧与《圣尼古拉斯》剧相似,叙述了海斯特皇后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事迹。作品的主题表现为一个理想的道德准则即正义、真理、智慧、节制和勇气。海斯特王后的形象是历史的、独特和圣洁的,她是一个高贵的人。作品中也安排次要情节,如哈曼人生的起落沉浮。而且在作品中还有一些喜剧的场景,如三个次要人物骄傲、谄媚和野心在舞台上抱怨哈曼篡夺了他们在戏剧中的角色,以此突出哈曼形象的特点。哈曼的仆人哈迪·达迪也是一个喜剧性的角色,整日愚己,坦率而诚实地评论别人的缺点。在这部戏剧中相互关联多重情节和喜剧插曲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

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可以看到圣徒剧对戏剧发展的一个普遍影响。

在《亨利五世》一开场,莎士比亚首先叙述了主教使哈利的思想从教会的财产转移到法国的国家权力上,思想转变成为他所要表达的第一个讯息;然后又着重描写了哈利在法国北部村庄阿金库尔取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表现战争时,莎士比亚采用场景交换的手法,一方面突出法军人数的众多和法军的过度自信的气势,另一方面则强调英军的弱小。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只有奇迹能够拯救英军。哈利在联想客西马园的场景中也祈求他的军队不要被屠戮。莎士比亚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只关注了哈利军队里最差的一个士兵的行为。所有这些,在莎士比亚看来,英国人能取得胜利的最终原因是“上帝之手在这儿。”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哈利让自己的军队在复活节唱圣诗感谢上帝,告诫军队不要因胜利而骄傲。哈利被塑造为英明君主的代表,“所有基督徒国王的镜子”。

《亨利五世》的主要情节表现的是亨利五世登基后与法国英勇作战的内容;次要情节表现的是福斯塔夫和他的密友Pistol、Nym和Bardolph的冒险和不幸经历。次要情节从反面显示了哈利身上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思想。为了塑造亨利五世理想君主的形象,莎士比亚还通过虚构历史来反映军官们对他的一致支持,国家中从公爵到平民也因哈利的个人气质而凝聚在一起。次要情节和喜剧场景都与主题密切相关,因此,作品在复杂的结构中也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莎士比亚通过次要情节和喜剧性的插曲来增加戏剧的长度和复杂性,他也善于使用多重的情节和戏剧插曲反映作品的主题,从喜剧《爱的徒劳》到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既是代表。而且喜剧性的愚者和小丑,其作品中也反复出现,如早期喜剧中的Launce和Costard,晚期传奇剧中的Cloten和Caliban,他们滑稽地模仿剧中理想的主人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圣徒剧中次要情节和喜剧插曲结构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这种影响亦体现在所有历史剧中。

圣徒剧中惯用的皈依、奇迹和殉道等主题因素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亦有所借鉴。

莎士比亚晚期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的主题与圣徒剧有密切的联系。作品里昂提斯由于猜疑和嫉妒使妻子赫米温妮变成了一座雕像“死去”,女儿潘狄塔被抛弃后不明生死,小王子在失去母亲后由于悲伤而夭折。当他意识到自己犯了罪后,在接下来的16年里痛苦地忏悔,哀悼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终得到“救赎”,赫米温妮奇迹般地复活,夫妻相见、父女团圆。在“犯罪——忏悔——救赎”的格局中,皈依和奇迹的主题因素得到了再现。

女主人公赫米温妮被里昂提斯怀疑和无端责难时,她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品质:纯洁、善良、仁爱、尊重他人并受人尊敬。赫米温妮不仅坦然面对惩罚,而且希望用宽恕对待他人,无辜被责罚反而坚定了她对上帝的信仰。

《亨利八世》则体现了圣徒剧中殉道与奇迹的主题。与早期戏剧中海斯特皇后一样,凯瑟琳是智慧、忠诚和善的楷模。莎士比亚高度评价她:“如果特有的品质,可爱的温柔,圣徒般的和顺和守妇道的操行,寓服从于管理之中以及其他的优美忠实的品格可用来形容你,人间王后的王后。她出身高贵一向都是十分得体地对我保持着贵族的身分。”[5]472她受到以红衣主教伍尔习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折磨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临终前,她看到幻像:六个天使身着白袍,头戴桂冠,脸上带着金色面具,手中拿着橄榄枝,向她请安、跳舞并且把天堂的花环送给她。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喜剧或传奇作品中,主人公因以其高贵的品质在“犯罪——忏悔——救赎”过程中重构了皈依、殉道和奇迹的主题。圣徒剧也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提供了结构框架:主要与次要情节的组合,交替的插曲以及喜剧性因素的使用加强了主要情节的表现力。正是由于英语圣徒剧所奠定的基础,“英国才出现了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伟大的戏剧创作”[2]68。

[1] Richard Beadl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English Theat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65.

[2]John C.Coldewey.Medieval Drama:Critical Concept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III[M].London:Routledge,2007:58.

[3]河北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上海师范大学写作教研室.戏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1.

[4]李道增.西方戏剧:剧场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5]莎士比亚.新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二卷[M]//阮珅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72.

On the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Saints’Plays in England in the Middle Age

MA Heng
(Chinese Department,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466000,China)

Saints’plays originated from Christian ritual in the 10th to 11th century,and came to climax in the 15th century.They are not only the most numerous but also have the longest history in medieval religious plays.Open-air staging and theatrical stunt gave spirit to saints’plays,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its prosperity.Although Reformation put the end to the performance of most saints’plays,their theme of being converted to Buddhism,dying for the cause and miracle,and their multi-plot structurestill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plays.

saints’plays;performance;influence

I3073

A

1674-3512(2011)01-0054-04

2010-12-16

教育部2008年社科基金项目“中世纪基督教戏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8JC752006)。

马 衡(1979—),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圣徒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素描)
有趣的戏剧课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许莹作品
不愿上天堂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