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2011-08-15 00:49李海荣
关键词:学分制基层组织学分

李海荣,骆 琪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李海荣,骆 琪

分析学分制的特点以及学分制给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提出学分制下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是以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高校;学生基层组织

在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和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对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分制概述

学分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教育管理制度,对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将对学分制的内涵、特点等进行分析。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作为高校的管理制度之一,以学分为学业量的单位和学生取得毕业资格标准。其基本原则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合格,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的学分其价值相等,即所取得不同课程的学分数可简单叠加,得出总分数。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并已完成规定必须进行的其它学习者准予毕业一般不加限定修业年限的规定。

(二)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在资源配置、学习内容、课程考查、学习时限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1.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学分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选择课程。

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教师和部分课程,自行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选课制主要指学生自立选择课程、专业、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立性、自觉性是学分制灵魂和本质。是区别于学年制的标志,它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

3.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对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修、重考或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对学分的重视,又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这种目标管理模式相对宽松,主要以学分、绩点来衡量学习效果,进行学籍管理。

4.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分制模式不受学习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选择停学创业或推迟毕业时间。学分制以学分和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允许学生因智力、学习内容及质量、人生规划、经济等因素而提前或延缓毕业。体现了学分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高等教育的开放性。

二、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工作的挑战

高校教育管理是建立在原有的学年制基础上的,学分制由于具有自身的特点,存在与现有管理模式不相融合的地方。

(一)对价值观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强调 “以社会为中心”,把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分制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为传统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导向和新的思路。

(二)对学生基层组织工作重心的挑战

实行学分制,学生可能出现重学分轻修身,忽视自身德育素质提高的倾向。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工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树立主动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民主观念、和谐观念和责任观念。这对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分制下的大学生自主管理要求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要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点,才能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设计和规划。其次,要有自主选择能力。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大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要大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打破了过去学年制平稳而单一的局面,学生管理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选择性增强。再者,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学分制实行选课制,每个学生都必须自己判断,独立地做出选择。除此之外,大学生学习期间的业余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也需要自己做出判断。这对大学生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最后,还要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由于学分制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时空,学生容易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要加强自我调控能力,抵制外来不良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三)对学生基层工作机制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班级的作用明显弱化,主要表现在:

1.班级工作的有效阵地被冲击。以前每个学生班级均有固定的教室,班级成员形成固定的生活、学习、活动地点。选课制的实施使得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时段上课,学生自由活动的统一时间也很少,难以形成班级的良好班风,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被弱化。

2.班团组织的作用日益弱化。学生对班团工作缺少认同感,班级的工作也得不到同学的配合,这反过来又大大影响班委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从现实情况看,班委、团支部的核心作用已基本不存在。

3.学生社团的发展冲击班级建设。由于班级活动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社团是学生自愿参加或组织的,是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这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社团活动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性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占用学生的注意力和班级统一活动时间。

三、学分制下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举措

学分制的实施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挑战,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一)更新观念,激发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更新观念是学分制下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他们不仅是高校的培养对象,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人,实行自主管理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要增强对自主管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自主管理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确立自主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重构学生基层组织工作管理载体

设立“固态”、“液态”、“汽态”工作载体。学生宿舍是“固态”的。可以取消学年制下的班级建制,改建宿舍社区班级,让其发挥比以往班级更大的作用。学生社团是拓宽学生素质的重要团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液态”的。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强社团管理,增加对社团的投入,规范社团的活动,发挥社团的民主管理。学生选课后形成的组织称之为“教学班级”,流动性很强,是“汽态”的。教学班级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完全打破了原来自然班级的界限,这就要求对这种教学班级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也应当充分考虑其特殊型。

(三)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基层学生组织

1.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三自”作用。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高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学生既是被教育管理服务者,又是教育管理服务者。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以及班级功能的弱化,凸现了传统班干部队伍人员膨胀、权责不明的现象。对此,应该大胆精简班干部队伍,全面负责本班的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教育,弱化管理,注重自我管理教育,强化制度的教育,教育学生认真做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2.学生基层组织模式。发挥学生基层自治组织作用。按单元或楼层组建小社区,并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成立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配备辅导老师,从而使社区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组织比较健全,辅导员配备到位,具备履行社区管理及思想教育职能的学生基层组织。

(四)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工作需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五)完善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

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应该为其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机制。如建立学习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相关咨询和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的相关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其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改进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作为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广开渠道、努力提高勤工助学的层次。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G642.47

A

1673-1999(2011)02-0176-02

李海荣,男,四川大英人,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10-28

重庆科技学学院2008年规划课题“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的创新思维研究”(XG0806)。

猜你喜欢
学分制基层组织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