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楠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7)
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翻译技能占有相当的比重。听、说、读是基础,乃英语学习之根本,翻译与写作是重中之重,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归根结底,翻译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翻译教学一直是公共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教师和学生普遍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不少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开口不会说英语,动笔不能翻译等现象。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翻译无论是作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翻译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的翻译能力较差。
王宗炎先生(1990)指出:“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英国语言学家Towell和Hawkins(1994)指出“学第二语言者把第一语言的特点迁移(transfer)到第二语言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现象(pervasive fea-ture)。这种迁移影响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从事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常见的翻译错误就是套用汉语的表达习惯,套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做汉译英练习中,学生直接借用汉语语序及表达习惯来译成英语,而在英译汉中却又不顾文化差异、思维差异。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所谓综合型语言是指语言主要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而汉语却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英汉语词类大致相同。英语虽有量词,但远远没有汉语的量词那么丰富。英语有冠词而汉语则没有;英语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而汉语却没有。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小。英语表达较抽象而汉语表达较具体,所以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汉语倾向于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句子结构简明。英语句子往往先说出结论,然后再加以阐述,从而形成句子前重心;而汉语则常常先阐述后归纳,形成句子重心在后的特点。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英语往往先谈主观情况,再说跟主观情况有关的客观情况,最后谈其他情况,而汉语则要求从头说起,逐点交代,而不允许颠三倒四。英语中大多数句子只有一个或两个限定动词,而汉语则常常出现连动式或兼语式。英语句中单词作修饰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之前,短语和从句一般在被修饰语之后,而汉语定语不管单词还是词组一般都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英语状语可前可后,而汉语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因此,英汉互译时应按各自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的差异来进行调整,再根据译人语的表达习惯译成通顺译文。
西方人的哲学强调主客体对应,物我分明,汉人的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主客体统一。所以西方人重个体思维,在语言方面表现为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结构严谨,即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重主观觉,“意合”是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所以在语言中可以连连出现省略,而意义相连,脉络清楚,形散而神聚。
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翻译时,必须按照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句子结构,以符合其语言习惯。从某种意义来说,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思维形式的相互转换。
这一点,我们认为也是较重要的一点。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文化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知识是关键。只用语言技能而不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英语,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文化障碍,影响语义信息及文化信息的获得。英汉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中西文化之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面最广。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词语的意义分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后者是词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民族文化比照所呈现出的本族文化的映射。英汉词汇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英汉文化独特事物或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词语,二是英汉词汇中均有表面上对应,但深层的文化内涵却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如动物—狗,在汉语中带“狗”字的词语一般都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而在英语国家,“狗”被看成心爱的动物和人类忠实的朋友,带“dog”的词汇指人时常用作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等等。说某人病得厉害常用as sick as a dog,要是某人累极了会说 I am dog-tired。“dog”和“狗”,对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翻译,关键在于透彻的理解,要透过语言标称,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能,打好词汇和语法的扎实基础,提高阅读的质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等,此外还要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翻译课,就目前条件而言,是不现实的。一是由于师资紧张,二是由于目前外语教学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说与写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日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重视翻译教学,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多项选择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重新认识翻译,让他们在翻译的乐趣中找回学英语的信心,寻到继续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满怀兴趣地学习,可以保证钻研新技术的热情”。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熟悉翻译理论与技巧,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从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及技巧,翻译出的句子晦涩、笨拙。翻译理论能给学生提供意义和形式转换的基本方法。对翻译教学而言,翻译理论指导性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其根本任务就是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地运用翻译的基本技能规范和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才能通晓翻译艺术和翻译科学的客观规律,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及速度。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紧密结合翻译实践,以提高科学性、功效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
熟悉翻译技巧有助于译者有意识地跳出直译、死译的框架,摆脱汉式英语。如果忽视翻译技巧,高水平翻译工作者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汉语结构和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很多学生在做英汉、汉英练习时,能够看懂原文,但翻译却成问题。他们不能按照上下文准确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把握不住原文的结构,不顾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因而造成译文错误百出。下面仅从英译汉常用方法中的分合句法和以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翻译为例来讨论翻译技巧。
翻译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一个人不但要熟悉了解自己的母语还要掌握相当多的与目的语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此,为了提高翻译能力,学生应多背诵多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输入”一些语言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多练习,才能准确地“输出”,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当然也不能忘了加强对母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此外,教师也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口头翻译作业以此检验学生的翻译水平。
总之,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把握时机,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建设人才。
[1]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魏令查.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12-14.
[3] 杨自检,等.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6] 罗进德.翻译教学门外谈[J].外语研究,1997(1):5-8.
[7] 宋志平.关于翻译教学的反思[J].上海科技翻译,1999(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