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

2011-08-15 00:49吴姣姣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人格

吴姣姣

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

吴姣姣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更是关系着我国反腐败成果的巩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完备,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儒家文化;大学生;廉洁教育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如何寻找正确的途径,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富有成效的开展,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儒家文化中的廉洁思想

(一)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价值思想

传统的义利观是关于如何处理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基本观点。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即要求人们把追求物质利益完全建立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从而消除一切不符合道德理想的行为。孔子明确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开创了儒家“重义轻利”的先河,其义利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继承。孟子提出“何必曰利”的道德命题,认为追求义是高尚的,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而如果追求物质利益,有损于人们道德行为的高尚性。荀子则明确的提出了“以义制利”的口号。重义是儒家“义利”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儒家所提倡的重义轻利并不是否定一切利益,而是反对那些在牺牲“公利”基础上而获得的“私利”,他们认为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儒家的“义利”价值思想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奉公尚忠思想

“奉公尚忠”思想是儒家廉洁思想的灵魂,也是古代廉洁学说的理论基石。《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他既是个人修养的重点,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在重视“公”的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忠”。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忠,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臣事君以忠”等。在儒家看来“忠”含有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守等积极意义。“把‘公’与‘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儒家的‘奉公尚忠’原则,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对公共事业和整体利益的献身和尽忠精神,这也就是历代贤哲所倡导的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1]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奉公尚忠思想,从政治道德和理想人格的高度对执政者进行要求,为我国的古代廉政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反省内求、修身正己的道德自律思想

道德自律是人自觉地以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严于利己,时刻保持着一种主动自觉的意识,这是为人的高尚品质。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可以概括为反省内求、修身正己。“反省内求”就是主张把“反省”和“内求”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反思去领悟某种道理;另一方面,以领悟到的道理为指导,到自身寻找善良美德的本性,以发扬光大。如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强调要时常保持反躬自省的谦虚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的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意志、知识等。儒家强调道德自律的另一表现就是修身正己,修身正己是儒家教化民众,培养人才担负起教化天下职能的关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才能达到正己,修身是正己的前提和基础。儒家的反省内求、修身正己的道德自律思想蕴含着廉洁文化的自律观,有利于人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坚持严于律己。

(四)内圣外王、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理想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格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是“内圣外王”的圣贤君子型的理想人格。“内圣”是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化和外在表现,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所得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儒家提倡从自己内在的修身从而转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他们认为外王是内圣的外化,是人的“内圣”的主观精神状态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在历史上,内圣外王的圣人君子型的理想人格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为社会尽责为百姓请命的精神力量,并深深的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精华,把它作为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廉洁标准。

二、儒家文化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廉洁意识,提高道德自觉性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但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却涌现出一些大学生廉洁意识淡薄的现象,他们认为廉洁主要是针对从政者、管理者和各类从业人员提出的,而与自己无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正确的廉洁意识的培养要以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清廉的基本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正如儒家对官员教育时引导其树立廉政理念。我们认为把廉洁意识的培养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从早、从快地培养大学生廉洁自律的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二)进行理想人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3]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而且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理想人格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理想人格标准方面,儒家思想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认为人们应该具有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和国家、为社会尽责、为百姓请命的理想人格力量。因此,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把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修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具备“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廉洁是事关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重任的大事。一个人以廉洁立世,是对自己、对国家和对社会负责;一个人行为不廉,贪污腐败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忠,是对社会责任的亵渎和逃避,必须引导他们不断增进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知耻教育,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4]儒家文化有优秀的“知耻”观点,儒家把“耻”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行己有耻”的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儒家认为“知耻”是一种内在道德约束的情感力量,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个人只有懂得什么是耻辱,有羞耻之心,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于人们自我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廉洁教育的艰难之处就是缺少一种“知耻”的文化氛围。廉洁文化的缺乏和弱化必然使腐朽文化趁虚而入,诱导和腐蚀大学生的意志,误导大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要重视知耻教育,教育大学生反对腐败行为,形成不容腐败的社会舆论,占领和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营造一种知耻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

(四)融入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廉洁教育效果

儒家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主张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观点体现了先哲务实的品格,这种务实的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今天,我们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使大学生把廉洁思想真正内化为坚定的内心信念,成为实际行动的自觉取向,就必须依托社会实践这一平台,使廉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首先,要将廉洁教育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其次,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充分挖掘廉洁教育的社会资源,将廉洁教育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开展廉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学习、生产劳动等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丰富廉洁教育的内容,切实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1]黄钊.弘扬儒家廉政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2]陈近.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2).

[4]谢汉东.儒家廉政思想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J].传承,2007(11).

G641

A

1673-1999(2011)14-0168-02

吴姣姣(1987-),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1-05-31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人格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