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研究回顾与反思

2011-08-15 00:45:22张静
关键词:话语语境交际

张静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语境研究回顾与反思

张静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在此试对语境研究在国内外的起源和发展进程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沿着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轨迹,对语境研究的发展阶段进行概括和总结,将其分为文化、情景语境,修辞、语篇语境,心理、认知语境,建构、动态语境和跨文化交际语境研究阶段,并对各阶段研究进行简评,说明语境在理解话语、分析篇章、成功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对确定语境研究的角度和检验标准有所启示。

语境;语用学;跨文化交际

语义与语境的关系早就被关注,最早的“语境”概念是1923年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而语境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用学发展而深入,语境的参与程度被认为是区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学者对语境的定义和分类所持意见不一,笔者在总结前人不同角度所做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语境研究的成果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和评述,揭示语境研究的特点和性质,同时提出对语境研究意义的检验标准。

一、语境在国内外的起源与发展

对语境的研究自古有之。Aristotle说:“一个名辞察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语的。例如,是讲声音,‘尖锐的’,相反者是‘平淡的’,如果是讲坚刃,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有许多意义,自然‘尖锐的’也有多种意义。”[1]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但论述中提出了词语的不同意义依赖于语言使用的情境。

Firth继Malinowski之后,发展了由语义所指和外延等范畴组成的语境理论柜架。Halliday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1965年,Fishman认为语域(domain)是受共同行为规范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时间、地点、对象、范围,通俗的说就是指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而Hymes把语境定义为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结果、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

Levinson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语境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语境的客观要素,也涉及到交际主体的知识结构、信仰等主观因素。Mey和Verschueren明确提出了动态语境(Dynamic context)。Sperber&Wilson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定义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语境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中国可追溯到《论语》中“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2],《马氏文通》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必先知上下之文义何为耳。”[3]1932年,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要适应情境和题旨的理论,指出写文章或说话时所要注意的六种要素: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和何如,实质上这就是就是语境必备的要素。60年代,王德春提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张志公说“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很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4]简言之,理解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

胡壮麟发现对语境分析的方法,已从语言语境——即上下文,经由二元化——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三元化——语言语境、物理语境和共享知识,走向多元化(世界知识、集体知识、特定知识、参与者、正式程度及媒体等)的趋势[5]。

二、语境研究的分类及评述

(一)文化、情景语境

Malinowski提出情景语境源于实地考察,一个划独木舟的人把桨叫作“Wood”(木头),如果不与当时的语境结合,就不能理解“Wood”指什么。Firth把语境的含义加以引申,认为语义的产生与语言交际所发生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义就是情景中的语言。不仅是语言本身构成的上下文,而且是指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情景的上下文。语义一端与语言的语音、语法分析平面相联系,一端与外部世界的特征相联系。语境指在这些不同平面上分析话语时相关的外界系统的总和。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境可概括为两个类别: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情景语境是具体的语言运用的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文化语境是由无数的情景语境表现出来的,而情景语境是通过文化语境来决定具体的交际事件中交流的意义的。[6]

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确是帮助人们突显交流话语意义不可缺少的方面,也可以说是相互理解的基础与背景,也体现了系统功能主义学派研究语言时的特点:研究语言时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这两种语境涵盖因素在层级上并不对等,比如说文化涵盖了世界知识、民族习惯、风俗人情等方面,决定了语言的意义,而情景语境只是对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的发生点进行了具体限定,如同在一条直线上确切地选取某一点或截取某条线段,所以说文化与情景语境并非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的两个层面或维度,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并不能确定说话者的话语的普遍意义,只是特定情景中的言语的释义。

(二)修辞、语篇语境

中国现代语言学者中最早关注语境的是修辞学家陈望道,“六何”可以说是构成语境的要素,同时,说明了修辞对语境的信赖关系:“我们知道切实的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7]

60年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认为修辞的原则即结合现实语境,注意实际效果。王德春在《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中得出结论:修辞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语体、风格、文风、修辞方法、语言美、言语修养等等都同语境有关,整个使用语言都要受语境约束,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衡量。《语境学》一文中指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语境的构成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是客观因素,说话者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以及处境、心情等是主观因素。这些主客观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起作用,言语修辞效果要放到具体语境中来衡量。”[8]

Halliday提出了“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作为语言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场景是话语在其中行使功能的整个事件以及说话者或写作者的目的。因此,它包括话语的主题。方式是事件中的话语功能,因此它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说或写,以及语言的风格,或者叫做修辞手段——叙述、说教、劝导、应酬等等。交际者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即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语的语言环境”。[9]每个部分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

修辞、语篇语境多半以静态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或说明文本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是否合适;或说明篇章的语言选择和文体形式是否一致;或说明文章的连贯与衔接、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忽视语言交际的整体性、互动性,也忽视口头交际语与书面表达语的区别,讨论语境对话语意义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没有讨论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规约功能,也没有阐述修辞依赖语境的具体规律。

(三)心理、认知语境

Sperber&Wilson定义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10]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解释。

张绍滔根据语境的结构情况,把语境的解释功能分为三个解释阶段:确定所指语义、选择命题内容、体现言语行为。[11]进行语境解释时要遵守语言形式与语境相匹配的匹配规则与说话人与听话人在语境利用上合作的态度的合作规则。

熊学亮在《语用学和认知语境》中指出,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的隐性内容,我们必须把所涉及到的具体或抽象语境因素结构化。比如一提到某一具体场合,便会自然想到在该场合可能使用的语言表达;一提到某种语言表达,便会自然想到与这种表达有关系的具体场合。[12]这种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

黄华新、胡霞等提出认知语境是从外部世界输入的或可感知的当前信息,从记忆中所提出的经验信息,以及两种信息中所推导出来的新信息,它们以语境假设的形式构成了话语理解的潜在认知语境[13]。

心理、认知语境把交际者的主观认识作为研究的重点,若强调个体差异,对语言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许多语境因素是客观、具体的,比如语篇的文体,或交际的场合能够明确地指示我们该用什么语言。虽然具体写作或交际中,不同的人所用的语言是有差异的,心理变化是复杂、不易掌握的因素,但交际场景的共性特征和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找出理解话语的认知模式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四)建构、动态语境

Mey指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动着的环境[4]。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中生成的,语境的动态进程是由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决定的[15]。

黄华新,胡霞认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境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而预先设定的,而是听话人的一个重新构建。作为一个心理建构体与心理学上的建构一样,都强调了主体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它是新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大脑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相互整合而“凸现”的结果[16]。

何兆熊在《语境的动态研究》中指出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16]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体。

建构、动态语境的发展是基于语用学的发展和心理、认知语境的纵深基础上的,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断章取义的部分话语或静态文本格式,而是将整个交流过程纳入考虑范围,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诸如交际过程中哪些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对理解话语意义起关键作用,同时,交际过程是否因为变动就无法掌控呢,如何找出理解话语意义的动态语境推导模式等。

(五)跨文化交际语境

跨文化交际语境指在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文化语境的差异表现在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标准等方面。唐德根、欧阳丽萍认为理解特殊会话含义应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取向(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高/低权力距离(high/low power distance)和异域文化常识三方面来探讨。

Scollon&Scollon认为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借助于我们掌握的语法知识,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说话人意义的理解也应借助于语境规则,跨文化交际语境被概括为7个主要成分:情景、基调、参与者、信息来源、顺序、同现方式和显性程度。

虽然学者们对交际语境所包含因素的具体分类因其研究角度的不同有所差别,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两个共同点:一是语境因素都可以分为“外显的”和“内化的”两个方面。外显的因素主要是指交际的物理大背景(如目的语国各方面的总体情况)、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语言、具体的上下文,等等。内化的因素是指那些由于(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个人的经历已经深埋于心中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理、行为准则和规范、文化修养、个人体验,等等。内化因素存在于人的心中,是长期生活的积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外显因素一般都可见可闻,往往是临时形成的,具有可变性。从学者们的理论中可以悟出的第二个共同点是: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使交际得以进行;如果交际双方内化因素之间、内化因素和外显因素之间均相互协调,则交际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问题。[18]

跨文化交际语境可谓是对语境研究的集大成者,既涉及宏观的文化语境,又涉及话语的动态意义。人类交际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但交际模式是可研究和分类的,虽然无法用什么模式规则完全来限定话语的发展进程,若能确定交际模式中对话语起作用的语境要素,就有助于对说话人意义的分析和阐释,有利于交际的成功进行。

三、语境研究的特点和性质

随着现代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语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其发展轨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语境理论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运用于语言学中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成为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重要标志之一;(2)对语境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早期单纯研究情境、文化的角度逐步过渡到从篇章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来概括语境要素,翻译与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视语境的效用,与其他学科产生了交叉研究的态势;(3)语境研究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的对话语、篇章的静态话语的研究模式已被现在越来越多的交际过程中的动态话语的研究模式所替代,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多为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对语境的研究目的实际上是确定话语的含义,与语义学的词义与句义的研究又有所不同。语义学也承认语境影响对词义或句义的理解,但忽略了语境在确定话语的交际意义中的主导作用。纵观语境研究的发展阶段,将语境研究的性质归纳如下:(1)客观存在性。大到背景知识,小到词或句的本身含义;(2)普遍联系性。背景知识与交际限定范围的互相结合;(3)渐进连续性。随着交际双方心理,交际话语的增加,话语意义逐渐显现;(4)交际确定性。交际过程中话语或非话语因素的增加,语境的限定性缩小到双方互明的范围,交际意义明确,交际成功;反之,交际失败。

四、语境研究的检验标准

我们说语境理论产生于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应当将研究还原到具体的交际过程,这才是我们日常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对语境要素的辨析也应置于交际的范围内,服从交际的需要。从语境研究的特点和性质出发,确定语境研究的检验标准为:(1)是否有利于理解话语意义。语言本身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带有语境意义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把握变动的语境才能理解约定俗成的语义;(2)是否有利于交际意义的显现。排除其他的可能意义,凸现出说话人的意义;(3)是否有利于成功的交际。语境要素的渐近参与可否促成听话人构建的意义与说话人的意义相接近,达成交际双方的互相理解。

语境研究发展到现在,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是要综合排列出所有的语境要素,而是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灵活运用语境来推导和解释话语的意义,这种语境推导和解释模式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1] 李匡武.工具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280.

[2] 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80.

[3]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4.

[4] 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21.

[5] 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61-166.

[6] 张德禄,李艳.语境理论与视听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8):11-16.

[7] 王德春.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G]//《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39-246.

[8] 王德春,陈晨.语境学[M]//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28-161.

[9] Halliday,M.A.K.,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22.

[10] 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research Press,2001:15.

[11] 张绍滔.试论语境的解释功能[G]//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14-227.

[12] 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1-7.

[13] 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8):248-254.

[14] 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3.

[15]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6] 何兆熊.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16-22.

[17] 唐德根,欧阳丽萍.跨文化交际语境与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9-12.

[18] Scollon,Ron,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H030

A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K08020)

张静(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学法。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