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商业者群体的研究

2011-08-15 00:49丁波莉
关键词:社会史中共党史党史

丁波莉

关于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商业者群体的研究

丁波莉

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群体,他们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史研究应该与社会史研究相联系,关注社会群体的发展演变。对工商业者群体尤其是对1956-1966年期间的工商业者的研究,在中共党史、统战史及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党史研究;社会史;建国初期;工商业者

一、社会史、社会群体研究与党史研究

随着中共党史、共和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学科互相影响的趋势日益增强。十多年前,党史专家张静如在《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一文中提议“党史研究工作者中的一部分较有基础的同志应该先搞一点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研究”[1]。

党史研究者为何要关注社会史研究?因为任何一个政党都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来改造社会,党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挥其作用、贯彻其宗旨。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是党的历史,就是党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就是党用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人民群众摧毁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历史。党史研究者不仅要以党的活动为核心来研究党的整个发展过程,而且还要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背景来研究整个社会。前者是党史,后者是社会史,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事实证明,党只有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整个社会,准确地掌握国情和民情,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只有在全面地考察社会状况之后,才能检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党史研究者在研究中共党史的同时,不可不关注社会史研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社会史研究[2]。

研究社会历史,就要关注社会群体。张静如先生曾经提出加强中共党史人物群体研究[3],而对社会群体的研究则是从社会史角度深化党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从旧中国延续过来的很多阶层、群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彻底消失了,如私塾先生、土匪、疍民等,有的消失了之后,又以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出现了,如工商业者、学徒、女佣等,还有的消失之后又恢复了,如妓女、吸毒者,等等。严格来说,前两种应该属于已经“消失”的群体。对这些“消失”群体的研究,也应该是党史尤其是国史的研究范畴。

二、工商业者的群体特征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一般来说,社会群体具有经常性的社会互动、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明确的行为规范以及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等特征,是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群体有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的功能,群体还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

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者,资产有多有少,政治觉悟有高有低,但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群体。

首先,在中央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工商业者个体都属于“工商业者”这个群体。毛泽东在改造高潮到来前有关于“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讲话,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李维汉的讲话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时候,工商业者也认为“我们工商界”应该加入其中。财政部、统战部、劳动部于1997年7月3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的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中也是采用“工商业者”这一称呼,并注明“包括已区别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战部、财政部、民政部于2002年4月2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中也是采用“工商业者”这一称呼。

其次,工商业者不同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家和富农阶层,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政策不同。共产党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既是注定要被消灭被改造的对象,又是为了建设和革命的目的而被统战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比较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掌握了现代的技术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有着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许多人是信奉实业救国的。他们一度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的工业企业甚至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在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中的一部分曾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并且是党争取的同盟对象。这些就决定了党对待工商业者的政策不同于对待官僚资本家、地主阶级的政策:对官僚资本家和地主的财产是没收政策,剥夺一定年限的选举权,而对工商业者则是赎买政策,发放定息,同时在政治上给予选举权、工作上安排等照顾,使之成为“人民”的一部分[4]。

此外,中央及地方都有专门针对他们的具体政策、措施。如1956年全国政协《关于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决定》、江苏省委统战部《关于公私合营企业中私方人员下放锻炼的意见》[5]等等。作为统战的重要对象,工商业者在几乎每次大小会议中都会被涉及到,党的一些领导人如陈云还号召向资本家学习技术[6]305。

第三,工商业者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食利者”。在公私合营高潮之后,按照中央方针:“在息率方面……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地区、不分行业,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即年息百分之五”[6]209。 可见,工商业者无论大小,无论资产多少,他们都是有定息的,而且在定息的发放与管理上是一起的。这就给了工商业者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的机会。

第四,工商业者是统战的对象,有自己可以依附的政治组织,如民主建国会、工商联等。他们以此为平台,参加政治学习,参与政治活动与经济建设,积极奉献技术,同时还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互助活动,如举办工商界生活互助金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商业者即使在改造之后也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而且是已经“消失”了的特殊群体。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类似于先前民族工商业者的私营企业主,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其共性。

三、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者群体都是值得关注的。他们对新中国的成立与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然而现在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少,尤其是1956-1966年期间的工商业者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在中共党史、统战史、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对这十年工商业者群体的研究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一)对党史和共和国史研究的意义

在建国初期的共和国历史上,工商业者被认为是掌握了现代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对他们实行了“双重改造”的方针,即在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原则改造其企业的同时,也按照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改造其人,这是新民主主义政策在工商业者身上的体现。这样一个在新社会尽管受到重视实际上其价值观被边缘的群体,是如何融入当时主流社会的?探讨这一融入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反映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实践效果,反映着党与资本家阶层的关系变化。更重要的是,对工商业者改造过程的探讨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党在构建新社会秩序过程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二)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意义

1956年以后的新中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被教育被改造地位的工商业者阶层也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逐步融入了类似于之前工人阶级的劳保劳动机制,在工人、农民两大基本阶级上,工商业者被安排得更靠近工人阶级,以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毕竟当时是“工人的城市、农民的农村”的社会建设趋势。在改造之后的十年间,出台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人事安排、医疗抚恤、工资待遇、生活互助金、退休待遇、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对工商业者特殊关照的社会政策等,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把工商业者群体构建进单位体制,促使他们成为广义上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为“单位”里的人。此外,定息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上的作用,乃至对改革初期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三)在政治上的意义

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政权的依靠阶级之一,虽然后来的改造使他们失去了财产,但是其政治头衔并没有多少变化。由于建国之初政治运动频繁,拥有特殊政治头衔的工商业者难免被卷入其中。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工商业者采取不同的政策,也是党的政治智慧的体现。按照当时社会的要求,工商业者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各种类型的政治运动,还依托工商联、民建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贡献技术等。对他们的研究,有利于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有助于深入认识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认识民主党派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作用,有助于深入认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

党把工商业者纳入“正常”或主流社会的轨道,这对于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代表性与先进性,对当前党的领导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历史记忆

历史是一种记忆。对于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它的产生、发展、壮大,也要关注它的衰弱和消失。德国学者哈拉尔德·韦尔策指出:“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7]对1956-1966年间工商业者的研究也是同样的历史记忆,它构成了这一代中国人社会经验的一部分,是民族、国家和党的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们重新思考和行动的起点。

[1]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1).

[2]田居俭,等.中共党史研究应重视研究社会史[J].北京党史研究,1997(2).

[3]张静如.论加强中共党史人物群体研究[J].湖湘论坛,2006(4).

[4]袁进,等.身份建构与物质生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3.

[5]中共江苏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统战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389.

[6]陈云文稿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D232

A

1673-1999(2011)15-0137-02

丁波莉(1980-),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助教,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011-05-12

猜你喜欢
社会史中共党史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及关涉问题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