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梅
中文脑筋急转弯中的虚假语用预设
李天梅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预设常常表现为旧信息或言语双方共知的信息隐含在言语之中,以实现说话者的交际目的。通常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真实性是不言而喻。但是在中文脑筋急转弯这种文字游戏中,预设的非真实性即虚假预设,常常被用来设置思维陷阱,它要么直接隐藏在问句中,要么与前文的语境共同作用间接隐含于问句中,要么通过信息焦点的转移掩盖虚假信息。隐藏在脑筋急转弯中的虚假预设能够实现建构封闭语篇、触发心理暗示、设置思维陷阱、实现特殊双关已经幽默和娱乐等特殊的语用效果。
语用预设;虚假语用预设;中文脑筋急转弯;语用效果
作为一种思维智力游戏和语言文字游戏,中文脑筋急转弯常用于晚会现场、朋友欢聚等场合,以创造轻松的氛围,或者用于中小学课堂和课余作业中,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开发多层次的思维锻炼能力。中文脑筋急转弯的大众性强烈地吸引了逻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趣。朱丹[1]、孟淑娟[2]等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它时发现,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虚假预设常常被脑筋急转弯的制作者用来设置语言陷阱,误导答题者。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定性分析的手段,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虚假语用预设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达到的语用效果。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均来源于相关的中文脑筋急转弯书籍和网站。
(一)语用预设
预设,也叫前提或先设。自从1892年弗雷格首次提出“presupposition”这个概念以来,它便先后成为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然而语义预设脱离了语言的具体使用,认知语言学则主要从听话者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预设,这二者都不能满意的答复本文的研究目的,即说话者如何把虚假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使用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以达到既定的语用效果。因此,本文从语用的角度解释预设。
语用预设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现象,“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3]180概而言之,对预设的语用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预设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此种认识倾向于把所有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都看作预设,无限扩大了预设的研究范围,“无任何理论价值”[4]。 (2)预设等同于 Grice 提出的会话含义,没什么意义。(3)预设被看作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确切地说,这种态度和意图是隐含的,可以通过一定的词语或结构推断出来,体现为说话人的一种语用策略。尽管还存在细微的差别,第三种解释为大多数预设研究者和本文所采纳,它强调了预设是说话者的预设。预设信息体现在一定的语言形式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研究价值。
(二)虚假语用预设
以上语用预设的定义说明,预设是说话者作出的,具有主观性的设想。也就是说,“语用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被说话者设想或相信的。”[5]当这种设想或相信至少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是未知的,或有争议而不能接受时,虚假语用预设就产生了。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非故意的,如说话者错误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范围或话语意图,属于语用失误;二是故意的,如为了某种交际的(如探虚实)和语用的目的(如幽默、纯粹逗乐等),发话者会故意打破常规,给出很容易误导听者理解的暗示,导致听话者对发话者的话语意图推出一种虚假预设,做出发话者期望的反应。故意的虚假语用预设强烈地体现为一种“无中生有”的语用策略。
作为一种超常规的预设手段,除了具有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外,虚假语用预设尤其是有意为之的虚假预设,还具有干扰性和误导性的特征,如“罗马数字中,零该怎么写?”事实上,罗马数字中根本就没有“零”这个概念。提问者要么真的不知道这个事实,要么就是知道这个事实而故意为之,即主观地将虚假预设信息“罗马数字中有零”隐藏在问句中,以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
虚假预设产生的原因和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它能有效地应用于脑筋急转弯这种思维智力游戏,即在简短的问与答之间追求最大的背离而又言之成理的解释,最终达到幽默和娱乐的效果。那么,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虚假预设是如何用来设置语言陷阱的呢?
邹涛、曾江霞指出,“虚假语用预设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隐含信息的方式传递着虚假的背景知识,二是直接体现在句子中,把一个虚假的信息处理为后一分句的预设信息。”[6]这两种形式过于概括,没有考虑具体的语言形式。实际上,虚假语用预设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的设置更为细致和微妙。
(一)直接将虚假语用预设体现在问句中
预设有时表现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因此,它往往包含在语句的意思之中,一般无须表现在语句的字面上”[7]113。正是由于语用预设的这些特征,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语句的断言部分,把预设的内容作为旧信息或百科知识,而忽略其真实性。充分利用这一点,中文脑筋急转弯借常规的预设手段,行虚假预设之实,如:
(1)早晨你朝西走,阳光照在你的左脸还是右脸?(阳光照在背上)
借助“(是)……还是……”这个选择性结构,脑筋急转弯制作者将虚假预设信息隐藏在了问句中,即“早晨你朝西走时,阳光会照在你的左脸”或者“早晨你朝西走时,阳光会照在你的右脸”。如果不辨真伪便接受了这两个预设信息,就会陷入思维的误区,在错误的信息中纠结。
常规的预设手段很多,但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除了选择性结构以外,主要还有 “为什么”、“怎么”、“哪”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断裂句结构和表示存在性的结构可以隐含虚假预设信息,如:
(2)白人和黑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婴儿没有牙齿)
(3)他在下雨天不带任何防雨物品出门,全身都被淋湿,可是头发却没湿,怎么回事?(他没有头发)
例(2)中,结构“是什么”隐含着“白人和黑人生下来的婴儿有牙齿”这个虚假信息;(3)中隐藏了“他有头发”这个存在性虚假预设。显然,这些虚假信息与我们共享的百科知识不一致。只要找出隐藏的虚假预设信息,利用常识否定其真假,便能得到正确答案。然而,有时候我们的百科知识并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对隐蔽在常规预设手段中的虚假预设内容就不容易辨别出来,如:
(4)两条狗赛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终点时,哪只狗身上汗多?(狗没有汗腺)
(5)袋鼠和猴子参加跳高比赛,为什么猴子一开始就赢了?(袋鼠犯规)
例(4)中,一般人不一定具有“狗无汗腺,不会流汗”这个百科知识。例(5)中,作为体育竞赛项目的跳高要求“单脚起跳”,不同于平常理解的“跃而腾空”。不知晓这个区别,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二)间接把一个虚假信息处理为后一分句的预设信息
此处,间接的虚假信息指的是虚假信息并不是直接隐含在常规的预设手段中,而是在常规的预设手段和相关的语境共同作用下可以推导出来的虚假信息,如:
(6)河水很急,小明却没被水冲走,为什么?(答案:因为小明在岸上)
首先,“为什么”前面的表达自成一个比较封闭的语境,其传递的信息让人确信,小明应该是在河里,有被水冲走的可能。其次,这一虚假信息进入下一分句,作为预设内容隐藏在“为什么”结构中,即为什么在河里的小明没有被水冲走。不跳出这个虚假预设信息的误导,思维就会被误导,陷入死胡同。
(三)在问句中故意转移焦点设置虚假语用预设
在汉语表达中,人们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或新信息放在句尾,因此人们接受信息时也主要把握句尾焦点。但是在口头形式中,说话者可以有意识地从语速、语音停顿、重音和语调等方面转移注意焦点。中文脑筋急转弯是一种口头的语言游戏,为追求问答之间最大的背离性,常常通过故意转移注意焦点来隐藏虚假预设,如:
(6)一对健康的夫妇,为什么会生下只有一只右手的婴儿?(婴儿生下来当然只有一只右手)
根据句尾焦点信息原则,该问句可理解为“为什么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下只有一只右手的婴儿”。“为什么”后面的部分应该作为一个语义整体理解,所给的答案要对其进行正面回答和全面解释。但是如果问句的焦点集中在“一只”上,句义就发生巨大的改变,隐含着一个虚假预设,即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下了只有一只右手而没有左手的婴儿。在这种情况下,“一只”应该重读,在口头表达上体现出来。但是中文脑筋急转弯出题者故意不重读该词,把焦点信息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放在句尾,让答题者自己去拨开迷雾,找出句中隐藏的虚假预设,通过否定虚假预设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在中文脑筋急转弯中,有意而为之的虚假语用预设“‘破坏性’地利用常规预设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种种特点,借用语用预设的触发机制,在形同神异中传递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至少是未知的,或因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非言语双方共有知识”,即虚假预设信息,以迷惑或干扰答题者。
(一)语篇构建
简短的一问一答构成一个完整的中文脑筋急转弯语篇。其中问是主,答是配合,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问自答。换句话说,问的方式已经决定了答的内容,问决定了整个脑筋急转弯的语篇框架。如:
(7)中央图书馆藏书丰富,为什么却找不到宋版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清朝的)
该句故意打破语篇信息流的常规布局结构,把非双方共知、左右交际发展的新信息(即存在宋版的《康熙字典》)处理为预设形式,形成虚假预设,并巧妙地隐藏于问句之中。这个虚假信息显然会左右回答的方向。
(二)触发心理暗示,设置思维陷阱
由于预设的隐蔽性,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注意焦点放在断言的信息上,而把预设当成事实接受下来。如果把虚假信息放置在预设的位置,却常常会被受话人忽略,而把虚假的预设当成事实接受下来。这样,虚假语用预设就衍生出心理上的暗示诱导功能,为其在脑筋急转弯中的运用创造了广阔空间。如:
(8)有一位老太太上了公车,为什么没有人让座?(车上有空位)
问句中隐藏着一个虚假信息,即“公车上坐满了人,没有空位”。如果接受了这个暗示,答题者就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这样一来,正好走进虚假预设设置的圈套,无法拨云见日。
(三)构成特殊双关
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词句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另一个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虚假预设充分利用口头表达的形式,通过信息焦点的转移把虚假预设和常规预设同置于常规的预设手段中。如:
(9)阿忠结婚好几年了,却没生下一个孩子,这是为什么?(他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
语用预设的隐蔽性,使得听话人需要一定的知识或心理准备才能准确接收。不同的受众,可以实现语用预设特殊双关。如果把焦点信息放在 “一个孩子”上,隐含着阿忠没有生育的虚假预设信息;如果焦点在“一个”上,预设着阿忠生下的孩子不止一个。
(四)实现幽默和逗乐
虚假语用预设是用来创造脑筋急转弯的一种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根本在于利用虚假的预设信息设置误导性的思维陷阱,让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以出乎意料的答案给人恍然大悟的感受,从而在开心一笑之中领会脑筋急转弯者的睿智和幽默。
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导致虚假预设信息产生的可能,其中故意而为之的虚假预设体现为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广泛地用于中文脑筋急转弯的创作中。虚假预设可以直接放置于问句中,或间接地以虚假语境信息的方式隐藏于前一分句,或者通过焦点转移的方式混淆于常规预设中,从心理上误导听者接受虚假信息,陷入思维误区。有效的使用虚假预设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脑筋急转弯游戏语篇,在正误答案这种特殊双关的纠结中实现开心一刻的娱乐效果。
[1]朱丹.见招拆招——识破智力提问中的“语言陷阱”[J].交际艺术,2001(1).
[2]孟淑娟.“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规则[J].语文建设,2001(2).
[3]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4]Lyons,J.Semantics[M].Vols.(1&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李延红,任培红.虚假语用预设在幽默话语理解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光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6]邹涛,曾江霞.虚假语用预设: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H136
A
1673-1999(2011)16-0136-03
李天梅(1976-),女,重庆南川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外国语学院讲师。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