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淮南子》中的伦理思想

2011-08-15 00:49:04张小宁
关键词:淮南子伦理思想本性

张小宁

试论《淮南子》中的伦理思想

张小宁

作为一本汇集各家的哲学巨著,《淮南子》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清静恬适的人性论、风俗为治的教化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宝贵财富。它为汉朝统治者提供了一副修身、治国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方妙药,适合于当时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淮南子》;人性;风俗;伦理;无为而治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与他所召集的宾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学术巨著,书中包罗万象,容纳百家,包含了许多伦理学思想。它的伦理思想是以道家的“道德”论为主体,融合了儒家学说,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观,同时,也是其“无为”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三个不同方面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探析。

一、人性的认识

人性之本在于体“道”,而“道”落实在人的身上则是“性”。《淮南子》中关于人性的阐述是其自然天道观的延续,即在重视人的基本生理的要求上,它认为人性更本质的东西是内心恬静寡欲的状态;同时,又强调人性向善和后天的自身修养。

(1)人性本静。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原道训》)“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劳。”(《诠言训》)人性于静含义有二:首先,人的天性是纯朴、清静的,不喜外动、不急躁的,精神上需要的是平和清静的状态;其次,人的本性是少欲寡求,自足自得,不沉溺于名利享乐的。《原道训》中有这样的话:“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可见,《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自天道,天道自然无为,人性也应该效仿它。

(2)人性与欲望相对立。人虽具有清静的天性,但人的无私、无欲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恬静之性也是容易丧失的,干扰人纯朴本性的是无穷无尽的欲望。《原道训》中说:“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俶真训》也说:“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喜怒、嗜欲等都是过分追求外在的东西而造成的,会不知不觉地损害人的健康和生命,最终也使人们丧失了纯朴的天性。因此,人们要从嗜欲的困扰中超脱出来,就要“返性于初”,才能恢复人的纯朴天性。这就要求人克服自身的私欲和不良的嗜好,身体力行地去养性返性。《诠言训》的办法是:“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性情,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淮南子》所提出的返回本性的四个方面的要求,核心是加强个人道德素质的修养,即在于自己的“修身”,而不必去向外界和他人寻求。

可以看出,《淮南子》始终以自然的道论作为其认识人性的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人性也是自然无为的;强调治理国家的要诀就在于君主依据人民各方面的本性来制定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度,以引导人回归其自然本性,实现“无为而治”的目的。

二、教化论

《淮南子》在肯定风俗影响的基础上,确认了风俗的为治功能,并强调了社会风俗对于治国理民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君主的“以俗治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它的“无为而治”也随之深化、推广到前代所忽略的风俗层面。

(1)移风易俗。 《泰族训》说:“桀以夏亡,纣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纪纲不张,风俗坏也。”《本经训》也指出:“晚世风流俗败,嗜欲多,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尽亡。”《淮南子》将夏、商、秦的灭亡归于统治者的失德,同时指出了风俗败坏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当世之君主所要做的,除了追求人性的纯朴之外,还有责任对民众施以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以达到改善风俗的目的。

《主术训》说:“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易矣。”可知,社会风俗已经被当作在上的君主对在下的臣民施以影响的重要途径,因为君主对民众起很大的表率与影响作用。但社会风俗的移易,并不完全是君主的强制施为,而也表现为臣民对君主喜好及行为的仿效。因此,《淮南子》认为,君主有责任对风俗加以正确的影响和恰当的引导,以其德行来教化臣民。《齐俗训》中说:“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淮南子》一方面肯定了风俗对人影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君主应当顺应时势打破传统的束缚,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风俗加以改进。《氾论训》说:“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既然先王就有教化民众和革旧立新的责任,那么由君主来移风易俗,也就自然具备了合法性,加以效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可见,对风俗加以必要的治理,无疑是君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它显示为一种社会规则,对民众有约束和教化的功能,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手段。

(2)以俗化民。由于受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震动与影响,《淮南子》更加强调对老百姓的安抚和教化》《览冥训》说:“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 ”《齐俗训》对“礼”、“义”加以解释:“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这表明《淮南子》对儒家的仁、义、礼、乐等亦持肯定态度,也更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对于“无为而治”效果的补充作用。“故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泰族训》)可见,《淮南子》中认为风俗礼义等社会伦理的实质就是要导民向善,使其自觉遵守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法相比,更有利于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泰族训》,它提出以“参五”作为治国方略:“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立大学而教诲之,夙兴夜寐而劳力之。此治之纲纪也。”《淮南子》引以为理想的为治教化模式所注重的是取法于天地之道,即在遵循“道”的前提和基础上推行仁义礼乐之制,确立社会伦理关系,也就形成了君臣之义、父子之亲、长幼之礼等这些大致相当于儒家的“仁义”伦理秩序。所以,《泰族训》实际上是以带有儒家关怀式的“仁义”作为构建家庭、社会、官制的根据。因此,对人民施以教化的君主要想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局面,就必须以“参五”为准绳,严格确立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伦理要求,并加以推广、巩固,以促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伦理规则,从而达到自觉维护和遵守汉王朝统治秩序的目的。

由此可知,《淮南子》中社会风俗为治功能的确立,标志着汉代前期自觉的社会治理意识的形成;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秩序伦理化的理解(一切风俗礼义的形成都不能背离“参五”,否则就是违法自然、人性与社会的)。它的“以俗治国”理论,也为后来中国“礼俗社会”的形成与定型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伦理

《淮南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天道观,认为统治者治国的最高原则就是“法道”。“法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对应在政治上的意义就是统治者应该“无为”,即提倡顺应自然而治国理民和要求君主修身养德、为民表率等;主张与民休息,反对苛政暴行,以实现“无为而治”的目标。而所谓由汉初战后的满目萧条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也正是在这种“无为”政治伦理观的指导下所带来的结果。

(1)无为政治要求君主节欲反性。多欲和自然本性是相对立的,《淮南子》以明确的道论为指导思想,强调了“反性”。《诠言训》说得很详细:“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天道自然无为,作为人的本性也是自然无为的。而作为君主更应该节欲与返归本性,因为君主能否节欲,是关系为治成败的根本问题。《齐俗训》这样说:“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海。”《淮南子》把君主节欲与政治的好坏,特别是与无为而治,更直接明确地联系起来。关于这一点,《主术训》中论述道:“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民,俭则民不怨矣……”同时,又指责衰世之君主如何 “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从而“使天下不安其性”造成国家的混乱。《修务训》更明确指出:“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反对君主放纵自己的欲望。可见,《淮南子》把君主节欲修身,视作无为而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无为政治要求君主“因民之性制礼节”。《淮南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抛开民性,治民要顺应民情;同时指出礼乐法度是因民之性而制定的。《泰族训》说:“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饮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绖哭踊之节……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这一段议论指出,礼乐是生于民性的需要,又使之根据需要成为规范化的法则。“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氾论训》)这就表明不仅为“礼节”加入了社会伦理的内容,同时也加入了政治强制的形式,将礼节的功效推广到法的领域。《淮南子》进一步指出礼乐法度符合民性民欲则易于推行,违背民性民欲则难于实施。

可见,《淮南子》主张“因民性制礼节”,即根据人民性情的好恶,制定相应的礼节法度。一方面保障了人民正常合理的生活需要与生活方式,由此也形成了男女、父子、夫妇、长幼等要求的社会伦理规范与秩序;另一方面也就是将自然化的“民性”与社会化的“礼节”统一起来,蕴含了礼节是对人民加以制约的等同于法度的意思,也就是所制定的礼节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治理国家服务的。这样,君主治理民众的繁琐任务就转化为对“礼”、“俗”的制定与维护,“因民性制礼节”也就成为君主推行“无为而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总而言之,《淮南子》中的伦理思想是以“道”为哲学基础的道家同崇尚人伦与等级次序的儒家思想的结合,在人性上主张回归自然本性,在社会风俗上强调教化和约束的功能,在政治伦理上主张 “无为而治”,试图为统一的汉帝国提供一套本于天道、施于世俗的理想教化模式,构建一个合于“无为”之性的礼俗社会。

[1]许匡一.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韩娜.《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B82-056

A

1673-1999(2011)05-0024-02

张小宁(1983-),男,山西原平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学院专门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2010-12-12

猜你喜欢
淮南子伦理思想本性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嫦娥奔月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10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本性最美
青少年日记(2014年7期)2014-09-19 05:38:42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