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媛
(福州大学研究生处,福建福州,350108)
浅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障
庄晓媛
(福州大学研究生处,福建福州,350108)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为此探索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应从提高生源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发挥导师作用,敢于创新突破,调动研究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等五方面,来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经批准已经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举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但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部分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确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从我国专业学位培养的现状来看,目前存在有的培养单位把争取专业学位看成获得创收的机会;一些学员把专业学位看成捞取学位的捷径。这些错误倾向都严重影响着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与国家设置专业学位的初衷与培养目标完全背离。因此使毕业生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不是只空有一张文凭,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显重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运用管理学中全面管理理论,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涵盖与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从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看,从研究生招生,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再到最后毕业环节的毕业论文送审,甚至于思想政治教育都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就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因此,笔者结合自身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经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近三年,我国专业学位招生数逐年扩大,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约占招生总规模的30%。扩大的同时,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应更加注重生源的质量。在国家招生总方针政策下,各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师资等综合条件来设定本校合理的招生规模,以避免盲目招生带来的后续培养相关问题,造成与培养初衷相悖的研究生教育。制定严格招生环节,以保证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提高学校声誉。
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对象为“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本科生或同等学力人员”,“特定职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必须通过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本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及一定的学术功底等,从在职人员中择优录取。吸引真正想通过学习提高水平,摒弃混文凭者,不能因为学校的既得利益和某方面的发展而放松对在职研究生的入学要求,因小而失大。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将理论运用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培养就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研究生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撑条件。
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就是为了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主要为研究生课程实验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基本条件,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福州大学已从2010年9月启动九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立项建设项目。主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基础实验设施、实训平台以及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要结合所在学科及相关学科现有的科研资源,围绕研究生课程实验教学、基础科研和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构建起布局合理、受益面广,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研究生科研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开放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基础实施设施、科研平台、实训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以推进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中关于实训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第一,实训实践基地可选择在学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由于学员专业背景相近,所学知识与所在岗位结合密切,再加上单位领导重视,因此学员管理比较容易,论文研究内容与岗位贴合紧密,培养质量比较高;第二,应与培养点单位积极沟通,建立通畅反馈机制。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经过用人单位的直接的、长期的检验。建立与企业间的反馈机制,引入社会评估,提高专业硕士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贴合度,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和专业研究,还在个性、原则、为人处事方面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一所高校,本校导师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福州大学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双导师制使学生既能获得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又能获取校外导师实践操作应用技术,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更紧密衔接。
若高校导师队伍建设落后,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衡、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一些培养单位放松了对导师的遴选条件,原有的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导致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质量出现下滑,更有一些导师不珍惜学术名誉和学术道德,把指导研究生当作增收渠道,多多益善,最终有限精力使得无法对每位学生都做到细心指导。因此各高校对待导师遴选工作,应严格按事前制订的导师遴选条件进行遴选,严格把关,避免规定一套,实际一套。并定期组织新增导师培训,传达学校最新培养制度,培养理念,以确保导师队伍能切实、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需要各高校根据实际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提高,敢于创新,寻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优模式。信任和自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替代制度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我们仍需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为此,福州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以求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通过支持部分培养单位先行试点,创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逐步构建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行以来,笔者发现,目前一些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员中,有存在混文凭现象,特别是部分在职人员。具体表现为,上课到位率不高,考试纪律不严谨,论文质量不高。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很大方面取决于培养主体——研究生本人,因此研究生本身应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明确求学目标,以学生的管理标准、学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妥善安排好读书期间的工作,尽量保证在学习上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主观上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真正投入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这才能从根本上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短暂的,怎样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有所成就,就需要研究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不断地主动求学。
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设置与发展,是符合我国产业部门和应用部门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丰富了我国学位类型,使培养规格多样化,又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对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具体实施中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以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健康地发展,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民族发展起积极作用。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9-92.
[2] 黎军,李璧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32-33.
[3] 李颖.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7-109.
[4] 宋晓华,陈宝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7-139.
G643
A
庄晓媛(1979-),女,硕士,中级,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