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

2011-08-15 00:49李伟钟昆明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素质

李伟,钟昆明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

李伟,钟昆明

提出了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阐述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和突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科学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是构建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第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改变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

第二,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的要求,统筹培养全过程,科学处理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和层次、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确定合理的时间比例。注重文、理、工、管等学科间的渗透,合理调整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注重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杜绝“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

第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计划应体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统一人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和弹性的课程设置,在部分主要公共基础课中试行分层次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各专业均应向本专业和全校学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选修课。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制定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主线,根据这条主线构建整体优化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制定培养方案的归宿。以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出发点,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整体优化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应当采用怎么样的技术路线?笔者认为,这条技术路线应当包含下面5个环节:

第一,根据一级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近期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咨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即进行学科知识要求分析、专业技能要求分析、综合素质要求分析。

第二,根据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按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主线,提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当设置哪些课程,应当包含哪些教学内容,应当安排哪些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一个基本框架的方案,明确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内容。

第三,根据整体优化原则对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要拓宽、夯实,因此必须根据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目标,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教学内容,并整合重组为学科基础课,构成整体优化的学科基础课平台。与此同时,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与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第四,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横向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纵向形成三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并行的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第五,按照课程的纵向结构安排教学进程表,并分配学时与学分,最后形成教学计划。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既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同时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其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临床早期确诊并进行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现就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加强课程整合和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模块,构建共同的公共基础平台和技术基础平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

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为必修课程外,应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要求,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堂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验(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要求,体现实验课的阶段要求。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 (实践);技能延伸性实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实践),设为选做实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和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也有积极的作用。

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 “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需要拓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精神气质和身心品质。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因此,将素质拓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要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参加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素质拓展体系化,使得素质拓展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必修、强制意义。素质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就业的资格。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素质拓展内容(也可由学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设计实施),经管理机构审核批准,确定项目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时,可取得相应学分。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论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社,2003.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恩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王乐夫.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保证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6]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7]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8]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G642.0

A

1673-1999(2011)03-0157-03

李伟(1974-),男,四川仁寿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评建办教学组组长,讲师;钟昆明(1968-),男,四川宜宾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素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