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重构英语文学经典的助学作用——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例

2011-08-15 00:45:22林海英
关键词:综合英语英语专业文学

林海英

(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宁德,352100)

多方位重构英语文学经典的助学作用
——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例

林海英

(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宁德,352100)

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例,阐明了教师可以应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欣赏英语文学经典的能力,并且取得重构英语文学经典的助学地位的效果。

策略;文学经典;综合英语;助学地位

一、目前“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向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综合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通过对各类文本的精细分析来达到对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师的教学中心基本关注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使之熟悉各类英语常用句型,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和语言交际活动训练其基本语言技能,以达到理想的“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与构建。然而,由于教材篇幅所限,“综合英语”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从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文删节而来,因此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造成理解与解读的支离破碎。因此,在实际的语言应用语境中,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一种悖谬的状态中:应对日常交际活动,师生使用作为“工具语言”的英语得心应手,但是当牵涉到诸如人文、政治等深层次的专题讨论时,交际往往陷入“停顿”、甚至“失语”的困境。追本溯源,问题出在英语专业教学忽视了低年级教学中英语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课堂内外引导和组织学生们阅读英语文学经典;不仅可以补充对相关作品的了解,而且可以达到对专业学习的辅助作用。

对于大学生为什么要读名著和经典,学者刘意青强调说:“因为文学作品是人文思想和传统的重要载体,说到底是为了传授人文知识和传统,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学习为人,增加阅历,并训练思辨能力。”[1]在接触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英文原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而且能够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写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其中第三页上对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定义指出其涵盖了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其中包括了“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等课程。由此,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的课堂上,有必要充分关注如何兼顾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知识的处理;如何以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激活课本内容;如何让英语文学经典的阅读成为对学生具有感召力的体验。

二、应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丰富英语经典作品的欣赏方式

(一)“整体细读”方法的启发

众所周知,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本表现。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同作家对所处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体现着作家们的不同价值取向,也反映其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是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阅读时,他们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在低年级的“综合英语”课程融入英语文学经典原著的阅读恰好可以成为引导和敦促学生构建踏实的语言基础的契机。

2009年9月,我国外语学界的叙事学专家申丹教授出版了《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一书,在其著作中提出读者若对文本加以“整体细读”,以文本事实为据,就有可能判断先前的阐释出现的偏误,有可能避免一些阐释陷阱。“只要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视野的开放,尽量摆脱定论、先见或通常看法的束缚,充分尊重和全面仔细地分析作品,并尽可能地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尤其是同阶段的日记等史料)以及创作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就有可能发现作品一些迄今被掩盖的深层意义或潜藏文本,对作品较好地进行重新阐释”。[2]周靖波也认为申教授以自己提出的阐释模式——文内、文外和文间“整体细读”的方法对六名英美短篇小说名家的八篇作品(以美国作品为主)的潜文本所进行的发掘,纠正了长期以来批评界的普遍误读,颠覆文学批评史上的固定见解,逼近了历史文本的真实面目[3]。

以往对文学经典的欣赏多与各类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但是这类抽象的文学理论对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是不太适用的。如果采用结合了文体学和叙事学的“整体细读”方法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名篇阅读的兴趣,提高其分析和欣赏能力,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细细分析作品如何表现主题,如何塑造人物。在分析作者对情节的安排、叙述角度的选择、语言的斟酌等等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提升语言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根据二语习得研究者Byram的观点: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强化学习者原有的文化——一级社会化,也不只是让学习者完全去接受目的语文化——二级社会化,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三级社会化,这是一种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文化创造力。在这里强调的是习语者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4]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以达到文学经典阅读和“综合英语”课程更加有效的融合效果。

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一种,而且已经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者亦发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目标导向明确的教学活动形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增强相互间的沟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5]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第十二页上提出: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在每一学期初,教师就可将与“综合英语”每一单元的课本内容相关的英语原著书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依照自己的选择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例如: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可以选择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者选择阅读同一个文本,或者按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作家等等。在完成每一单元的学习后,教师以组织读书会,或者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来检验和促进阅读的进行。实践证明:在“综合英语”课外进行的英文经典名著读书交流会上,当学生们要用英语来讨论和交流对所读文本的理解时,必定需要以较为连贯的、精确的和合适的话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就促使他们在日常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身必要的言语组织和语法习得能力,在与同伴交流时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素材。读书交流会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机会来验证他们关于所读名著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学会自然地使用许多有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子、语段、词性变化规律、造句规则、行文和说话规则等,以此来完成从句法层面向语义层面的发展。从而在读的基础上,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综合应用英语的目标。

葛伦鸿认为“古今往来的语言教学都选择经典作为被载体,这是因为经典的本质决定了它是语言学习的最好载体”。[6]而刘建梅则认为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出色的语言能力。[7]这些观点都启示教师们要以积极的方式构建英文经典的阅读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辅助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融合各种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文学的兴趣,以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人文素质。

[1] 刘意青.当文学遭遇了理论——小议近三十年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M]//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

[2]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周靖波.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J].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08-112.

[4] 杨大方.试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障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0-116.

[5] 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2006-07-28). 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6] 葛伦鸿.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文学课的地位[M]//顾钢.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5-20.

[7] 刘建梅.英语专业文学阅读旨趣再认识[M]//顾钢.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97-102.

H319

A

林海英(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英语小说。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英语专业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基于PBL的高职综合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9:59:05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5:07:54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