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2011-08-15 00:49
关键词:进化论变体达尔文

叶 莉

从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叶 莉

以生物进化理论为指导,从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自然选择方面讨论了中国英语与英语的关系。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语言文化结合而发生遗传变异的结果。中国英语继承了规范英语基因,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有计划地研究和推广中国英语。

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中式英语;进化论

英国伟大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遗传学、社会学、化学以及工程学、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19世纪末,德国历史语言学家施莱歇尔在其论著《达尔文学说与语言学》中提出进化论可以用来研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不过,多数是以进化论来解释人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极少用它来解释和描述具体的某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试从进化论角度探讨中国英语这一具体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

一、进化论与语言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以加拉帕戈群岛燕雀的变化说明环境对物种结构的影响,并指出语言进化与物种进化类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如果人类拥有完整的如动植物的人种谱系,就能掌握一种语言的分支和起源。人种系统的排列能为全世界各种不同的语言提供分类,同一语系的诸语言间的差异可用群下有群的分类方法来体现。受达尔文观点的影响,施莱歇尔在其论著《达尔文和语言学》中采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历史亲属关系,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揭示了语言体系的生物进化规律。他说:“语言是自然有机种,其产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语言根据确定的规律成长起来,不断发展,逐渐衰老,最终走向死亡。”

现代以乔姻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 “天赋论”的研究中,提出基因变化是语言发生变化的诱因,儿童正是有了这种基因(或称为天赋结构)语言才得到发展。天赋属性是进化的结果,语言的天赋属性则是语言进化的结果。继乔姻斯基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在其著作《语言本能》中宣称,人类的语言能力很大部分源自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他也认为语言是进化的结果,不是学到或模仿到的。著名的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也受到达尔文 “适者生存”“物竟天择”思想的影响,其论著中关于语言的起源、语言系统及功能、自然语法和语法隐喻等思想无一不被打上了进化论的痕迹。他在1990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强调了语言与生物生长状况、种类特征以及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家Saliko S.Mufwene在其论著《语言进化生态学》中,以克里奥尔语向英语演变过程为例,评述了语言的进化过程,详述论述了语言的知识、使用及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语言学教授William Croft的《解释语言的演变:进化的理论》,从生物进化论中的广义选择理论入手,就复制者、作用者、选择和嫡系后代等方面解释了语言演变的语句选择。不久前,《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英国雷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者们的研究报告,他们在研究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使用频繁的词更具稳定性,不易变化。该结论正好印证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理论,证实了运用生物进化论研究语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自从葛传槼先生提出China English和Chinese English(Chinglish)以来,语言研究者们就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是否作为英语变体存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既有肯定乐观的,也有谨慎对待的,还有完全否定的。到目前为止,大家普遍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特有事物和现象,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的英语,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而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违背英语语言规则和文化习俗的畸形英语,它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往往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虽然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都是中国人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使用的英语,但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适用范围,前者是被肯定的,后者是被多数人否定的。

在中国英语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汪榕培认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赞成此观点的还有李文中、贾冠杰、向明友、罗运芝等。张培成、朱跃、王建国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变体,但不是国别变体,而是使用型变体。孙骊、谢之君、林秋云、黄向辉认为,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但把中国英语看成一种英语变体条件还不成熟,应谨慎对待。持否定观点的陈文存指出,“中国不存在国别变体的中国英语”,且“中国不应该也不需要一种英语的中国变体”。邱立中、宁全新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中国英语”成立的条件。

但是,目前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它是一种使用型变体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相结合发生变异的结果。

三、进化论与中国英语

进化论认为,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下面就以进化论为指导,讨论中国英语与英语的关系及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

(一)遗传变异与中国英语

遗传是指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获得前代的特征。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是指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有变异特征。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而变异使生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进化或形成新的物种。就英语而言,语音、词汇、句子、篇章各自的组成要素就是英语语言的基因,如音素、词素、语法规则、句子成分、段落篇章组成成分以及文化等。

(二)过度繁殖与中国英语

达尔文在研究物种起源的过程中,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生物这种特性正好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各种变体和亲属关系。正如施莱歇尔所说:“语言研究者们绝不会想到像俄语、德语、法语这些语言是从同一种语言生成。亲缘关系再密切的语言,人们大概也不会想到它们会同出一源。”

(三)自然选择与中国英语

达尔文发现生物的繁殖力非常强,但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是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的缘故。他认为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生存斗争,这种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及生物跟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那些在斗争中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个体存活下来,并有更多机会将有利变异传给后代;反之,不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产生后代的机会也少。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施莱歇尔认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植物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物种保持和发展,而语言的接触和矛盾,不同语言间的影响和渗透,就如动植物间的斗争,处于有利地位的将保留下来,不利的则被淘汰。

英语在中国的过度繁殖产生了各种中国特色英语(Chinese Englishes),它们之间进行着斗争,接受着自然选择。语言自然选择的原理就是在“同时或历时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中,自然选择那些符合当时语言环境和规律的形式,选择的结果就是旧语言形式不断被淘汰,语言不断演变”。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都是英语的子代,是为了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政治、艺术等,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因而属于种内斗争。同时,两者又都与中外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语用环境等进行斗争,争取生存权。这两种斗争决定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也决定了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去留。

中国英语因以规范英语为标准,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血统正统,占有更优的遗传基因。同时,中国英语主要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被英语本族语者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拥有了更佳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被大家广泛地在生活、学习、政治、经济和国际交流中使用。据Garland Cannon 1988年统计,汉语借词进入英语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有1 189个之多。张震久和袁宪军主编的《汉英中国专有名词和术语简明词典》(1994年)收有中国英语词条3万多。中国英语是英语被移植到中国,吸收中国文化的养分,被使用者接受和积极推广。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进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英语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词汇。中国英语不断地发展与中式英语逐渐被取代、最终消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往往会把种群中趋于极端变异的个体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

四、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

达尔文认为多数栽培和饲养品种不能单纯用生物的变异来解释,应用人工选择来解释。人工选择是指针对特定形状进行育种,选择生物中某些对人类有利的变异,并使其得到积累和加强。人工选择分有意选择和无意选择。有意选择是预先确定目标,然后有计划地进行培育;无意选择是在预先没有培育目标的情况下无意中起了选择的作用。

“由于缺乏对中国英语特色词汇的理论研究和应有的指导性规范,中国英语词目前在使用中还处于相当混乱状态。”这说明目前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使用者无意选择的结果。罗运芝指出:“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的责任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而不是挑剔。”要使中国英语真正成为世界英语变体的一种,成为国别变体而并不仅是使用型变体,有意选择则必不可少。因此,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和发展我们应制定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我们应提高自身的中英文素养,提高辨别中国英语的能力及敏感度,及时发现哪些是可理解和可接受的,哪些不是。对可理解、可接受的应进一步研究其特征及功能,并进行推广,从而使中国英语不断完善发展。最后,我们应提倡中国英语要力求符合规范英语,保持基因特征,这样才能与各种英语变体组成的英语语言群落共生存、共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英语与中国文化语言结合后,发生遗传变异的结果。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会淘汰极端变异的个体,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中国英语因符合英语规范,具有更好的基因,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可能成为世界英语一部分。我们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和推广中国英语,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道路。

[1]车淑娅.论语言演变中的选择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2(6).

[3]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4]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H310.1

A

1673-1999(2011)03-0131-03

叶莉(1970-),女,硕士,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01-10

猜你喜欢
进化论变体达尔文
达尔文笔记被匿名归还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达尔文与进化论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第十一章 奇遇达尔文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