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11-08-15 00:45:22李国锋任凤琴
关键词: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政治

李国锋,任凤琴

(1.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李国锋1,任凤琴2

(1.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前我们必须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淡化的原因,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的有效路径。

社会转型;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然而,面临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大学生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简单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二是不能科学界定各种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认同“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是政治是非与学术自由的界限模糊,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弱化”的迹象。因此,解构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深层原因,重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根本的指导、稳固与强化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解构: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易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产生困惑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使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当前面临着发达国家“历时”矛盾的“共时”化现象,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各种矛盾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爆发,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突出等问题,容易形成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不信任”。另外,西方国家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思想、事实、理论必然会影响到处于第一次转型的中国,增加了人们分辨是非的难度。而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面,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决定一切”到改革开放后的矫枉过正,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甚至忽视意识形态在新时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思想活跃但缺乏判断能力且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迷茫甚至误导,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渗透,干扰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0世纪中叶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呈现出新的态势,其主要表现是意识形态的淡化与‘西化’、‘分化’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推进,其实质与目的在于消解人们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确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1]。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巨大的挑战。

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普世文化”,这是当前敌对势力利用价值渗透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图谋的集中表现[2],主要手段是凭借其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标榜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大肆宣扬“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企图以资本主义文化独霸世界。与此同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教育和文化,新自由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等思潮纷纷进入中国社会,在无形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柔性挤压。这势必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动摇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使其怀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差,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升华

首先,意识形态教育观念亟待更新。一些高校领导者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虚设”在“高处”,甚至认为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去要求全体大学生不切合实际;部分“两课”教师一味追求所谓课堂效果,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避而不谈政治导向问题,出现了所谓的“话语系统的转换”;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法亟待改进。部分意识形态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主义,面对实践中提出的大量的崭新课题和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令人信服的回答。一些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动辄几百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师生交往少、关系冷漠,教育教学效果极差。再次,意识形态教育受大众文化的冲击缺乏规范的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失落。大众文化的“感官性”、“非意识形态性”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分散了他们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关注和热情。

二、重构:加强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是各种原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创新。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转型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结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和发展终究会实现。[3]”任何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非正常现象,这是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但这种“无序”状态是暂时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激励社会整体进取向上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现实一再证明,我国党和政府已逐步加大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力度,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国社会正在积极向“有序”的社会状态转变。要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认识这些现象,不能仅仅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判断标准。

(二)加强社会转型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万象,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表现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首先,要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意识形态的实质并不在于它的真假,而在于它的功效,即实现社会整合的功效”[5]。所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借鉴一切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期待,使其成为“意识形态的动物”,经过“自身异化了的精神世界”,实现自身的社会存在。其次,要立足中国社会转型的国情,主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选择,保持各种价值取向间的合理张力;要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扩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包容性,使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通过对比、沟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主流社会规范、社会发展意识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当代大学生与主流社会的整合程度。

(三)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其实效性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教育的实效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要结合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让大学生“知晓”马克思主义,科学把握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流,它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并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和贫困等热点、焦点以及一些难点、疑点问题,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中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和“善”,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积极运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无意识”地培养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要正视和尊重个体差异,确立相应的目标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做到因人施教;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使学生先“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其次,要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和隐形课程建设,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整合。既然我们在网络技术上没有优势,关键就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完善和实施网络管理规范,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强化网络的导向功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隐形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可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起到潜移默化、持久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而达到在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某些方面的改变。

[1] 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5.

[2] 曹立中,谢守成.经济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4] 胡锦涛.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EB/ OL].(2008-12-18).http://www.china.com.cn/news/2008-12/ 18/content_16971357.htm.

[5]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3:19.

G641

A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研究”(09CKS205)

李国锋(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