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凤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23)
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郑 凤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23)
发展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具体到社会领域,展现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 支撑; 保障
发展与和谐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为关切的课题。二者的关系在社会领域展现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探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并把握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的价值和工具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和谐状态中推进科学发展。
哲学意义的和谐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从本质上讲,和谐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是合乎规律的变化发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和谐是统一体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协调内部诸要素的关系中求得自身发展并维持稳定有序状态,发展是和谐存续的前提;从实现的根本途径来看,尊重差异、承认多元是达成和谐的前提。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和谐实现于发展基础上对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从价值观来说,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追求和谐是为了优化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形成有序状态下各要素的整合力,推动统一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是和谐的目标。既然发展是和谐的前提、途径和目标,和谐只能在发展中求得。
“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发展是指整个世界的演变进化;狭义的发展专指社会系统的运动变化。本文所使用的发展概念是狭义的发展。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和条件,和谐对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展开说,一是追求和谐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在矛盾运动中实现发展。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的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追求和谐就是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矛盾运动过程中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事物的发展。二是追求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自然界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追求和谐坚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就能在多元共存中促进发展。世界上的事物是丰富多彩、无限多样的,这是世界充满生机活力的内在源泉,和谐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实现方式是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多样化发展的确认,让各个要素在统一体中都获得应有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多元共存中促进发展[1](P43~46)。和谐既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发展的手段,发展只能在和谐中实现。
发展与和谐的辩证统一具体到社会领域,展现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2](P17)这一论述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程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统一的。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通过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是和谐的发展,和谐对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和谐不仅是发展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推动发展的手段、工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理想,而且具有价值意义,对科学发展目标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人本发展就是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兼顾”,就是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和谐是贯穿科学发展始终的一根红线,对科学发展目标定位具有导向作用,是科学发展应有之义。
和谐不仅是科学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和谐的社会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和谐是陶冶情操、激发才智的力量,和谐的人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能保持理性、平和、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奋发图强的斗志不断促进自身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人实现了自身的和谐,就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人的和谐程度越高,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越强。和谐聚合人心,具有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提供价值取向的功能,能够促使社会主体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减少各种内耗和离心倾向,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融合成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和谐社会为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主法治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定有序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社会活力是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人与自然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以社会和谐为社会建设目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健全社会组织机构,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使社会各方面利益得以统筹兼顾,社会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以人为本,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要和谐,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人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实践证明,民不聊生必定带来社会动荡、政局不安,而民生问题的不断改善则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从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就是民生问题入手,切实保障民生,保障民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改善民生,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也就是享有优质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良好的医疗条件和住宿条件、公平的竞争环境、民主的政治和健全的法制,使绝大多数民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受益,从不断进步的社会系统中获得实惠,使民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此,要把民生问题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民生;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改善民生。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平等的规则下竞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深刻根源。要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首先要靠发展,通过发展达到各方利益主体的共生共赢。由于利益矛盾和冲突主要是因为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益关系的有序调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实现;社会成员权益的保障也有赖于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来调节、规范和引领。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我国国情出发,明确了从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当前,最重要的是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快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建设并将其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公平正义,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同时在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规则下竞争,可以减少由于结果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避免因此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和谐,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分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迅速增多,不协调因素大量出现,社会分化更加严重,社会过度分化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有效的社会整合是抑制社会过度分化的根本出路。有效的社会整合是以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形成社会性的共识为基础。因此要实现社会整合,关键在于文化建设,建设能够引领、凝聚全社会力量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功能,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使社会的各种力量协调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今,中国改革发展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增多。加强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在完善社会管理方面下功夫,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做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章可循;依法规范社会组织机构,使各种类型的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为此,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完善社会管理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以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的能力[3](P100~103)。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统筹兼顾各社会阶层、各方面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特别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造成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发展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键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在生产时要尽量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总之,促进社会和谐以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通过上面六个方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克服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在和谐的状态中推进科学发展。
[1]朱辉宇.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联[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邱兴旺.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Social Harmony Is the Support and Security of the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ZHENG Feng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Fuzhou,Fujian 350023,China)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is a dialectical unity.In the society,the exp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is mutually conditional and mutually promoting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The social harmony is the value targe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tool and means of the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o solve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qu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y means of 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way of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scientific development;support;security
D616
A
1674-0297(2011)05-0001-03
2011-04-14
2010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编号:2010B2001)的阶段性成果。
郑 凤(1962-),女,福建长乐人,福建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