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容性增长”

2011-08-15 00:49李俊俊
关键词:包容性理念经济

李俊俊

浅析“包容性增长”

李俊俊

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也是让一切人尽可能多的参与生产与创造的前提。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以及“包容性增长”提出的原因。

贫困;包容性;包容性增长;权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人均GDP增长,综合国力增强。另一方面是伴随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城乡、区域、阶层等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的局面,“拉美化”倾向严重,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全新的贫困群体,尤其是相当部分的中西部农村人口无法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机会。面对贫富差距、就业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经济实现“包容性的增长”事关国家的稳定。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理念的形成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指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以消除贫困者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为出发点,倡导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并从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的增长。“参与”和“共享”是其核心主题。也就是说,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社会成果,才能促使人们再次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动力,才能激发人民创新的热情,才能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才能让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使得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形成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与人们对于贫困和经济增长的认识和变化息息相关。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贫困的认识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收入贫困,发展到能力贫困,再到目前的权利贫困。阿马蒂亚·森在1977年发表的《饥饿与权利的交换》和1981年所著的《贫困与饥荒》中认为,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受到剥夺而贫困。为了更好地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经济学家从穷人的角度来看待贫困并进一步将贫困概念扩展到权利贫困。其实,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传统发展模式有关。传统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工业,它以大城市为中心,将农业和其它“传统”行业置于被动地位,必要时以牺牲农业和其他“传统”行业为代价来支持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人们对经济增长发展战略理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先增长再分配”、到“再分配与增长并重”、再到“包容性增长”的拓展演进阶段。进入21世纪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致力于国际减贫的国际机构,在“再分配与增长并重”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并成为其指导思想和核心战略。

二、包容性增长理念在我国的提出及原因

(一)“包容性增长”理念在我国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的迅猛增长并没有使很大一部分人从中受益,特别是弱势群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呈现恶化的趋势,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再次受到挑战。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各种社会矛盾突显。面对这种不利于可持续的增长,2005年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林毅夫主编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出版,此书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和所带来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

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了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1]。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2]。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

(二)“包容性增长”理念在我国提出的原因

第一,“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扭转以往社会排斥和不平等观念的需要。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资源稀缺,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将近7亿农村人口,大部分处于贫困状态,他们被抛于社会边缘,只能参与工业化却无法完成城市化,只能往返于与城市和乡村之间。

第二,“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摒弃传统发展思路弊端、探索新的发展方式的需要。传统发展战略重点是工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它以大城市为中心,将农业和其它“传统”行业置于被动地位,必要时以牺牲农业和其他“传统”行业为代价,以支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三,“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扭转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需要。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拦路虎”,社会稳定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第四,“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的必然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也是让一切人尽可能多的参与生产与创造的前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五,“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的需要。资源、环境的压力,需要我们的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出口、投资占很大比重向消费、出口、投资并重转变。

第六,“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国际舆论压力和树立大国形象的需要。自开放国际市场和外商直接投资后,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已从1993年的0.40上升至2006年的0.47[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减贫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我们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七,“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是我国调整国民发展战略的需要。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对中国形成环月牙型包围圈,并标榜西方资产阶级那种超越阶级、超越历史的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这不仅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还使我国的发展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和对策

(一)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

“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发展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是我党在新世纪、新时期面临新的问题,是对“怎样发展、实施怎样的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的伟大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增长,是一个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增长,是共享式和体面的增长,是更加正视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的增长,是一个稳定、健康、持续的多元增长,是共赢多赢的增长。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即希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穷人和富人能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和谐增长。

(二)包容性增长的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加大是一个自然趋势。可是,为了使经济的增长战略获得持久的成功,就必须致力于实现机会均等,让人人都拥有享受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机会[5]5。为此,国家要有自主性。借用孙立平教授的话说,就是国家在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要具有相当的超越性,而国家的自主性,就体现在这种超越性上,这就要求国家机构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不受社会中那些有力量的强势社会集团的影响和左右[6]261。

第一,保持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增长,最大限度的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特别是要大力创造不排斥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没有使很大一部分人从中受益,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在拉大、资本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可前提是,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那么,大部分人将会在经济停止或缓慢增长中受害。为此,我们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增长,同时国家要加大宏观调控以防止通货膨胀,要在公共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为外资和私人的投资和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尽可能多地吸收大量滞留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发展。

第二,国家倡导、政府支持在弱势群体中建立协会,让其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增加其谈判的筹码。

第三,尊重人才和群众的创造精神,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对全民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和终生教育。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针对当前的发展困境,必须在贫困人口中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人才以帮助其提升人力资本。

第四,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人能获得最低的社会福利。伴随社会转型,很大一部分人将被社会所淘汰,抛于社会的边缘。这样不仅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反而会加剧社会的矛盾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为了激发人民的创新激情,给社会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人能获得最低的社会福利,这是政府的责任。

第五,大力倡导包容品质,促使全民的包容情怀,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以文化为焦点的软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的硬权力,还需要精神文化的软权力。对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包容品质,促使全民的包容情怀,树立新的价值观念。要继续发挥传统精神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整合作用,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胡锦涛.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9-11/15/content_1464956.htm,2009-11-15.

[2]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EB/OL].http://www.chinajob.gov.cn/EmploymentServices/content/2010-09/17/content_561709.htm,2010-9-16.

[3]郭芮男.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6/c_13514808.htm,2010-09-16.

[4]ADB.Key indicators:inequality in asia.ADB:Manila.2007.

[5]世界银行发展与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F124

A

1673-1999(2011)16-0013-02

李俊俊(1983-),男,陕西商洛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6-01

猜你喜欢
包容性理念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