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模式

2011-08-15 00:45康月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制度发展

康月平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模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和媒体的关注。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也更有责任把这个问题阐释好。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模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

中国模式内涵丰富,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就当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中国模式”的概念来看,它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形式。我们应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中国模式看成一个动态的、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1]理解中国模式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在经济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古以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私有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一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在政治上看,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一个坚持”和“四大制度建设”。“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大制度建设”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第三,在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在社会建设上,中国模式的特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五,在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多年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比较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模式,我们有必要把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通过与其他模式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展示中国模式的魅力,并有助于我们借鉴其它模式的经验教训,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比较

苏联模式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模式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对这两个模式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并加深对中国模式的认识。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做了天才的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将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计划调节,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这一设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的,但实际上,社会主义诞生于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后人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结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领导人除列宁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并最终演变为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2]。与苏联相反,中国始终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在运行机制上。苏联和中国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这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但在具体运行机制方面,苏联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统一的文化体制。这一模式在二战前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也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固有的单一性、封闭性、僵化性的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最终导致自身的解体。中国在建国之初,由于缺乏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苏联模式又适应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在许多方面中国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在改革方向上。社会主义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旧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苏联领导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先是对旧体制进行赫鲁晓夫式的细枝末节的修补,然后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全盘否定的做法,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而中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政策的重新调整,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中国始终坚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各种旧体制和旧观念进行根本的变革。这是苏联改革之所以失败,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比较

中国和美国都是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两国都拥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尽管,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模式受挫,但以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将美国模式与中国模式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模式。

第一,在意识形态方面。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中国和美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致力于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但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美国意识形态的主要基础是宗教传统、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信奉个人自由、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多元文化、限权政府的观念、自由贸易思想等等。

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和美国都实行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运行机制上都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但由于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由此决定了它们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而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相应的宏观调控作用下降,控制风险的能力弱化。而且,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容易导致不惜牺牲长期社会利益而追逐垄断资产阶级的短期利益。

第三,在外交方面。中国和美国都是对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但两国的外交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美国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将自己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向全球推广。[3]

(三)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比较

东亚模式是指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新加坡和东盟其他国家在政府主导下所实行的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内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模式。[4]东亚模式和中国模式是亚洲比较成功的两种发展模式,二者有着诸多的相似性。比较东亚模式和中国模式,有助于我们汲取东亚模式的合理内核,借鉴其经验教训,为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赶超型战略方面

东亚各国及地区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所以都有振兴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都实行了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东亚不少国家普遍走一条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在外向型战略方面

东亚各国及地区和中国的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都是在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但东亚各国及地区引进外资结构不够合理,从期限上看,短期外债过多。而且,东亚各国及地区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常常导致过度依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因而受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较大,往往缺乏主动权,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我国在利用外资时,注重长期投资。而且,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有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故而我们采取了国内与国际市场并重的方针。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还提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3.在政府干预方面

东亚各国及地区和中国都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借助政府力量,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并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措施、影响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东亚各国及地区,政府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对经济干预过多,这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而我国主要靠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等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

三、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通过与其它模式的比较,更显示出中国模式的魅力。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创新模式,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做出重大贡献。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模式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一枝独秀、蓬勃发展起来。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模式,宣告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终结论”的破产,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模式的成功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模式,它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第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都面临着振兴本国经济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在全球化浪潮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第三世界输出资本、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民主政治模式,不少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而中国模式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如印度、越南、古巴、朝鲜等国都在关注和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力图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模式对世界历史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模式使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多极化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从而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勇于承担国际责任,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与未来。而且,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崛起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国模式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和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每个国家都要在尊重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5]

当然,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中国模式也不例外。中国模式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涉及经济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是对中国模式的严峻考验,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任重而道远。

[1]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27-29.

[2] 孙忠良.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J].理论观察,2009(6):69-70.

[3] 洪涛.中美模式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6):39-42.

[4] 贾玉荣.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59

[5] 刘宗涛.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世界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3):92-9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制度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