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与“乌托邦”比较研究

2011-08-15 00:49胡小伟
关键词:莫尔乌托邦老子

胡小伟

“小国寡民”与“乌托邦”比较研究

胡小伟

老子的“小国寡民”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是两位历史伟人针对当时动荡的政治局面提出的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追求和谐、安宁、舒适生活的愿望,都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体现。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所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提出的理想社会也存在许多差异。

小国寡民;乌托邦;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针对礼崩乐坏,兵连祸结,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提出了“小国寡民”。15、16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疯狂地聚敛财富而将广大农民赶出家园,造成了“羊吃人”的社会,广大人民痛苦不堪,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社会的构想。

一、“小国寡民”与“乌托邦”

(一)老子及其“小国寡民”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主张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少私寡欲”、“返朴归真”,其主要思想的缩影是“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80章

对这段话的理解,学术界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消极避世思想,是老子希望放弃一些文明成果、回归到原始落后的社会状态。“这种学说,要想把一切交通利器,守卫的甲兵,代人工的机械,行远传久的文字,……等等制度文物,全行毁除。要使人类依旧回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2]但有更多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道”的核心思想的体现,是老子追求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少私寡欲”、“返朴归真”理想社会的表现。总之,老子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美好和谐社会。

(二)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St.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乌托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书中叙述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莫尔说,“乌托邦”是南半球的一个岛国。在那里,社会的基础是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方面都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公民们没有私有财产,每10年调换一次住房,穿统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2年,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职位不得世袭。居民每天劳动6小时即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余时间从事科学、艺术、智慧游戏活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城市之间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钱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只能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总之,莫尔设想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富差异的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理想社会。

二、时代背景比较

老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奴隶制时期的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步形成。随着各诸侯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旧的社会制度对他们已失去控制力,他们开始自己划分势力范围,从而群雄并起,大国吞并小国、臣弑君、子弑父,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各诸侯国已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是为了争当霸主,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社会征战不断,动荡不安,人民自然衣不避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对日益扩大的诸侯兼并战争,希望给人们一个安居乐业、和平宁静的美好社会,从而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思想。

莫尔生活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都铎王朝初期。当时,疯狂的英王对外想称霸世界,从而频频发动战争,对内则进行残暴统治,不顾人民的死活。由于羊毛可以带来高额利润,贵族豪绅便将大片土地圈起来做牧场养羊,而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许多走投无路的农民从事偷盗。而英王为了打击偷盗行为,将所抓获的偷盗者处以绞刑。在那个“羊吃人”的社会,广大人民的生活悲惨无比。莫尔对残暴、贪婪、凶蛮的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于受尽剥削和压迫、痛苦不堪的广大劳动人民深表同情。他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

三、主要思想内涵比较

(一)对国家规模的控制

老子所描述的国度是 “小国寡民”状态:“国小”“民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老子并不是强求国家要小,人口要少,他反对的是诸侯兼并战争,认为国家(应理解为城邦)小,人口少,诸侯国就没有能力同周天子抗衡,就不会你争我夺,人民从而能够安居乐业。虽有什伯之器,但人们弃而不用,就不会有战争爆发了。所以老子强调的是清静、自然、无为、少私寡欲。

但在莫尔所设想的国度里,对城市的规模、人口的数量、每户居民的多少他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乌托邦国的法律规定,人口的数量必须保持不变,如果增加了,就会有一些人被送到其他荒无人烟的地方。乌托邦国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理想、空想的一面。因为人们的劳动、人们的消费不可能绝对平均,绝对平均的社会是得不到发展的。另外城市的规模、人口的多少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我们不可能规定一个城市的规模及其人口的数量一层不变。但是莫尔看到了人口的无限增多给国家、社会所造成的负担,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二)处理对外关系问题

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是自我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他希望人们能够尽量减少与外界的联系,因为减少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就会减少摩擦,减少矛盾,这样人们就能够过着清心寡欲、和平安宁的生活。因此老子提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莫尔设想的乌托邦不是一个孤岛,在这个城邦里有乡村之间、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还有国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莫尔设想的国度里,城乡之间的资源是共享的,他们可以把剩余产品卖到国外,换回金银和货币。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莫尔看到了商品流通的积极作用,但他也看到了商品经济带来的负作用,因此莫尔讨厌金银和货币。他认为金银和货币是最低贱的,只配用来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

(三)反对剥削与压迫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里,各诸侯国为了争当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搜刮民脂,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与掠夺,社会一片混乱。“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1]75章“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57章老子希望统治阶级能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里自始至终都没提到统治阶级,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够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让老百姓感受不到统治阶级的存在,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过纯朴自然的生活。

托马斯·莫尔更是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甚至将残酷掠夺农民土地的血腥事实戏谑地称之为“羊吃人”。“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致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3]这样简短生动的语言,无疑是对当局的严厉谴责和深刻揭露。

(四)反对战争,崇尚和平

老子坚决反对战争。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30章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田地也被荒芜,杂草丛生。战争过后,一般也会流行瘟疫,民不聊生。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尤其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农业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如果人们要进行战争,自然就会违农时,农业生产也就不能正常地进行。另外,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人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宁,朝不保夕的人们自然就无心进行生产,所以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

老子在“小国寡民”中提出了“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思想,因为没有战争,人们就不需用“什伯之器”,“甲兵”也“无所陈之”。 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邻近的城邑可以彼此望见,鸡鸣犬吠之声可以相互听到,但彼此自给自足,互不干涉,相安无事,更不会相互干扰和侵犯。总之,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等,都是他反对战争的有力论证。

莫尔也反对战争,其设想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安祥的社会。但是莫尔又设想了对外战争,乌托邦人民雇佣邻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来保卫国家。所以,与老子不同的是,莫尔认为乌托邦内部是没有战争的,但有对外战争。

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在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道家学派、道家文化,还成立了道教。但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的。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开历史的倒车,是摒弃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要人们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体现了其“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核。尤其在当今,人们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已使自然界不堪重负,所以老子尊重自然、甘愿处下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大启示。在人际关系上,老子提出的“无知”、“无为”、“无争”、“知止”、“知足”的思想,于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是一大法宝。

莫尔提出的财产公有制、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消灭剥削和压迫、公平正义的乌托邦社会,一直是人们向往、追求并为之努力的理想社会。但是,莫尔的乌托邦思想也有很多空想的成份,他没有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而莫尔对圈地运动的详细描写,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蛮方法时所引用的生动素材。

[1]老子.道德经//中华国学百部丛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6.

[3]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B221

A

1673-1999(2011)08-0011-02

胡小伟(1979-),女,重庆忠县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2011-02-25

猜你喜欢
莫尔乌托邦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莫尔的成全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智者老子
基于莫尔效应的印刷图像防伪技术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