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川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旅游资料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1]就其文体功能而言,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是旅游资料的两个主要功能,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简洁,能雅俗共赏,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2]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国内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整体上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如不忠实于原文、语法错误、表达汉化等一系列问题,[3]许多学者对此现象提出了见解与对策,但是通常对于旅游资料翻译问题的研究侧重于翻译方法、译与不译、文化词汇翻译等主题的探讨,也就是说,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仅取决于译者。在此主要以南通的旅游翻译资料为研究对象,从功能派的翻译视角进行分析,指出翻译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赖斯(Reiss),弗米尔(Vermeer),曼塔里(Manttari)和诺德(Nord)。功能主义翻译观的出现最初是赖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随后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ie),曼塔里阐发了行为理论(translation action),最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情功能(expressive),操作功能(operative)三种,[4]375并按照不同的文本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赖斯将文本概念、翻译类型、翻译目的联系在一起,强调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而曼塔里则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榷与沟通。总而言之,功能翻译视角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与翻译行为的参与者相关的交际互动的行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
就文本类型而言,旅游资料属于赖斯定义中的操作文本,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应该使得阅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产生强烈反应,令其心向往之,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翻译需要采用归化法(adaptive method)在译文读者中创造与原文同等的效果。[4]380就翻译行为而言,翻译的参与者包括发起者、委托人、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这几者之间的交际互动的结果形成翻译。[5]在旅游资料翻译中,参与者还必须包括译文校对者,虽然大部分时候校对者与译者是同一人。在翻译过程中,发起人限定的时间与提供的薪酬,委托人如何委托译者,译者的态度与业务能力,翻译质量把关人员的缺失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在此仅分析了旅游资料翻译中几个常见的问题,如阅读不便、中式英语、一景多译、语言错误等,并从成功的翻译需要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各方参与的功能派视角提出对策。
阅读不便现象常见于国内的中英文对照的牌示旅游资料中。翻译的发起人将旅游资料翻译为多种语言,其初衷固然是希望境外游客能够阅读并了解中国文化,提升游客的精神感受,并且乐意亲临实地。然而一些景点的牌示翻译字体几乎小到必须凑近指示牌方能看清楚的地步,这会使游客丧失阅读动机,从而违背了翻译的初衷。受版面篇幅的限制,旅游资料的翻译可以采取编译的方式,而不是全文照译。编译的原则是,译者需要通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删繁就简,使译文主题清晰,便于阅读。[6]
例1:茶湾路 普陀岩壁之上,昔时长有众多山茶,花型大,故称大山茶湾。小山茶湾处,花型略小,当山麓皆水时,山花倒映水波,非常美丽。王业有游山茶湾诗:峭壁锁苍藤,危岩泻白练。雨后看山茶,红飞霞片片。
译文:The Camellia Bay Road There were many camellias blooming on the Pu-tuo’s rock cliff,and the beautiful large flowers were fairly distinctive;hence the name Big Camellia Bay.While at the Small Camellia Bay,the small flowers and their reflection on the piedmont water made the extremely attractive scenery.A poem written by Wangye reads:Around steep cliff black vines seem to lock,And white waterfalls pour from the rock.To enjoy the camellia after rain,I see but on the ground red petals lain.
改译:The Camellia Bay Road There were two camellia bays on the Putuo Hill,namely,the Big Camellia Bay and the Small Camellia Bay which were named after the size of camellia leaves seen at separate bays.
该例见于军山牌示解说,牌示内容还包括同样篇幅的“指月路”的原文与译文,其视觉效果是中文可以在正常距离阅读而英文必须贴近指示牌才能看清。诺德认为“译者应当负起责任,既要完成委托的任务,又要保证译文的使用效果,即使格式和排版任务交由他人完成”。[7]21这无疑给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译者在接受翻译任务时,很少会知悉译文将以何种方式置于阅读环境中,忠实译出原文是常见选择。因此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这一概念,即在理想状况下,发起人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7]31就此例而言,如果发起人能告知译者译文将出现在牌示解说中,那么译者可以预见到,忠实于原文信息的翻译,在指示牌有限的篇幅里显然无法合理安排如此多的文字,从而选择对原文进行编译处理,即保留其主要信息,茶湾路的命名原因,省略景色描写与诗歌。中文旅游景点的介绍喜欢引用古诗来增强感染力,而译事难,最难在诗歌,勉强翻译的诗歌反而影响全文质量,在此情况下完全可以省去。要解决阅读不便问题,发起人需要提供给译者翻译纲要,同时译者选择编译法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些“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8]中式英语的常见特征是逐字对译导致表达不伦不类与词语累赘。就翻译方法而言,中式英语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直译法,体现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功能翻译观点认为原文只是提供信息,译者应该“选取原文信息进行加工,呈现给目的语读者有意义的文本”。[4]381弗米尔认为,译文必须符合“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标准,译文信息应该符合接受者的语境,具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7]32对于这类错误,据文军等学者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试者表示容易引起误解甚至不可接受的比率达70.6%。[9]可见,中式英语会让译文失去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为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必须删除累赘词语并使用归化法或意译法。例如:
例2:蓝印花布博物馆
译文:Blue Printed Calico Museum此处将蓝印花布译为“blue printed calico”,为典型的中式英语错误,calico本身就是印花布(printed cotton fabric),故应省去多余的“printed”.正确译法为“the Blue Calico Museum”.
例3:迎江广场
译文River Greeting Plaza这是常见的逐字对译产生的中式英语。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主客统一”,[10]一个“迎”字尽显人与物的自然融合。国内临江建筑的常用名称为望江楼或望江台,即此哲学传统的体现,其英文翻译五花八门,有“river-viewing”,“river-gazing”,“river-watching”,“river-side”,“riverside”等等。而西方哲学强调“物我两分,主客对立”,[10]更多的强调模仿和再现,描写时注重理性与写实,因此该例的翻译应采用归化法译为the Riverside Square.
例4:自觉遵守“八荣八耻”
译文:Conscientiously observe the principle known as“8 honors and 8 disgraces”.译例中出现的“八荣八耻”这种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逐字对译会让游客不知所云。据调查,此类错误受试者不可接受率高达61.8%。[9]中国特色词汇应当采用意译为主的方法来保持译文的交际目的,建议改译为Please keep good manners.
中式英语错误有别于其它错误,其语法是正确的,只是表达不地道,而且影响游客的阅读兴致。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试者表示译文不可接受,译文的交际目的便随之失去。这类问题的产生与译者本身也与译审有很大关系。笔者建议委托者邀请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帮助翻译和审核(在美国,汉语的标语和地图就由中国人翻译和校对)。
国内很多景点存在一景多译现象,如苏州的拙政园译为“the Zhuozheng Yuan Garden”与“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张家界的黄石寨译为“the Yellow Stone Village”与“Huangshi Village”。景区中一景多译现象不仅说明景区主管部门失责(就本文而言,即翻译的发起人),而且会造成游客的误解,并损害城市的旅游形象。以南通为例,狼山的翻译有Mt.Wolf与the Langshan Hill,濠河的翻译有the Haohe River与Moat Hao,梅林春晓的翻译有Spring Meilin与Plum Grove of Spring Dawn,不一而足。根据2008年11月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英语)》,汉语地名中的专名一般音译,按汉语拼音方案处理,首字母大写且连写(但不需连字符),通名则一般意译(根据通名能迅速判断其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人名派生的地名原则上也依其名音译(按照专有名词翻译的“名从主人”原则),[11]这是国家规定的标准,也是业内公认的地名翻译总则。导则中同时说明由单音节词构成的地名,汉字译写时加相应的通名,具有一定意义或音译过长的专名一般意译,[11]据此,以上景点翻译应统一为狼山 the Langshan Hill,濠河the Haohe River,梅林春晓the Plum Grove at Spring Dawn。一景多译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译者不熟悉旅游资料的翻译规范和景点的命名原因有关,如上文的黄石寨,黄石是人名而非地名;委托者有时将旅游资料委托给不同的译者完成,同时忽略了委托专业人士对译文进行统一规范,而一景多译现象的消除有赖于发起人进行调查并重新规范。
据笔者统计,语言错误中最普遍的是冠词错误。由普通名词构成的专有名词前必须使用定冠词“the”,如the Great Wall(长城),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the Forbidden City(紫禁城),但是很多旅游翻译资料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几乎视而不见,以南通为例,军山被译为Jun Hill,濠河被译为Haohe River,包括景区中某某路,某某亭,某某台的译文中,此类错误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冠词是英语特有词性,汉语中没有这一类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很难掌握冠词的正确用法,唯有通过扎实训练,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方能胜任翻译工作。
此外,常见的语法错误还包括单复数错误、词性错误、搭配错误与拼写错误,各举一例。
例5:……不采摘花果……捕捉动物……
译文:Please don’t pick flower or fruit...catch the animal...
改译:Please don’t pick flowers or fruits...catch animals in the Park.
例6:……妥善保管您的财物
译文:...take care of your belongs
改译:take care of your belongings
例7:……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极佳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译文:...providing to the tourists a superexcellent tourist leisure resort.
改译:...providing for the tourists a wonderful place for recreation.
例8:梅庵书苑
译文:Plun Hut Bookclub
plun实为plum之误。
可见,一些语言错误与翻译水平无关,而是输入与校对过程出现疏漏,只要译者与校阅者严格把关完全可以避免。与弗米尔的“翻译行为”经常一起使用的另一个概念是“翻译委托”(translation commission),所委托的译者、甚至价格与时间,对翻译目的来说,都非常重要。[4]而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要求在翻译行为中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兼顾翻译发起人、译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面的利益。[7]123可见,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仍在于译者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业务能力。此类错误虽然容易辨别与改正,但与城市旅游形象息息相关,不可小视。
毫无疑问,外文旅游资料是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标志之一,其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囿于篇幅,仅就以上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需要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如发起人提供翻译纲要,译者灵活选取译法以方便出版部门排版;发起人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查漏补缺;委托者选择熟悉旅游资料文本特点与翻译规范的译者;译者认真检查,将一些错误消除在初稿中,并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与道德修养,提高翻译质量;委托者聘请专业的或母语为英语的译审人员认真校阅。有关各方各尽其责,方能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使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
[2]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7.
[3] 刘建刚.旅游资料典型汉译英错误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1,8(14):1-4.
[4]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 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
[6] 袁青.旅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的“译与不译”[J].长春大学学报,2009,7(19):50-53.
[7] Christi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9] 文军,邓春,等.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2002,2(15):49-52.
[10] 李庆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88-8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英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