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智龙
浅议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与和谐社会构建
芦智龙
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认为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女权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念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女权主义;性别平等;男女平等;和谐社会
女权主义思潮是当今西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思潮之一,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女权主义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与女性的解放。“女性主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运动,它极大地改变了妇女的期望和生活,也影响了男性对妇女生活的看法和对待妇女的方式。可以说,没有其他的社会运动像女性主义运动这样,如此迅速地革命化,并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1]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自五四运动开始,“女权主义”逐渐被国人了解和认识,与“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等融合在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产生和衍变有其很特别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诞生而出现的,是资本主义整体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女权主义”是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最终目标的一种社会运动。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妇女遭受压迫,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压迫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妇女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朋友之间,没有其它机会冲破家庭范围的束缚进入社会领域的其它方面。“妇女即使有参加工作的机会,但在劳动力市场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2]。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妇女虽然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但大多数妇女仍然以家庭为中心;虽然有一定比例的妇女也从事着社会职业,但基本上还是摆脱不了自己要在家庭中承担的各种事务。
其二,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和父权制的结合是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父权制是指在原始公社发展的后期形成的以男子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占中心支配地位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推动了父权制的发展,也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当然,寻找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要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出发。
其三,妇女解放是指以经济范畴为中心的全面性解放。所谓经济解放,是指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人,从所受的伤害中解脱出来,获得经济支配地位上的独立。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要实现全面解放,首先必须要实现在经济上的解放。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实现女性经济解放的基本途径:一是鼓励有劳动能力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家务劳动工资化;三是家庭劳动社会化。
其四,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斗争。家庭是妇女的主要活动场所,必然会成为争取解放的主要阵地。女性在家庭内部的斗争主要是与生产资料有关的斗争,是最重要的反对父权制的斗争。同时,要在家庭外部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
在教育领域,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男女比例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在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有关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男女比例分别为62.7%、37.3%,女生仅占总人数的1/3略多,研究生教育中女性只占30.3%”[3]。两性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不均衡性,定然会影响到女性的全面发展,即使是在平等竞争中,由于受教育的差异性,女性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在经济领域,性别状况往往决定了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目前,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职业结构,性别差异较大,尤其是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歧视也体现出社会的不公。比如在职业结构方面,女性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住宿和餐饮业、文职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而男性在党政机关、企业管理层的比例较高,这显然会决定两性的收入水平。
在政治领域,女性参加国家管理工作是社会民主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两性平等的重要标志。现在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比例普遍较低。比如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女性共439人,占代表总数的19.75%;中央委员中女性共204人,占13%;纪委委员中女性127人,占17%。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604人,占20.24%;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281人,占12.6%[3]。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女性本身的社会地位不高、女性缺乏领导能力、社会缺少对女性的重视和培养等,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的原因。应该通过立法使女性参政的比例趋于合理,从本质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当然,还要不断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她们关注社会政治,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推进民主建设。
在家庭生活领域,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仍然是两性关系的主要形式。男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工作和休闲方面,而女性很多时间要花在料理家务和照顾大人小孩上,可见男性的生活质量比女性高。另外,现代社会家庭暴力还依然存在。总的来讲,各方面都反映出男女在家庭关系中严重的不平等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性别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因为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性别平等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平等”就是实际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主张在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和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实现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女性与男性有着同等的生存价值和独立的尊严,在两性关系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拥有平等的就业、竞争和生活权利,社会地位上没有男主女次之分。总之,追求性别平等是西方女权主义的目标取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价值理念。人,是指现实中所有的人,包括男性与女性。两性共同创造了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性别和谐是人类最基本的和谐,影响着其它的社会关系,制约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果歧视女性,忽略妇女资源,就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性别平等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实践思路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解放包含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其中经济解放是关键。因为女性从属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上没有得到独立,要使妇女在经济上得到独立,必须让她们冲破家庭的束缚进入社会。在社会工作中不仅拓展自己的视野,也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会进一步提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
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女性的全面解放,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女性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比如要提高现阶段妇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妇女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利用妇女本身的优势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库,为经济社会发展遴选优秀的女性人才;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整个人类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尽管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在社会生活中总是相互依存的。哲学家罗素说:“妇女想要的是一个能给予两性解放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让女性去束缚男性的制度,尽管过去被束缚的从来只是女人。”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性别和谐,共同促进男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序、健康地发展。
[1]刘霓.西方女性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5.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6-222.
[3]肖玉珍,贾玉英.和谐社会语境下性别平等现状与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8(6).
C913.68
A
1673-1999(2011)15-0052-02
芦智龙(1985-),男,甘肃兰州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20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