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昕
(美国怀俄明大学)
影视制作时期的社会舆论趋向
——评好莱坞内战故事片《烽火田园》和《光荣》
谭昕
(美国怀俄明大学)
《烽火田园》和《光荣》都是好莱坞以美国内战作为题材和背景摄制的影片,但前者反对战争、饱含人性色彩,后者支持战争、赞颂黑人历史功绩,主题思想大相径庭。这是什么原因?该文通过对两片制作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它们都是在借用内战的某些事件反映制作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表达的是制作时期的社会舆论趋向。
电影导演;剧作;心理细节;《美国丽人》
1965年发行的《烽火田园》和1989年发行的《光荣》,都是以美国内战作为题材和背景进行拍摄的影片,但前者反对战争、饱含着人性色彩,后者支持战争、赞颂黑人的历史功绩,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视角,连主题思想也大相径庭。众所周知,美国内战(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极其残酷的一场战争。南北双方阵亡将士60多万,受伤将士100多万。但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结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格格不入的奴隶制度,使美国在随后30多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1]20世纪,好莱坞摄制了不少有关内战的电影。作为展示特定时代意识形态和舆论倾向的文化文献,它们揭示了其制作时期的许多历史背景,为后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世纪50年代,由于民权运动的推动,现代妇女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以及其他族裔争取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斗争也随之而起,60年代的美国沸腾了。1963年8月28日,大约25万人聚集华盛顿,这是在美国首都爆发的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正是在这次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2]尽管马丁·路德·金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者杀害,但以他为领袖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现代非暴力运动的典型,在世界被压迫者中影响深远,使人们看到通过合法群众运动可能获得民主权利,也使人们看到世界必将走向民主和平等这一必然趋势。它不仅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命运,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平等、自由和尊严,而且还影响了所有美国人的生活与观念。它推动了联邦政府实行铲除种族隔离制的改革,最终消灭了公开的白人至上主义,为黑人赢得了民权。它把美国从一个容忍种族主义、歧视黑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不管肤色与种族、承认每个公民平等权利的社会,从而改变了民众的思想。[3]可以这样讲,没有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就没有美国的今天,就没有黑人奥巴马当选总统的情况出现。面对60年代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以及一系列别的运动,林顿·约翰逊总统1964年签署了《民权法案》,1965年要求国会通过了《选举权法案》,而且还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改革计划,这包括联邦政府对教育、艺术、人文学科、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保险、低收入美国人的廉价住房以及对城市改造实行资助,他承诺“向贫困开战”,计划为穷孩子提供学前教育,为辍学者提供职业培训,为贫困青年提供社区服务工作等。虽然60年代的前几年美国人已经比从前富裕,但随后的深陷越战使“伟大社会”改革计划化为泡影。[4]美国陷进越战始于1954年法国军队从南亚撤退。艾森豪威尔总统提供美援、派遣军事顾问以便在南越建立一个亲美政权。肯尼迪总统派遣成千上万的美国军官帮助南越训练兵士、有时还直接驾驶南越飞机参战。1963年,约翰逊总统在得到两艘航行在东京湾的美国驱逐舰“遭北越鱼雷艇攻击”的虚假报告后下令空袭北越海军基地。1965年3月,第一批美国地面作战部队被派往越南。这种大规模卷入越战的行动激起学生们当年春天组织了两次向奥克兰陆军终点站(即美军开赴东南亚的起点站)的抗议游行,[5]引发了汹涌澎湃的反战浪潮。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二战以后参战人数最多(50多万)、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十多年的越战,耗费美国2500亿美元,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它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造成严重的越战综合症。[6]
上述人权运动和反战浪潮的兴起,正是1965年发行《烽火田园》的背景,该影片道出了此时许多美国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反战、反征兵、反政府,影片中表现的孤立主义和坚定的个人主义立场使它成为美国古典自由主义的经典电影。
与传统好莱坞描绘的南方神话(南方主要居住着富裕的蓄奴种植园主)不同的是,居住在南方的白人中实际上不到1/4的人拥有奴隶。在南方150万个白人家庭中,只有极少数“能够获得富裕、受过教育、其权势建立在他人劳动之上的种植园主贵族成员资格”。[7]大多数南方人都是中下层农民,他们没有奴隶,自己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然而,恰恰是他们“在战场上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战斗、流血牺牲。”这就使内战成了“富人的战争,穷人的战斗。”[8]《烽火田园》的故事聚焦在一个“没有使用一个奴隶的汗水”、自己耕耘、自己播种、自己收获500英亩土地的自由农民家庭。电影的主角查利·安德森,一个1863年弗吉尼亚农家的不屈不挠的自行其是的鳏夫家长,尽管内战已经蔓延到了他的身边,他仍然坚定地对战争无动于衷。他认为南部邦联的事业不是他的事业。当儿子雅各布指出他们是弗吉尼亚人、与弗吉尼亚相关的事就与他们相关并建议参战的时候,父亲质问每个儿子是否拥有奴隶进行了反驳。电影把内战的责任归咎于奴隶主和政客。在该片里,内战的起因就是奴隶制,父亲以拥有奴隶是错误的观点教诲他的儿子。意味深长的是,这个弗吉尼亚家庭也不支持北部联邦。三个联邦采购人员来到安德森的农场为骑兵买马,得到的答复是“马不出售”。当他们说他们已被授权没收不愿出售的东西时,便被当作盗贼被痛打了一顿。当查利一家到一座联邦军营寻找当作战俘被抓走的小儿子时,联邦军官费尔柴尔德上校给他出具了一张男孩被抓错的书面证明。这个军官乐意承认错误,他说:“我是否是一群笨蛋的指挥官这个问题经常浮现脑际。”随后,当一家人强迫联邦的一辆战俘火车停下来并发现女婿萨姆在车里时,他们公开向联邦的权威挑战,纵火焚烧了那辆火车。
电影不仅通过安德森一家和联邦军官而且还通过邻居威瑟斯庞医生向观众传递一种强烈的反战和反政府信息,这种信息与60年代的古典自由主义情感息息相通。在这个内战版本中,南北双方没有好的一方。战争是家庭离散和毫无意义的死亡时段。当查利问威瑟斯庞医生对战争的感受时,医生回答:“我大儿子保罗埋葬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某个地方,他们说他是在葛底斯堡一个叫小圆顶的地方倒下的。我小儿子上周带着肺结核病回到家里,他过不了今年的圣诞节了。我的三儿子骑着马陪伴在福雷斯特将军身旁,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哪里……”当安德森在寻找小儿子的路上时,儿子詹姆斯和儿媳安被捡破烂的人残忍杀害了。小儿子雅各布也被一个昏昏欲睡的邦联士兵意外开枪击毙了。他们一家从未向任何人开过一枪,但他们的生活仍被战争粉碎了。电影临近结尾时,查利·安德森来到他妻子的墓前酸楚地对已故妻子说:“我再也不知道向你说些什么,马莎,关于这场战争我没有太多的话要告诉你,我认为像所有的战争一样,丧葬承办人赢得了战争,政治家们将大谈它的光荣,老人们将谈论它的必要,但是……士兵们他们只想回家。”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另一次重要变化。此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因经济困难、民族矛盾,政治动乱等正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美国扩张霸权的机会到了。在美国,这十年是一个抵制60年代激进主义、回归保守理念的时期。是一个“终止‘伟大社会’改革计划、承诺兑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神话、力图恢复‘传统’价值观念”的时代。[9]罗纳德·里根,一个“要使美国重生得救”的共和党人,发誓要把美国带回50年代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复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恢复方面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他下令空袭利比亚、提出带挑衅性的名为“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计划。他和他的继任者乔治·布什重新拾起昔日的冷战词令和“邪恶帝国的二元世界观”,[10]驳斥越战综合症,奉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大肆扩充军备,向没落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一切抵制其霸权行径的国家挑战。尚武精神在美国的重新流行,让许多美国人再次心怀好战欲望,渴望参加一场像二战或民权运动那样的战争。[11]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激发广大民众、调动黑人力量势在必行。然而,在银幕上,表现战争光荣的电影此时已被越战综合症挤到了一边,没有“任何整体的国家意识或道德信念”,战争电影“要么展示一种强烈的愤愤不平的怨恨,要么展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颂扬氛围。”[12]因此,1989年发行的《光荣》,通过对内战期间马萨诸塞54军团的描写,使战争回到了“为自由进行的正义斗争”之中。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除了《光荣》,种族内容从未在主要的内战电影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光荣》不仅因其使内战回到了具有正当理由这个命题,还因其聚焦在种族这一存在诸多麻烦而又常被淡化的问题而引人注目。[13]
当然,自60年代以来,在有关内战和重建的历史编撰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便是“尽力恢复曾被抹刹掉的黑人为自由而战所做的奉献”。[14]通过把目光从杰出思想家和领袖们身上移向普通人及其生活状况,学者们如尤金·吉诺维斯和赫伯特·古特曼等人的著作已对过去给予了新的理解。到80年代末,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去补充那些被先前的历史学家所忽视的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15]然而,这些故事在学术领域以外却很少听闻。对马萨诸塞54军团进行了生动描述的《光荣》是大多数美国人听到的关于非洲裔美国士兵参加内战的第一个故事。在这一点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以历史为主题的美国电影趋向更加伟大的种族认识的一部分。”[16]
不像传递反战信息的《烽火田园》那样,《光荣》描述了一种值得为战争去拼杀、去死亡的事业。电影开始时,主人公罗伯特·古尔德·肖在给母亲的信中指出他打仗的理由:“……见到从各州、东边、西边来到这里、像昔日在独立战争中的同胞那样乐意为他们的国家而战的斗士们,是多么宏伟、壮丽啊!但是这次,我们必须使它成为一个完整国家,为了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便所有的人都能开口讲话。”显然,肖正在用革命的语言写信。他认为联邦的士兵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继承者,奴隶制是窒息民族创造力、使国家分裂的邪恶制度。稍后,当肖受轻伤被送进军医院、获悉奴隶解放宣言颁布时,我们听到一个伤兵被截肢时的尖叫和呻吟,看见鲜血溅洒到眼前的帷幔之上。这组镜头不仅意味着战争后果可怕,而且与对话并置一起也带有如下象征意义:奴隶解放必需,但只有在痛苦的斗争中这个毒瘤才能从国家躯体中用手术切除。[17]因此,当越战经历阻碍了美国电影描述战争的光荣性之后,《光荣》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手法:允许在银幕上描述内战的正义性。正如爱德华·兹维克导演指出的那样,他试图描述“一个具有伟大信念……和理所当然的英雄主义的时代”,描述“一个信念被真正接受而且感动了战士和全国上下的时代,一个一种信念的力量可以改变历史的时代”。通过巧妙地运用音响效果和灯光技术,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激发了观众的英雄情感。其高潮一幕——战场上的大屠杀“几乎达到了神话程度:一种难以达到的超然境界”[18]。意味深长的是,电影暗示非洲裔美国士兵的牺牲是他们获得美国国籍要付出的代价。似乎这个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神秘契约,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获得批准和授予”。[19]
影片抹去了马萨诸塞54军团中非洲裔美国人的真实故事,而用二战电影中士兵内讧这类情节去取代真实生活。[20]对历史的这种处理确保了片中“种族关系的不对等性”。[21]《光荣》暗示,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必须在开明白人的手中并根据开明白人的意识形态重新塑造才能“释放出强而有力的信息。”[22]正如《电影国家:好莱坞看待美国历史》一书的作者罗伯特·伯戈因指出的那样,在《光荣》中,“所打之仗不是针对外部敌人,而是针对白人内部的自鸣得意和利己主义”以及他们的种族歧视。[23]历史事实也是那样,马萨诸塞54军团的黑人士兵遭受了白人官兵的极大歧视。当他们进入雷德维勒营地时,站在路旁的白人士兵侮辱他们:“我宁愿要一头猪而不要一个黑鬼,猪至少可以用来吃肉!”“黑娃娃,给我们跳个舞吧!”
当然,《光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相当传统的战争电影,它暗示了士兵之间的隔阂可以“最终包容在一个更大的统一的追求或奋斗之中”,像赞颂小孩成人仪式那样它赞颂了不少新兵成长为战士的过程。[24]电影极力唤起伟大的男子气概,并通过这种男子气概消释种族隔阂。片中所有主要角色都得经历那种男子气概的通过仪式。只有特里普坚持种族隔阂,对这种男性主宰一切的男子气概的言论带着敌意,尽管这种言论包含超越种族的特性。[25]他始终认定“白人和黑人之间存在权力关系”。[26]他明白并非每个人都会站在同一边或为了同一战争事业而共同奋斗。在他看来,黑人的遭遇是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导致的结果。[27]片中,特里普嘲笑沙茨,称塞尔斯“雪片”和“养家了的黑鬼”。……对此,罗林斯训斥并制止了他。他告诉特里普应当感谢为黑人的自由做出牺牲的白人,应当为联邦的胜利尽到自己的本份。“我们下赌注的时候就要到了”,罗林斯说道:“像战士一样下赌注、尽本份,像战士一样吧!”在这番训诫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内心变化的迹象。有意义的是,特里普忍受了这些指责并学会了抑制种族主义激起的愤怒。他已懂得了一个人的职责和牺牲的价值。当肖问“我们该怎么办”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下赌注,尽本份!”在瓦格纳要塞决战的头天晚上的祈祷会上,特里普站起来感谢54军团:“你们知道,这是我唯一的家。我爱54军团,无论明天发生多大事情,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是战士,难道不是么!?”电影以此形式展示了黑人士兵融合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军团这一过程已经完成。当肖在瓦格纳要塞牺牲之后,特里普经历了一个恰似战地皈依的过程。他扛起了星条旗,这是“特里普接受他的国家和他的白人同胞”以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的象征。[28]随后不久,他也牺牲。在最后那些神秘的种族融合的镜头中,肖的遗体被投入露天墓穴,特里普的遗体则慢慢地向肖的遗体移去,这象征着最后的和解、和解的拥抱。[29]
《光荣》受到的欢迎和它获得的成功表明:白人美国正准备越来越多地承认黑人对美国社会和历史做出的贡献,然而,正如《美国历史和同期的美国电影》的作者特雷弗·麦克里斯本和安德鲁·佩珀指出的那样:电影“表面上具有价值但归根结底带有相当反动的恢复和赞颂在内战中利用黑人军团的企图”。[30]因此,《光荣》这部电影是一个既允许自由也宽恕历史上的罪过的神话。
两部影片都以美国内战作为题材和背景进行摄制,但《烽火田园》展示给观众的是:宁静美丽的田园惨遭内战蹂躏、和谐幸福的一家被战争搞得家破人亡。目睹悲剧的观众定会深表同情,反战情绪必将油然而生。反之,《光荣》展示给观众的却是:南部邦联制造分裂、挑起内战,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北部联邦不论肤色的各族人民踊跃投军、奋起应战,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深受感染的观众定将激起内心的共鸣,高歌为正义而战的伟大、为自由而战的光荣。
两片的主题思想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完全在于它们制作时期不同国家意识形态所需要的社会舆论趋向。当美国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观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时,好莱坞对内战的诠释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社会在汹涌澎湃的民权运动和反战浪潮中经历着深刻的文化变革时,《烽火田园》带给观众的定然是强烈的反战情绪、浓厚的人性色彩。而在80年代,作为民权运动的结果,随着国家对多元化社会意识的接纳以及尚武精神在美国的重新流行,《光荣》传递的信息也必然是反对分裂的正义性,为正义而战的光荣性,肯定黑人为联邦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而且,还要力求使黑人与白人至上主义的主导意识协调一致。
总之,尽管两片的主题思想大相径庭,但它们同样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分别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舆论倾向。而且,影视制作时期舆论趋向的社会效应极佳,也源自两部影片的摄制技术高明,演员阵容强大,发行后深受美国观众欢迎。同一的制作选材因为不同的影视制作背景,充分地再现历史场景又适时地传达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舆论倾向,这样的“主旋律”,这样的“舆论导向”方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1][4]Lai Anfang,An Outline Introduction to Britain and America
(Zhengzhou,Henan:Henan Education Press,1995)
[2]William Rodgers,American Mosaic(Beijing: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mpany,1993)
[3]<http://baike.baidu.com/view/190927.htm >
[5]Mark Barringer and Tom Wells,“The Anti-War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odern American Poetry,ed.Cary Nels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5 Dec.2008 < http://www.english.uiuc.edu/maps/vietam/antiwar.html>
[6]<http://zh.wikipedia.org/zh-cn/%E8%B6%8A% E5%8D%97%E6%88%98%E4%BA%89>
[7]Campbell,Jr.,The Celluloid South,27
[8]Chadwick,The Reel Civil War,8
[9][11][12][13][14][15][16][17]Cullen,The Civil War in Popular Culture
[10]Nicholas Klar,“The 1980s—Return to Conservatism”,The Klar Books Sites,15 Dec.2008< http://Klar Books.com/academic/conserv.html>
[18][29]Bungert,“Glo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African–American Soldiers”
[19]Robert Burgoyne,“Race and Nation in Glory“,Film Nation:Hollywood Looks at U.S.History(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20][24][27][30]McCrisken and Pepper,American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21][22][23]Burgoyne,Film Nation
[25][26][28]Davies and Smith,Gender,Ethnicity and Sexuality
The Trends of Public Opinions in Period of Film&Television Production——On the Hollywood Civil War-Themed Feature Films“Shenandoah”and“Glory”
Tan Xin
(University of Wyoming)
“Shenandoah”and“Glory”are two Hollywood films taking the Civil War as the theme and background,but their main ideas are quite different because the former is against the war and full of humanity;the latter is for the war and praising the black’s historic feats.What is the reas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during which the two films were made,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y turn to some events of the Civil War to reflect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during the production period of the two films,or rather to express the trends of public opinions.
J9
A
1004-342(2011)03-70-05
20101-02-21(03-18修改)
谭昕(1976-),女,美国怀俄明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