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11-08-15 00:43张芬昀
关键词:民勤绿洲生态农业

张芬昀

(河西学院 政 法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张芬昀

(河西学院 政 法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实现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保护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需要。但作为一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面临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缺乏、集群我自组织能力弱、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等制约因素,导致集群层次低,成长缓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实现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民勤绿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灌区,是由石羊河下游的地面水和潜水长期发育形成的我国荒漠区典型的沙漠绿洲。全县土地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仅占9%。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13毫米,风大沙多,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绿洲内的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改善绿洲生态环境,而且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涵义

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延伸模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形成生态农业一体化和复合化,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尽管目前国内外将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有机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见到,但依照学术界对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诠释和理解,可以类似地把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产业群。[1]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保护和改善民勤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和上游人为截留,石羊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作物减产——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不仅可以消除化肥、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

(二)引导和帮助绿洲内农户与市场联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经营主体的生产适当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绿洲内的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也仅限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效率差。在产业集群的经营体制下,农户能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中,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使农户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通过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现代商业 工业 运输 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与合作, 构建一种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机制。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小规模、分散化条件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能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绿洲内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地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再生产相关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的企业得以集聚、链条得以延伸,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农户的“农闲”也能变为“农忙”,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所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其生产成本却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2010年,民勤绿洲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124.8∶31.1,一产的比重高出甘肃省29.6个百分点,“一产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极端稀缺的现实的。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使绿洲内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产业集群化生产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民勤绿洲内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成长起来的,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其生产经营往往因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发展极不稳定。外来企业虽然可以借助其较雄厚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对本地经济社会的陌生,成长过程必然伴随较多的“水土不服”,能顺利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企业,多属于农产品的初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转化增值较为困难,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又是合作和系统效益的基础。民勤绿洲内的农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户在无需任何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绿洲内大多数农产品是可以不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的最终消费品,农产品的销售随意性较强,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营销组织。农户的独立性和两面性是农户与关联企业密切协作关系的障碍,也是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3]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来源于集群内各主体的相互协作和竞争,若失去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也将不复存在。

(三)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场支撑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于集聚之上的网络结构。[4]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生态农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勤绿洲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受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又表现出较短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部门的套利行为使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够、技术研发部门量少质低、农资部门的服务理念还不到位等现象,都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自然条件差、经济要素稀缺、集群层次低

民勤绿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受到恶劣的气候和水资源稀缺的限制,同时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腹地,三面受沙漠包围,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使本地名优土特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其次,受发达地区强劲发展势头所造成的“回波效应”影响,绿洲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不断向其他地区流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第三,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建立,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产业层次低,进而造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四、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长路径

(一)突出资源禀赋,培植主导产业和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先天自然因素的依赖更为明显,区域内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这种农业生产的根植性特点使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依托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依靠本地农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民勤绿洲来说,首先要建立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的黄白蜜瓜、红黑瓜籽、茴香、无壳瓜籽、优质食葵、高效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既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又可以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地方政府也要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品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竞争的利器。[5]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结合起来无疑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勤绿洲尽管有较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后要在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多做努力,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增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达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为了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一是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因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弱势地位是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推行平等互利的合同。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要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预期,推动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6]三是要加强农户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户与非农产业组织的谈判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技术、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独立的物流、技术、信息公司在农产品的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减少整个链条上的库存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生态农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构成上来说,主要包括各种管理、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从技术支撑上来说,要依托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享的技术开发平台。从人才保障上来说,要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合作,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并根据集群成长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才和服务。

(四)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

基于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正确的调控。[7]一是做好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规划。规划的目的是搞清民勤绿洲内的资源潜力,找准影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特别是要通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的开发,选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二是积极引导农业投资向生态产业集群倾斜。农业投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可通过建立专项银行贷款,扩大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将有限的资金直接分配到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生态产业集群中。三是优化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结合国家对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绿洲内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集群内企业和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政府应在农村交通、电力、通信、水利设施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上加大提供的力度,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还要优化集群运行的“软件”环境: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降低参与主体的运行成本;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植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加强产业、税收、竞争、监督等制度建设,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促成集群内主体与公共部门、中介组织、培训和教育结构以及社区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引导集群内各主体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切实维护和保障生态农业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合法权益,营造信任与合作氛围。

[1]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1998,(6).

[2]兰肇华.基于集群机理的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6,(7).

[3]张小青.基于集群机理的农业产业集群成长障碍与路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

[4]黄建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和对策[J].江淮论坛,2010,(3).

[5]王保利,姚延婷.基于品牌战略的陕西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

[6]廖博,王端民,张鹏涛等.惩罚机制在社会合作中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09,(1).

[7]郑军,史建民,杨晓杰.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

张芬昀(1973-),女,硕士,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民勤绿洲生态农业
绿洲里的老先生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沙漠绿洲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
基于潜水-承压水模型的民勤绿洲地下水位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