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陈丽华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通过把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等三种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以此达到弥补高校思政课程统一教材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不足,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目的。
乡土课程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该课的形势不容乐观,实效性不强,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地方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在教学中依赖全国统一教材,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办法。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局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乡土优势和特色,让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与社会,特别是学校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从而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等目的,这样不失为一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乡土课程资源的挖掘、乡土课程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以及乡土课程资源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作用等三个层面对乡土课程资源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系进行一次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什么是乡土课程资源?这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此有所研究。有研究者指出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2]还有学者给乡土课程资源下了定义,那就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乡土课程资源所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的风物人情,是师生生活圈子中熟悉的领域中的熟悉事物。[3]根据以上观点,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和自身的领悟,笔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可以概括为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县、市、省各级行政区域)的课程资源的总和。乡土课程资源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可概括为地方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革命历史遗址、风景名胜、民俗民风等;专业职能部门或机构的资源,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相关设备等;文献资源,如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社区文化机构资源,如博物馆的收藏品、书店、图书城的书籍、刊物、报纸等;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如省市、地县(区)科协、学会的专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及设备等;大众视听传媒资源,如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文化宫、展览馆、公园等;电子信息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等。[4]
如此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地方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不断地加以挖掘与利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种渠道对其进行开发。
其一,教师渠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师是主角,除了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当然也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素养,通过各种渠道挖掘乡土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可以以申报课题的形式积极发掘学校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然后经过深入探讨把其变为课堂教学资源。
其二,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同样也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可以采用实地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调查、组织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挖掘乡土资源,然后把其引进课堂。比如笔者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三个人为一组对自己家乡(地方院校很多学生都来自于学校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其三,利用家长、社会各界的综合力量。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较广,对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多的了解。因此,家长的积极配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比如请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一些社会调查等。当然除了熟悉本土的学生家长外,地方当中的一些专家、学者及社会各行业中的专业人士或专门人才都是挖掘乡土资源的主要对象,我们应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获取地方上的各种资源,把其演变为教学资源。比如可以采取报告会的形式给学生介绍本地的历史文化或经济建设等等。
其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一种不错的途径。现代互联网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充实的课程资源,其中也包括地方的乡土资源。虽然有些资源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式有所选择地把其变为课堂资源。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博客也是获取和筛选乡土课程资源的一种新型的方式,师生把采集到的乡土课程资源上传到博客后,就成为公众的资源,可以随时接受大家的检索和评价。反之,通过博客形式我们也能获取一些乡土资源。
通过各种渠道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要把乡土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非易事,它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具体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引进乡土课程资源的主体。一方面教师可以把研究和挖掘的乡土资源带入课堂,转为课程资源,服务于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把乡土资源有机渗入课堂。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采取课前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对家乡或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乡土历史文化在全班进行介绍,以此达到让学生把乡土课程资源引进课堂的目的。与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教师的教案、课件中融入乡土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引进课程教学资源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中,教材是根本,教案、课件是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材后的授课内容。因此,在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体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思政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在教案和课件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纳乡土课程资源。具体形式当然可以多样,比如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为了讲清问题,可以把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不同的专题,系统地向学生讲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思政课堂中所讲的理论搬到社会中去实践检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知、信、行的统一和谐调。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曾特别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5]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而乡土课程资源在服务于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地方的社会实践,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学校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工厂农村,也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民族风情调查、地质风光探秘等活动,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的转变。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自己家乡或学校所在区域为活动范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并且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也就是将地方社会现实的问题与课本上的某些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这样不仅能解答学生心中的一些疑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和实践教学由于时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发挥乡土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其一,可以以学校的名义把地方有着丰富乡土知识和经验的各界人士请进来,举行专门的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法律法规等有关的各种层面的演讲或报告会,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于这些专家或学者对本地资源有较深入的研究,加之这些人一般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和实践经验,由他们来讲解,会令学生更加信服。而且开展这样的讲座,学生可以从他们所讲授的内容中,或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加深对思政教材中的知识的理解,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面。
其二,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英雄”人物或知名人士或学校的杰出校友,我们可以把这些人请进来,让他们向同学们介绍其成长历史和英雄事迹,使学生感觉到这些人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德育教材。如笔者学校所在的潮汕地区,坐落在广东的东部,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里还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和事迹。把他们请来为同学们进行一场专题报告,这种形式会比教师单纯地在教室里宣讲爱国主义、无私精神有效得多。
其三,要实现乡土资源进校园,当然也离不开校园的宣传,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等形式在校园文化中传播乡土文化资源。比如宣传地方的特色资源,历史文化以及知名人物、著名校友的事迹等等。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弥补国家统一教材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丰富教学内容,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纸上谈兵。
从2006年秋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新一轮课程设置改革,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七门调整充实为四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均为全国统一教材,这样虽然有利于规范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差异,大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致,所以国家统一教材很难全面地、辩证地反映不同地区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要求。曾有学者指出:“较之西方,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所谓教材依赖。”“全国师生一套教材,上下齐心协力要把教材‘吃透’背熟悉,这样做在本质上冒很大的风险。”[6]这就启示我们要寻求统编教材之外的有益补充。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正是对教材依赖的最好的破解方式之一。当然提出乡土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并不是要在思政教学中彻底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现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学就是“教教材”的旧理念。确立“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就某一地区而言,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这都可以与思政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选取适当的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国家统一教材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思政课的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同时对家乡乃至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一种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热爱家乡是爱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7]让大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在亲身经历中对家乡进行了解,受到感染、受到熏陶,从而产生爱祖国、爱家乡、为家乡而自豪的思想情感,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他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浓厚的情感,把这些学生熟悉和怀有深厚感情的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联系和教学,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
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往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出现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与自己熟悉的环境融合起来,一方面使学生增加了对书本、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纯粹的课堂或教材教学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书本的知识他们已经有所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教学也异常重要。而我们通过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去发现新的知识和一些尚未开发的再生资源。而学生在搜集整理乡土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它既需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教师的不断探讨和与时俱进,它更需要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而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在这方面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 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 王捷.研究性学习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6] 石鸥.当代教育理念关键词: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张嘉辉.试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前沿探索,2007(1).
G642
A
陈丽华(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