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现代建构研究*

2011-08-15 00:53李伟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华制度传统

李伟明

(常州大学宣传部,江苏常州213164)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现代建构研究*

李伟明

(常州大学宣传部,江苏常州213164)

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疏离、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和市场化浪潮带来的文化格调危机,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以及对文化格调的提升意义重大。在教育目的上要培养融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国民人格,在制度安排上要确保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基础性与稳定性,在教育主体方面应建设一支具有深厚文化学养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内容方面应构建话语、知识和价值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现代建构;实施路径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是以中华传统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狭义的经典教育是指以儒家的文献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则为经学教育。本文所说的经典教育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经学教育,也包括哲学、文学、医学、史学、农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凡是中华传统经典都可以作为教育之用。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价值观、伦理观教育,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教育;礼仪教育,如各种礼仪规范和文化的教育;审美、乐感教育,如诗教、乐教等。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中有太学、郡县之学等,私学的形式有私塾、书院等。中华传统经典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桥梁。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不断摸索着前进方向的国人一直对如何对待深厚广阔、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争论不休,学界也一直在探索,也存在不同的文化选择。本文意在对中华传统经典教育进行现代建构,探讨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在现代中国的实施路径。

一、教育目的:培养融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国民人格

教育目的实际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它的确定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时代的需要而定,脱离社会的要求而抽象地理解与决定教育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黄济、王策三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的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预定目标进行,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1]教育目的是一个指向标,指引着教育制度安排、教育内容及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融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国民人格。现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不言而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现代的国民如果缺乏现代精神,肯定是一种缺陷。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国民现代精神的培养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但是,培养出的国民若只具有现代精神,而缺乏历史底蕴,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历史底蕴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个体往往更宽容、更豁达、更睿智、更坚韧。中华传统经典就是一个蕴含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宝库。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通过传统经典教育进行传承和发扬,博大的历史文化能滋润每个生活在其中的国民的内心,使其人格不断趋向完善。随着现代化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历史底蕴在此时则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人的人格变得丰满与和谐,避免人们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变成“单面人”或形成极端人格。在科学技术狂飙猛进的今天,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发展迅速,人类在处理科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带来的冲击时可能会面临危机。中华传统经典中提倡的“和”、“仁”、“善”等理念将有助于化解矛盾、平息贪念和干戈。通过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使国民人格中积淀一定的历史底蕴,对于消解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弊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是一剂良方。所以,可取的做法是历史底蕴和现代精神两者兼顾,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以培养出更为优秀和出色的国民,二者缺一不可。

二、制度安排:确保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基础性与稳定性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可随意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此,它的有效开展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确保其基础地位和稳定性,确保其长期持续地良性运行。

制度是规范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有价值层面的制度,也有实践运作层面上的制度。价值层面的制度具有目标性、方向性与指导性,起基础作用。实践运作层面的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价值层面制度得以落实的媒介。《宪法》和《教育法》可看成是价值层面上的制度,它们都提出要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弘扬,二者的相关规定须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中有所体现,从而才能真正落实到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实践中去。而目前实践操作层面的相关制度较为缺乏,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仍未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亟待制定相关保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加强对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保障和规范。如在教育机构设置的制度安排上,韩国仍保存着200多处乡校和百余所书院,[2]中国目前的学校中开设传统经典课程都很少,更勿论设置专门的学校了,韩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就有参考意义,可以在制度安排上进行尝试。

有了相应的制度后,关键是要做好制度的具体落实工作,有制度而不实施,“有法可依”却“有法不依”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不仅会使制度制定时的目的与初衷难以实现,而且会使法律条文、政策制度和规章条款流于一纸空文,影响制度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使人对制度本身的权威质疑,甚至产生蔑视制度的心理。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制度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法必依”,惟有如此,方能真正保障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地位,有效地促进国民对传统经典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制度安排上还有一点要引起注意,就是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传统经典教育。传统经典教育的发展,学校无疑是最主要的力量。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有社会组织和团体以非赢利模式来支持传统经典教育的良性发展,举办传统经典方面的比赛、演出、交流、演讲等活动来激发传统经典教育的活力,从而使全社会形成经典学习的良好风尚。因此,对此应在制度安排上适当鼓励。同时,社会组织与团体的民间行为也应给予适度引导和规范,确保其沿着科学与合理的轨道运行。若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能给予适当的保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传统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将会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教育主体:建设一支具有深厚文化学养的师资队伍

教育主体本身必须具备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实施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教师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是必备的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本身对传统经典一窍不通的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马晓燕在其所著的《教师教育论》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有过一段非常精辟和到位的论述: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达到“实”、“深”、“新”、“活”的境界。[3]传统经典教育的教师也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经典知识,并能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体系及其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同时不断接受和汲取新的知识和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传统经典的现代性转换和传统经典教育的前沿成果,并能融会贯通,不仅以言传,更以身教,做学生学习的模范和表率。

“无论什么类型,无论什么水平,人员配备和人员开发都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他决定性因素还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技术和设施。然而,正如学校效力研究所证实的那样,教学人员本身的能力远比其他因素更重要。”[4]因此,为了真正保证传统经典教育的质量,应加大对教师本身的培养力度,针对教师也可适当开设相应的传统经典课程。

对教师的培养主要可从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这3方面进行。大学中可开设相关的“国学班”,专门培养从事传统经典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为其打下扎实的国学功底,以备将来教学之用。对于刚刚从事传统经典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入职培训也相当重要,为其将来的教学工作开好头。对于长期从事传统经典教育教学的教师也要定期开展一些研修班,或派出去进修,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从培养机构来看,可以不限制在现有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也可以是其他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的高等学校。

除了各类学校和机构对教师的培养外,教师的自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知识并不是靠上几节课,读几个培训班就能真正掌握的,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看书、学习和研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教师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以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5]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提升。

四、教育内容:构建话语、知识和价值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内容应是由话语、知识和价值三位一体构成的体系。只有兼顾这3个层面,中华传统经典教育才是系统地而非零碎地,深入地而非肤浅的。

中华传统经典是用民族语言即以汉语、汉字为工具的书写文本。汉语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只有熟悉我国的民族语言才能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对汉语本身的学习是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知识和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的基础。中华传统经典的话语体系又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不同于西方的话语体系,不仅在表达方式上甚至在根本的思维方式上与西方的习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用“仁”、“义”、“道”以及“修齐治平”等字词来进行表述的。对中华传统经典的学习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语境。同时,由于中华传统经典多以文言形式进行表述,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区别。白话文运动之后,文言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白话文已经几乎全部取代了文言,所以现在学习传统经典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对书写传统经典的文言本身进行适当讲解。

传统经典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传统经典知识的教育,即中华传统经典的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知识体系已不能囿于我国古代经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应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即应对所有传统精华兼收并蓄。总的来说,是一个广博的知识体系,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中的经典之作。中华传统经典卷帙浩繁,所有对当今社会有意义的作品都可以成为传统经典教育的内容。今天的传统经典教育,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开放的,对现代教育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精华,皆应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

价值体系是中华传统经典的灵魂所在。可以说,思想、精神与价值是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中华传统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体现着高妙的民族思想、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绝不可仅限于学好语言、了解知识,更重要的要把握其价值。因为,它才是传统经典的核心与根本,学习其精华成分可以增强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激发为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不懈努力,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中华传统经典的价值理念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要贯穿始终。

要使话语、知识、价值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在教育中真正得以实现,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保证传统经典有足够的分量,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目前,传统经典在我国大陆的课程设置中占的比重极少,也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系统性。而台湾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在国文教育方面比较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近古籍”,和“写作明易文言文”,在国文教材的编选上也突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大陆目前的状况与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穿插到其他的学科中去进行教育这一形式仍然可以保留,但要进行加强,如语文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传统经典的篇幅和比重,摘选更多的名家名篇,增强文化的厚重感与深度。思想品德类课程中也可以更多地提倡“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经典蕴含的价值理念,适当地以名言警句、名篇名章穿插其中,历史、文化等课程中也同样可以如此。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单设课程,专门进行传统经典、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把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一些优美篇章列作课外书目,供学生阅读,以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确保传统经典的分量和地位,增进其深度和系统性。

传统经典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髓和重要载体,如何对待传统经典则表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而吸收、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好的方式也莫过于开展传统经典教育。我们必须始终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现代的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应有别于古代,应该在目前的传统经典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提升。

[1]黄 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4.

[2][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48-449.

[3]马晓燕.教师教育论[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00-101.

[4][美]D E奥洛斯基.今日教育管理[M].张彦杰,杨秀文,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89.

[5]熊焱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 [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5.

On Modern Con struction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 itional Classics

L IWei-m ing
(Publicity Department,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Under the circum stances of retreating from traditional classic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cultural style crisis arises due to the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y’s penet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marketization in the times of globaliz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education inherits and boosts the p redomina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refore,p 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national 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style.Basically,it’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onfront such problem s. The thesis exp lore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education,confirm ing that the target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character based on both history deposits and modern spirit and to ensure the fundam enta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lassical education in respec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Regarding the educational subject,a team of teaching stuff bearing profou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shall be set up.A dditionally,the trinity system composed of discourse,know ledge and value should be created as for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chinese tradition;education of classics;modern construction;imp lem enting path

李 艳)

G40-011.8

A

2095-042X(2011)03-0064-04

2011-05-05

李伟明 (1965—),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常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 (CZSKL-2009B10);常州市软科学项目 (CR20099025)

猜你喜欢
中华制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