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春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实施音乐教育的价值
花 春
通过审美、育人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教育对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关键词:音乐教育;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价值
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理论框架及教学思路,如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等,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导致各高校对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的关联性(即相互联系)、合理性的脱离。笔者从审美、育人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教育对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教学内容,以音乐鉴赏(它可以具体的音像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等方式来感知音乐,从而使教授对象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鉴赏教学基本上是沿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或高职高专公共课以及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
根据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特征、特殊性及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要注意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服装表演有关内容的互动。比如,我们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茉莉花》的音乐特点及内容,结合音乐用身体来体现它的委婉、淳朴与柔美,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音乐鉴赏教学是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利手段,是造就高素质、复合型表演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来激发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对音乐等方面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等的感知力,提高他们音乐鉴赏水平,使其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和音乐美感训练(如体态律动)。
从音乐的本质——即对于情感的反映来看,音乐与体态律动本来就是一个统一体,都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课的体态律动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强调音乐和身体运动的内在关系,把音乐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与展示服装过程中的动作等融合在一起,使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与服装表演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将体态律动运用于其中,加强整个身体对音乐艺术情感的反应,比如,对于四拍子节奏的音乐,可以采用这样的体态律动来加强身体对音乐艺术的情感反应:一拍,左脚踩地;二拍,右脚踩地;三拍,双手上举并拍掌;四拍,双手捻指)为手段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服装表演音乐审美(即探讨音乐与服装表演之间的审美关系)学习。
以音乐为教学内容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首先就具备了审美性。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学应紧扣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特征(如内容、过程及形式上的综合性和游戏性)和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如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选择丰富多彩的音乐为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及曲式等)的感知、理解、分析、鉴赏、表现和创造,实现对学生音乐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制;通过对音乐鉴赏力、音乐感知力(即在接受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能力)和音乐想象力的理解与升华,扩大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审美内涵;通过对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及审美经验(即审美体验)的积累,激发学生相应的音乐行为力量,并将其实践于服装表演活动之中。如带有强烈金属感的、和声丰富的音乐与冬季服装的展示,优美抒情的旋律与田园风格服装的展示等。
由于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学训练手段中对音乐鉴赏力和音乐感知力培养的独特性(即教学与审美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更为直接。比如我们欣赏陈钢、何占豪老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仿佛看见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伉俪的悲欢离合,梁山伯与祝英台心理的细微变化与我们作为活动主体的心理状态,驺然间被“内化”在头脑之中,变成了主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图式。可以说,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鉴赏和音乐感知与音乐体验的关系相对于音乐教育的其他学科来讲更为密切。它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感知,向学生传递音乐的美、传递音乐与服饰文化的关系,使他们感受音乐艺术与服装表演艺术美的奥秘。比如,力度与速度变化的美与服装表演形式的美(即展示服装时的技巧、快与慢、动与静)的关系等。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力等为出发点,帮助他们提高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具有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心和完美人格等的价值,比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乐》表现了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相交融时的心灵感受,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及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除了表现作者的品格、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外,而且还具有某种深刻的关于人类命运和民族、国家、时代的精神以及人生价值的哲学思想,而像《辣妹子》《天路》等流行歌曲则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点,具有调节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的作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的鉴赏力、感知力和想象力等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知识的总量和增长的速度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为将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做准备。所以,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地思索哪些音乐内容对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最有价值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音乐学习方法、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质量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掌握对音乐鉴赏、感知等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具备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有意识地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服装表演音乐价值观,即关于服装表演音乐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包括对服装表演音乐的价值(如对服装作品内涵的揭示)和标准(即能为服装作品说话,体现人与服装作品及环境的高度统一)的认识。
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音乐学习活动,就不会是一种孤立的教育现象。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在教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上也体现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形成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音乐教育社会价值在一定层面上的体现。如黄自的《长很歌》,该作品之所以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就是得益于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熟练掌握,对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如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都体现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实践性的教育〔即加强音乐与服装表演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如音乐与服装表演→体育运动学→解剖学(剖析:通过音乐与服装表演结合→展示服装→身体运动 (体育运动学)→要了解人体骨骼及肌肉的运行状态(解剖学)或者音乐与文学→哲学→美学→舞蹈→戏剧 (剖析:音乐与文学中的诗歌、散文→由于诗歌、散文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界、社会、思维等方面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哲学)→其中包含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人们对身体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运动美(舞蹈)→通过肢体语言、灯光、舞美等的结合来展现故事情节(戏剧)等〕,而不是纯粹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方法等方面的传授,因而,它应该是包容性更强、更为广泛的教育。比如以音乐为载体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
另外,我们还要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理解音乐。它既可以指民族音乐和其他文化的内容“如美学、文学、哲学”,也可以指只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作深入的研究“如非洲音乐、日本音乐、欧洲音乐等”)指导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教学研究,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改革长期以来以“普通的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扩展服装表演音乐文化内容,熟悉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特有的音乐教育形式中,传承文化。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建国.中外音乐欣赏概论[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G642.4
A
1673-1999(2011)16-0171-02
花春(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管理系讲师。
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