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媛
(长春理工大学人事处,吉林长春,130022)
高等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崔媛
(长春理工大学人事处,吉林长春,130022)
阐述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学科交叉的基础条件,并针对我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及措施。
高等学校;学科交叉融合;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科之间表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创新源泉和时代特征。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高等学校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从当今科技发展看,一方面,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研究更加精细和深入,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呈现更大跨度的趋势,综合化程度更加突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前沿学科领域。科学的重大突破,以及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产生,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分不开的。脱离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哪一门学科都很难“单科突进”。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和优势学科的发展点,也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传授知识、生产知识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具体表现在培养创新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断拓展科学研究新领域,努力取得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恰恰是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适合创新的环境,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这种创新的源泉。因此,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在大学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有效激励机制,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超过60个跨多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制定和实施了跨越工程学院、文理学院和医学院三大学院的生物学学科交叉研究发展计划,涉及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都设立了合作基金用于跨学科发展;在日本,为了促进多学科间融合,很多大学都设置由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同时为学科交叉和融合提供良好滋生平台和工作机制,推动创新性学科领域的发展;在英国,很多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往往由跨系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委员会共同指导,同时要求所修课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甚至要求跨校学生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这些都是为了推动学校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一般来说大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学科交叉能力,但体现这种交叉融合能力是有具体条件的。构成多学科交叉基础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大学里,学科设置越多,其学科交叉点就越多,这样具备了形成交叉学科的客观条件,多科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交叉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因此,学科的多科性和综合性是学科交叉的前提。大学的综合性和多科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叠加,是更深层次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自由发展的学术氛围。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扩展新的学科领域,从而利用和发挥大学的综合性和学科的多样性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前提条件。
基础学科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和知识基础,对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基础学科是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交叉学科的建设水平,它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重要因素。发展交叉学科要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建设具有发展基础和后劲的交叉学科。所以,强化多学科交叉拓展新领域,不能一味求新,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为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跨学科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一所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许多学科交叉点,但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客观条件是很多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因素。学科交叉需要具有跨学科拓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还需要一支素质好,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他们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学科点能否进行学科交叉,从而形成交叉学科。同时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求教师能力上的综合性。因此,学科带头人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在资源合理配置、学科结构优化调整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多学科交叉”形式,这种形式是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处于交叉地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种是“多学科融合”形式,这种形式是强化平台建设,跨学科构建科研实验室、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把工科、理科、生命科学和医科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有可喜的前景。但是,各学科之间还没有真正实现深层次的知识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整合现有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还尚未建立起跨学科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的学科专业管理统一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科设置类别及名称统一,专业设置大同小异。这种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科边界,致使学科边界更加明确,学科点及人员编制也都隶属于单一学科基础上的院、系。这样势必导致了科研及学术交流活动很难在多学科间进行。这些都影响和阻碍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
由于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影响,科研人员的学科观念往往是从一而终的,他们的研究内容往往只涉及到某个单一学科,乃至更小的学科方向,各学科都只能在本学科领域内开展研究,学科交叉意识比较淡薄。这样在观念上自然形成了学术屏蔽,传统观念影响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由于"门户"之见,学派壁垒,部分科研人员不愿意甚至拒绝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一味地探索追求传统学科的纵深发展,从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科交叉和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把握和确立学科发展方向是学术带头人的重要职责。由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仅限于单一学科专业,这样科研人员跨学科拓展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交流,缺乏超越本学科具有战略思维的学术带头人。因此,在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学术带头人指明科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否则,交叉学科的培育发展就无从谈起。
目前一些管理者对学科交叉融合尚未形成共识,意识淡薄,缺乏战略思想。表现在工作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在管理模式上传统僵化,缺乏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励措施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优先考虑传统优势学科,忽略了交叉学科的经费投入,这就影响了科研人员跨学科进行科研合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
上述这些因素,制约和束缚了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多学科间交叉的新思想、新知识很难被认可,严重影响了跨学科领域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学校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科,而建设高水平学科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支撑。因此,加强和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极为必要的。如何将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变成发展的资本,推动各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首要问题。学校要针对学科交叉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促进学术层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碰撞。统一认识,形成共识,为推动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学校可以根据现有学科情况,采取学科规划大讨论、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转变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形成只有整合现有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多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才能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共识。
根据现有学科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合理有效的配置,会聚和集成人力和智力要素,从而更好地推动各学科间相互协调发展,加强新兴前沿学科的纵深拓展,促进理、工、文等多方面交叉渗透,推动各学科自由交叉发展。
学科建设要突出交叉学科建设。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专项启动基金,支持和鼓励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探索新的学科领域。对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特别是有重要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交叉渗透学科项目要给予政策支持,对学科交叉项目所取得的新成果要重点奖励,对获得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观念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打破原先分得过细、统得过死的学科界限和科研单元间,整合学校现有资源,紧密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逐步形成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学科群体。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这将为学科保持优势和增加活力提供可持续性动力。
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拆除阻碍学科之间沟通的壁垒,废除影响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因素,建立起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流动、科研合作、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奖励等激励机制,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学的综合性和多学科性优势,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当发挥作用。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与渗透拓宽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学科发展理论与方法,推动了学科进一步发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基础扎实、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发展交叉学科专业不仅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设置跨学科专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宽厚的基础,从而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全面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总之,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将更加模糊,未来重大创新将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要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必须在继续推动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充分地发挥大学综合性和多科性优势,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氛围,建立跨学科研究体系,推动各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展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1] 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2] 马国焘,徐振东.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问题浅议[J].中外企业家,2009.
[3] 于嘉林,史长丽.构建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教育报,2007.
[4] 王广谦.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J].中国教育报,2005.
G640
A
崔媛(1977-),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师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