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语用负迁移与应对策略

2011-08-15 00:49曾淑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二语文化背景母语

曾淑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8)

二语习得中的语用负迁移与应对策略

曾淑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8)

语用迁移是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语用知识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可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而语用负迁移又可细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学习者应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英汉差异对比分析意识,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以避免或减少汉语语用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二语习得;语用负迁移;策略

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是“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1]。换句话说,语用迁移是指二语习得者原有语用知识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异同对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现象。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规则和言语行为实施原则的异同,都会形成语用迁移。在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和Th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Kasper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两大类[1]。而语用负迁移往往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甚至会导致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使跨文化交际失败。笔者通过对语用负迁移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试图提出语用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一、语用负迁移现象及其成因

语用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当有了交际意图时,学习者会努力使用目的语的语用规则,由于在这方面的无知或知之不多,他们自然会求助于母语的使用规则。”[2]由于对目的语的语用规则不熟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把母语的文化背景和语用习惯等套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因此造成了语用负迁移。根据Kasper的语用学分类理论,笔者把语用负迁移进一步细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语用语言负迁移主要是指词汇、句法形式上的对等迁移。社交语用负迁移是由于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而导致的照搬套用。

(一)语用语言负迁移

语用语言负迁移通常是由词汇和句法表层的对等迁移引起的。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经常会套用汉语的整个句式结构或进行词汇意义对等假设,忽视深层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语言负迁移。

1.词义等同负迁移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词汇的表层意义似乎对等,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在中国,“龙”意味着“高贵”与“吉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凶恶的野兽。因此,“亚洲四小龙”被译作“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老”和“old”在中西方的文化含义也有区别。在中国,“老”代表“长”、“尊”、“辈分高”;而在西方,“old”却代表“衰老,没有作用,没有价值了”。所以,“老人”不能译为“old man”,而应译作“senior citizen”。再如,“a little dirty laundry”表“家丑”,与“脏衣服”意义相差甚远;“busybody”是“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忙碌的人”;“a 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不能简单对等为“黑羊”;“black tea”表“红茶”,而不是“黑茶”。

2.句法等同负迁移

英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言语行为所蕴含的意义的差异往往会引起句法等同负迁移。例如,当中国学生没听懂对方意思的时候,其第一反应通常会是“Repeat”或“What”。这虽与“I beg your pardon”一样,都表达要对方重复所说的话的意思,但是语用效果完全不同:“Repeat”是粗鲁的命令之辞,“I beg your pardon”是礼貌用语。又如,把中文里的“当然”与英语里的“of course”完全等同起来。中文里的“当然”意义丰富,运用范围很广,表示非常肯定和确信,含褒义;而“of course”的言下之意是听话者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含贬义。因此,两者的语用意义也相差较大。再如,商店营业员碰到外国顾客,走上去问:“What do you want?”这会唐突外国友人,使他们产生一进商店就必须购物的疑惑和压力;而西方国家普遍适用的表达是:“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3.言语行为策略负迁移

由于母语意识强于第二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二语学习者经常会本能地将母语言语行为策略迁移到目的语的运用中去。如:

A:Sir?

B:Yes,what is it?

A: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l,Sir.

B:Sorry to hear that and so?

A:She has gone to hospital,Sir.

B:Go on with it.But what do you want?

B:On Thursday,Sir.

B:What the hell do you mean?

A:Nothing.

这段对话发生在一名中国学生和他的外籍教师之间。学生的母亲病了,他向老师请假。学生把母语行为策略迁移到英语表达中,因此,外籍教师未能了解其言外之意,而他却因为教师的语气过重而吓得不敢直接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为减少言语行为策略负迁移,学习者应加强目的语言语行为的训练和知识积累,掌握规定性言语行为策略。

(二)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化交往习俗的不同而造成的。

1.文化价值观负迁移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给英汉交际带来了很多困难。“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应用,归根结底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理解。”[3]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体现出他们委婉含蓄、间接迂回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个体性,他们通常会自信地直接表达个人意见。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日常生活中的寒暄问候、致谢祝愿、婉拒礼让等都有固定的表达,烙有很深的文化印记。如:西方人在听到赞扬夸奖时,会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而中国人会礼让谦逊一番“过奖了,哪里哪里”,这会让对方非常困惑。又如,见面寒暄时,中国人习惯问:“Have you eaten(吃过了吗)?”西方人会误以为是向其发出用餐的邀请。再如,与人道别时,中文里经常道“慢走”,而英文里则是“thanks for your coming”或“take care”。西方人认为,时间是宝贵的财富,所以他们通常不会理解中文里的“慢走”。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学习者不仅需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了解和掌握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价值观,以提高交际能力。

2.习语负迁移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等特征,在语言文化差异上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在汉语文化中,“狗”一般包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腿子”,等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象征着忠诚善良,故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之类的成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学习者容易混淆中文“狗”和英文“dog”的有关习语,引起语用失误。再比如,在西方文化里,兔子是胆小的象征,因此将中文里的“胆小如鼠”译为“as timid as a rare”;mouse象征安静,所以将英文中的“as timid as a mouse”译为“静如处子”。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反映了社会文化,而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整个文化。许多词语带有民族色彩,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掌握其文化内涵,以避免习语负迁移。

二、语用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

要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充分认识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母语语用负迁移是一个必然而持续的过程,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语用负迁移会逐渐减少。而且,语用负迁移不一定会导致语用失误。通常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双方会考虑到文化背景不同而宽容对待对方语用不得体之处。当语用失误不影响整体理解时,交际双方不会因小失大而中断交际。并且,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某些语用负迁移会被接纳,如“long time no see”之类的表达就被许多西方国家接受并采用。

(二)提高英汉差异对比意识

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知识的习得,也包括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取。加强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异同的对比,意味着既要加强对词汇语义系统和语法结构的对比,也要加强对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由于母语迁移受母语意识、第二语言意识以及跨语言意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可通过英汉异同对比,提高学习者对英汉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异同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预防和降低母语语用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三)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

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鼓励学习者积累英语词汇、句法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多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收看、收听VOA、BBC、ABC等英语新闻节目,广泛汲取英语知识,在更为真实的英语环境下全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4]良好的语言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也会促进语言学习。因此,强化目的语输入,一方面能直接了解英语语言结构及语法功能,另一方面能强化英语文化思维习惯。只有目的语语言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克服母语语用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运用目的语。

三、结语

语用迁移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受社会、文化、思维、心理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了解各类语用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克服语用负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克服语用负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使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应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对语用负迁移要有正确认识;其次,提高对英汉差异,尤其是语法、词汇差异和文化思维差异的对比分析意识;最后,强化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努力积累英语词汇、句法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1]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3).

[2]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1).

[3]杨春辉,王飞.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读写杂志,2007(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H319

A

1673-1395(2011)11-0102-02

2011 -09 -08

曾淑萍(1971-),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二语文化背景母语
母语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