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杂志社,江苏常州213001)
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
徐 晶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杂志社,江苏常州213001)
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不断趋于年轻化,青年编辑健康职业心理已成为其职业活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环节。针对青年编辑职业心理中的焦虑、困惑、厌倦、烦燥等不良表现,高校应帮助青年编辑正确认识本职工作、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建立多元编辑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学报的健康持续发展。
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职业心理;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其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趋于年轻化,青年编辑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传播科技成果、活跃学术交流、推动科教进步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报青年编辑面临行业竞争、职业困惑、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必然地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于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而言,研究其职业心理表现,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从而促进高校学报的稳定发展。
(一)由高校学报青年编辑队伍的特点决定
基于事业发展本身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目前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组成状况比较复杂,真正受过编辑专门教育的人数很少,在岗的青年编辑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边学边干,一时很难深入。此外,由于青年编辑从业时间短、经验积累不够,遇到问题往往容易气馁并导致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消极心理,出现缺乏自信、工作难以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现象,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乃至刊物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青年编辑队伍对于学报的经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由高校学报的定位决定
教育部1998年4月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 [1998]3号)规定:“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决定了学报的定位主要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青年编辑所面对的作者群也以本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在经常而大量地处理这类既是撰写者、又是同事、甚至是领导的来稿时,青年编辑既要坚持原则和标准保证稿件质量,又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由于学科门类众多,来稿涉及到不同学术领域,判识取舍及编处需要准确把握其前沿性和创新性。这些都对青年编辑的工作形成心理干扰和压力,提出多方面的职业心理要求。
(三)由高校学报的工作性质决定
学报编辑是一项较枯燥、单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且需要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的专业性工作。这种工作性质使青年编辑在周期性的操作中普遍感到紧张和疲劳。此外,岗位职责诸环节的精细标准和严格要求,随时存在的各种原因造成差错、事故的可能性及其责任与后果,也都给青年编辑造成突出的职业性、习惯性甚至病理性的精神压抑。
(一)焦虑情绪。当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时,会产生一种包括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这就是焦虑。从社会职业素质的角度来看,青年编辑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大、掌握新技术快等特点,但是,由于年龄阶段、个人基础、工作能力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尚不能完全胜任编辑角色,容易发生焦灼反应;而长期处于期刊连续出版、编务繁杂、个人进修急迫、节假日加班加点的紧张工作状态,精神上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对正常的工作心态产生明显的干扰和影响。
(二)困惑情绪。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进行,很多出版单位都已实施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虽然改革的浪潮暂时还没有波及到高校学报,但作为业内同行,不可能不感觉到其影响和振荡,高校学报人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出版业的改革在给青年编辑职业上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使他们对未来职业环境和前途产生很多困惑,带来对自身今后在编辑岗位上的定位和进取的更多的考虑。此外,青年编辑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感,渴望在本职工作中较迅速和显著地取得被人认可的成绩,也真诚地抱有办好刊物、获得读者和作者肯定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很多青年编辑属于“半路出家”,业务基础差,专业底子薄,加上疲于应付日常性的繁杂工作,很难在钻研业务和专业上下功夫,容易造成工作热情和动力的消退,这种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往往表现为心理失衡状态,从而进一步诱发他们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困惑。
(三)厌倦情绪。高校学报编辑基本上属于科技编辑范畴,其工作对象和操作方式与新闻、影视、文学、艺术等门类的编辑有很大不同。学报编辑每天沉溺于大量专业性科技学术论文中,常年面对的是枯燥的表述、符号、数字和图表,工作机械呆板,容易感到压抑和孤寂。在编校论文过程中碰到任何一点错误疏漏,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和解决问题。青年编辑本身性格活跃,长年累月为案牍束缚,甚易产生厌倦心理。此外,编辑出版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刊物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及学科种类日愈增多,青年编辑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对与自己原先所学专业对口的论文能顺手处理,而对其他专业论文就难免感到费力了。尽管在审稿环节已有专家对文稿进行专业把关,但长期处理在专业内容、图文格式等方面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稿件,也容易促使青年编辑在工作中倍觉精神疲劳,滋长厌倦情绪。
(四)烦躁情绪。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学报编辑部挂靠在教务处、科技处或其他机关部门。这种“托管”式的机构设置凸显出高校学报职能的模糊定位,造成学报编辑岗位设置的不合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校学报普遍存在人员缺编现象,从而导致集编辑、校对、编务为一体,编辑工作过于繁杂。同时,在“服务学校”和“内向性”的旗帜下,有些学报放松了刊文的基本要求,成了学校教工评职、晋升的工具。[2]作为学报编辑而言,表面上职业层次较高,职业理念较强,但在高校中的实际处境颇显尴尬。遇到各类“人情稿”,编辑就成为“工具”,各种不合格的“学术论文”照样刊登出来,不仅损害了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地位,也损害了编辑的职业尊严和职业信誉,动摇和伤害了青年编辑的职业信心。青年编辑本身自尊心比较强,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无可适从,徒叹无奈,表现出烦躁情绪。
(一)正确认识本职工作
编辑职业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加工和出版工作,其劳动无疑应体现在别人发表的著述中,而自身的职业水平和工作成果一般无法凭借单独的形式来表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之义。同时,编辑工作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然后对文稿进行深度加工使之达到发表要求,并承担校对和发行任务的连续性作业过程,又使编辑始终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青年编辑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发展的状态中看待,把压力看作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对自身的业务进步、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大有助益的,从而变各种压力为逐步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这有助于青年编辑对本职工作深化认识、完善心理准备,减小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的反差,降低挫折感,这样在压力的重负下才能坦然面对和处理,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和一味抱怨。[3]
(二)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
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良好的学术风气的形成,为高校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服务。职业道德对编辑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报编辑手中握有发稿权,其权利的运用应秉持学术良知,严守学术道德。编辑应该坚持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倡导求真、务实、诚信。对本职工作要具备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高度的敬业精神。青年编辑应调整好心态,淡泊名利,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最新的优质文化成果传递给读者。
(三)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新型的编辑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的。青年编辑只有在专业素质上过硬,才能对编辑职业的选择充满信心。首先,学报编辑应当成为“杂家”,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不同学科的稿件,对稿件的取舍编辑要有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必须不断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积累有价值的科学信息。第二,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应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努力开设特色栏目,办出学报特色,在不断竞争和创新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实现青年编辑的人生价值。第三,青年编辑必须具有过硬的编辑能力。编辑对稿件进行审选和加工时,要对其内容和文字全面负责,使文章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格式规范,达到出版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有关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字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青年编辑应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随着计算机在出版领域的普遍应用,各种编辑系统软件、校对软件、排版软件等使稿件的处理、审稿、排版、校对、发排等工作实现计算机化,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而且加强了编辑部和各个方面的联系。
(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无论在社会,还是职场,是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出版行业特殊的人际环境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办期刊要与社会各方面打交道,编辑人员经常要与各类作者联系,此外,还需要与审稿专家、作者、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同样是与人互动的工作,是不能仅仅埋首纸堆的。青年编辑因为阅历较浅,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问题。在人际交往中,青年编辑要首先抱有尊重他人、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与人逐步建立和增进相互间的信任、理解和友谊。青年编辑还应注重多向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编辑学习求教,善于协调和统筹相关人员,巩固和发展交往关系,赢得配合、帮助和支持,保证顺利地、高品质地完成每期刊物的出版任务。
(五)建立多元激励机制
院校永远是学报的母体。高校学报日常工作繁重,职责重要,编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默默作着自己的贡献。因此,高校应充分肯定学报编辑人员的工作成绩和劳动价值。对工作表现突出的编辑应积极进行宣传表彰,彰显他们的作为和作用,以使其他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感受到院校的重视,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尽量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编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更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以及多方对其工作的评价,减少工作盲目性带来的压力。[4]再次,院校还应建立良好的编辑激励机制,不仅要能满足编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还要能促使编辑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尤其对自觉性相对欠缺的青年编辑而言,通过确定工作目标和调动激励手段,可以缓解影响他们的不利心理因素,不断消除其失落感、增强其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潜能。
(六)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编辑作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的智力劳动者,需要积极的状态和适宜的心理诉求,而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可以焕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一方面,高校学报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大对编辑人员的人文关怀力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既关心编辑的职业成长,又关心编辑的实际困难,营造和谐的编辑氛围,激励编辑爱岗敬业,实现职业抱负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求编辑自身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青年编辑应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善于克制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学会用意志的力量来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换位思考,凡事讲究适度,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正常的要求,切忌过于苛刻,并学会运用心理调节来化解和释放工作压力。
[1]刘绍斌,李 娟.高职院校学报定位与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6.
[2]佘斯勇.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新说 [J].中国出版,2008(12):42-44.
[3]李玉恒.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5):236-238.
[4]邹岚萍.论编辑压力管理 [J].中国出版,2008(11):58-59.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Cultiv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Journal Ed itor s
XU Jing
(Journal Office,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Now adays,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are tending to be young.Their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actor in their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These young editors experience anxiety,confusion,boredom,irritability in their editing work. In regard to abov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the university should help them to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diting job,to comp ly with professional ethics,to imp 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earn to deal with public relations.Meanwhile w e should cultivate their sou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by establishing a multiple incentivesmechanism and a good psychological ambience to promo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university journal;young editors;professional p sychology;psychological quality
李 艳)
G232
A
2095-042X(2011)03-0114-03
2011-04-01
徐 晶 (197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