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从美国黑人状况及埃利森经历探析《无形人》
陈超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埃利森作为一位美国黑人作家,洞悉美国黑人的遭遇与苦难。他从美国黑人的视角创作了长篇小说《无形人》,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历史的缩影。通过对当时美国黑人现状以及埃利森自身经历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这部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与主题。同时,从对这部小说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
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种族歧视;身份;地位
拉尔夫·埃利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总共有两部:《无形人》(Invisible man)和《六月庆典》(Juneteenth),其中《六月庆典》是在埃利森去世后发表的。虽然埃利森一生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形人》经过埃利森七年的精心创作于1952年出版,随后便获得了195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两项大奖[1]。《无形人》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被美国文学评论界称为美国黑人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上史诗般的作品和20世纪美国经典作品[2]。
《无形人》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充斥着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里寻找自我身份的心路历程。埃利森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揭示当时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南方黑人大学的生活、在纽约自由油漆厂的遭遇以及在哈莱姆区的经历。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当时美国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埃利森对于黑人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美国黑人受歧视的历史由来已久。18世纪美国的奴隶交易贸易促进了美国新大陆经济的发展,黑人被白人视为某种商品进行买卖。美国建国前后,白人一方面高喊“人人生来平等”的口号与欧洲殖民者抗衡,希望获得主权的独立,另一方面却不断制造白人高人一等、黑人低人一等的神话,不断制定有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3]。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西摩·马丁·李普塞也承认,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是美利坚共和国历史上“对美国信条的最大偏离”[4]。在这种充满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黑人选择了沉默。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人人平等、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是他们最大的诉求。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正在酝酿。
埃利森作为一名黑人作家,他深知黑人的困苦和诉求。在《无形人》中,主人公生活在地下室里,安装了1369个灯泡,偷接电线进行照明。在地下室的生活中,主人公唯一的精神食粮便是留声机所播放的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他总是将音量开到最大,并且希望能有几台留声机同时播放这些音乐。我们知道,地下室是黑暗潮湿的,这象征着黑人艰苦的生活状况。主人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见其“无形”的身份。而灯泡象征着光明。1369个灯泡也许夸张了些,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想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摆脱这种“无形”的处境。正如小说中主人公所说的“也许正因为我是个看不见的人,才如此需要光。光证实了我的存在,赋予我形体”[5]。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公在内心里希望引起关注,渴望取得与白人一样的地位。偷电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由于主人公生活的窘迫,得不到最基本的生活经济来源,这也是无奈之举。此举象征着黑人对于白人阶级的无声反抗,是他们渴望平等的诉求。
在经济上,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二战后,工人工资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黑人工资与白人工资的差距越拉越大。据报道,1949年—1959年,白人男性工人的小时平均工资由1.90美元增至3.20美元,而黑人仅由1.00美元增至1.75美元[6]。可见黑人的生活每况愈下,成为白人阶级剥削的对象。然而,处于美国种族歧视严重的环境之中,黑人为了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接受白人的压迫和剥削,成为白人统治阶级生产劳动的工具。
在《无形人》中,埃利森刻画了油漆厂锅炉房的负责人布洛克威对白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黑人形象。布洛克威掌握着制作油漆的核心技术,是油漆厂生产的关键。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白人也并不重视他的存在,而只是把他当做廉价的生产工具,给他的只是看门人的工资,而且随时都有把他替换掉的可能。由此可见,在以白人为统治阶级的美国社会中,黑人为了生存,只能对白人马首是瞻,任凭其宰割。
种族问题是历届美国总统都无法回避的议题。早在1863年林肯颁布了《解放宣言》,宣布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然而,林肯颁布《解放宣言》是出于客观形势所迫,并不是为了黑奴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打击南方叛乱者,为了恢复联邦统一,归根结底是为了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7]。由此可见,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反种族歧视的政策,但其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黑人“无形”的处境。黑人是白人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政治工具。
在《无形人》中,主人公被邀请参加打着为黑人谋利益口号的激进组织“兄弟会”。在这一组织中,主人公刚开始觉得自己终于重新找到了自我,然而不久就发觉他常常被命令干一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而他为了黑人同胞的利益所做的工作也常常遭到“兄弟会”内部白人的暗中阻挠。主人公为“兄弟会”同伴克利夫顿举行的葬礼也遭到了“兄弟会”领袖杰克的责难。从“兄弟会”的经历中,主人公逐渐意识到,黑人只不过是受白人控制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已。
黑人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白人的压迫,同时也是白人取乐的对象。美国解放战争前的南方奴隶主更是把黑人当做奴隶,命令其劳动,把其作为取乐的对象,有些黑人妇女甚至成了奴隶主性发泄的对象。
在小说中,主人公高中毕业时被邀请参加本镇白人头面人物的聚会。在聚会上,白人要求黑人青少年蒙上双眼互相打斗。结果他们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满嘴流血。看到这一幕,头面人物兴奋不已。后来白人们又要求他们在通电的地毯上抢夺“金币”。看到他们为了争夺“金币”被电流击得浑身抽搐,这些白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更可悲的是,主人公回家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金币都是假的。
主人公读到大学三年级时,被校长派去带领白人校董各处参观。无意间,他们遇到了一个乱伦的黑人佃户。这个佃户竟对校董谈起了他如何乱伦使其女儿怀孕的经历。黑人大学里的人们都排挤他,白人却对他表示同情。校董津津有味地听取了他的故事,最后重赏了他,因为他的描述满足了校董对于乱伦的窥探。正是这一病态的社会,造就了白人病态的心理。
主人公参加兄弟会组织期间,一些白种女人追求他,但她们只是把主人公当做发泄性欲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白人女性对黑人男性都是如此,更何况白人对于整个黑人群体是如何的残忍。
埃利森在父亲去世后,便跟随母亲住在白人中产阶级居住区。由于母亲经常把白人丢弃的一些书籍、唱片带回家,使得埃利森从小养成了对文学和音乐的爱好,并使他自幼产生了要将白人世界和黑人世界融为一体的愿望[8]。因此,与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作品中笼罩着抗议色彩不同,埃利森希望自己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美国社会的种族冲突,也力图使自己文学创作超越另一些个人英雄主义艺术家[9]。正如1953年埃利森接受国家图书奖时说:“《无形人》作为一部小说的主要意义”是它的“实验态度,以及它试图回到个人对民主的道德责任的基调,而这是我们19世纪最佳美国小说的特点”[10]。然而,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特别是黑人的悲惨遭遇跟处境,让埃利森感到困惑,并使他重新审视整个黑人群体的身份地位。
在小说里,主人公所在州立黑人大学的校长布莱索是一个对白人毕恭毕敬、对同胞极力欺压的黑人。在主人公带白人校董参观回校后,由于让白人校董看到白人不该看的事情,为了息事宁人,布莱索便把主人公开除出学校,还假惺惺地为主人公开了封推荐信,将他打发到纽约。谁知介绍信里竟是说些主人公的坏话,以至于不管是谁看了一眼推荐信便把主人公拒之门外。可见黑人同胞间的“自相残杀”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残酷,黑人的“无形”地位在此一览无遗。
主人公参加兄弟会组织后,目睹了一帮以拉斯为首的黑人民族主义分子对兄弟会活动的干扰。一天,主人公在大街上被拉斯撞见,并跟他的手下大打出手。主人公躲进一家杂货铺,买了一副墨镜和一顶帽子进行伪装,不料竟被误认为一个名叫莱因哈特的男子,因此获得了情夫、流氓、赌徒、牧师等多重身份。后来主人公获悉莱因哈特是以牺牲黑人的身份来迎合白人社会,这就引发了主人公对于自己身份的思考。至此,埃利森把主人公对于自身身份的迷茫以及黑人“无形”身份、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形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从小说的结局来看,主人公最后跌进了一个地洞,并以地洞为家躲藏起来,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主人公仍然无法走出“无形”的处境。然而通观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主人公最后的“无形”实际上是在经历了自我意识上的觉醒以及对社会本质的顿悟后,对小说开篇“无形”处境的一种升华。
《无形人》不仅是对20世纪前中期美国黑人状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埃利森本人对于黑人身份、社会地位的思考。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探析,能更有助于我们研究美国黑人的历史及现状。
[1] Ronald Gottesman.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2[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79:1929-1931.
[2] 程锡麟.虚构与现实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94.
[3] 谭惠娟.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73-182.
[4] 张聚国.一部研究美国黑人政治思想历程的力作[EB/OL]. (2006-12-19).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8451.
[5] Ralph Ellison.Invisible Ma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
[6] 张友伦,李剑鸣.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266.
[7] 刘祚昌.林肯解放黑奴的历史真相[J].史学月刊,1965(8):41-45.
[8] 谭惠娟.拉尔夫·埃利森[J].外国文学,2004(6):16-17.
[9] 谭惠娟.拉尔夫·埃利森的第二部小说《六月庆典》为何难产?[J].当代外国文学,2007(3):62-67.
[10] 王逢振.《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国文学研究,1999(3):125-128.
I106
A
陈超(1982-),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