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昆明,650201)
基于现代科技挑战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剖析
王卓
(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昆明,65020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之一。对于现代科技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出的挑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现代科技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并回答现代科学技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以期更全面地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科技;知识价值论;生产自动化
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技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理论也提出了各种挑战。“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提出挑战的;面对现代科技,我们又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不仅局限于其目的本身,更对于进一步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其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弱点,科学地揭示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及其辩证关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完成了劳动价值理论阐明商品价值的本质、价值决定及其实现,并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现代科学技术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科学技术的地位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几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伴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伴随现代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强,现代科技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现代科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其次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其次,现代科学技术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保证其生命力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自其孕育之日起,就将科学技术纳入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吸收当时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还是现代科学技术都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面对新的时代,在吸收现代科技的同时,还必须主动回答现时所提出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其一,时代的呼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体”,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的相对真理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的发现都是人类接近绝对真理的一步。同时,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体,单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总是朝着认识绝对真理的趋势不断前进,而检验人类认识成果的唯一标准惟有人类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实践。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结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作为新事物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经历无数次实践检验之后,其真理性已经被证明,并将人类推向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新高度。面对现代科技的巨大作用,在对现代科技的定位问题上出现了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的相悖,并最终演变为现代科技向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提出挑战。这种挑战的动因并不是来自现代科技、也非现代人,新的时代才是真正的提问者,即“现代科学技术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提出挑战”是现时代的要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体现。
其二,社会经济现实的挑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现实为基础,社会经济现实是实实在在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相反理论本身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它是抽象的,无法直接具体感知的。在现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节奏前所未有的加快的现实下,人们往往没有精力研磨抽象的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所有理论都有被人们边缘化、无用化、曲解化的趋势。面对这种问题,关键是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阻止人类异化的趋势,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市场发展造成的。
其三,意识形态的斗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经济理论的前提,其地位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假借学者的身份、打着现代科技的幌子开始对劳动价值论进行诽谤,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最终目的是颠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政权发动和平演变攻势。
首先,生产自动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类劳动,但是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所依靠的手段本身只是作为生产不变资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到商品中去。自动化生产整个过程并没有超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涉及的理论范畴。其次,自动化生产的体系和机器既非先于人存在,自动化设备是由人创造的,其运转也要由人来控制、调试和维修。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设备的发明者和设备运转控制、调试和维修的劳动者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上述劳动者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而已。再次,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代自动化生产中,自动化机器只是劳动者所从事的复杂劳动的一种。
首先,即使在现代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并投入到生产中之后,现代科技发挥的作用也是在现代科技工作者的监测下、提供保障下完成的。因此真正创造价值的来源并不是信息化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所付出的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取代说”夸大了信息化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在创造价值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取代说”是建立在对劳动和价值的概念曲解基础上的理论。因此,它既没有正确地揭示劳动的含义,也不能科学地反映价值的产生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力量彻底改变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方式。虽然功不可没,但人们还是必须认清,现代科学技术无论是研究产生、总结发展、实践转化和修正升级都不是自发形成的,现代科技工作者才是现代科技的“伯乐”与“扁鹊”。
其次,“发展说”与“取代说”犯了同样的错误——夸大了信息化技术在创造价值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将巨大的推动力与直接产生的源泉相混淆,归根结底是没有客观地看待现代科技的作用。“发展说”在分析价值创造源泉的问题上走向了“取代说”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之间的折衷主义道路——价值创造源泉问题的二元论。“发展说”还偷换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劳动的定义,客观上从“全新的劳动的定义”出发,试图打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发展说”在现阶段虽然其形式上仍然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其理论本身的发展,沿着价值源泉二元论的思路,“发展说”也必将堕入“取代说”,从而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其1848年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经受各种考验,在实践中证明了自身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大地枝繁叶茂,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从1848年起一路相随至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内涵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现代科学技术好似一位巨人正以其无可比拟的力量,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重塑了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这些对于人类不断地接近真理,揭示现代科学技术的内涵,创新现代科学技术都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世界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在更高的平台上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率,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科学技术的先进领域和研究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技转化周期大大缩短的现实情况下,科学的实践观就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性和维持其生命力的重要一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才是现代科技的更好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在其整个发展过程看,自从近代三大自然规律的发现开始,它一直不断地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并科学地、有机地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科学技术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现代科技理论和现代科技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机遇与挑战中产生的,并在将科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时刻汲取现代科技精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既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3] 蒋学模,张晖明.高级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A811
A
王卓(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