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2011-08-15 00:50:26颖,于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农民

孙 颖,于 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孙 颖,于 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金融危机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较大冲击,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出现农民工因失业大量返乡的现象。这样的经济环境给社会许多方面带来挑战,可是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却是发展的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其的投入和政策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让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的城镇化进程作出贡献。

金融危机;农村职业教育;城镇化

一、问题的源起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增长中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纺织、服装等行业,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出现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态。而这些企业中的岗位大都是技术要求不高、替代性强的普通工种,这些岗位也正是外来农民工最集中的岗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提出,截止到2009年2月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业返乡,失业比例高达15.3%[1]。虽说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并没有形成骇人听闻的“返乡潮”,但这种现象也需要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有序流动不仅关系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是多元的,因而它的消解也不是轻而易举便可以完成的。就目前情况来看,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扩散速度之快是毋庸置疑的。但危机的持续时间有待判断,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破坏力。本文选择了两个基本的假设,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制定相关政策时,都应该以这两个假设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假设一,我国就业市场受创最严重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复苏的可能性较小;假设二,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其他产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几率较小。选择这两个条件为研究的基础主要源于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考虑。假设一,能够有效地规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主复苏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假设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全方面打击。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过多,因此对其进行限制有利于我们对其的分析和说明。

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最相关的事业之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它的作用值得关注。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实现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的储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并不乐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借助金融危机的背景环境,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真正实现化“危”为“机”。

二、化“危”为“机”的可行性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若干行业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低迷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这次金融危机似乎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们从城市劳动力结构改变、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意识增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改变出发,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危机环境中得到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城市劳动力结构的改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0年的“民工潮”呈现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这种转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化的进程。但是依据我国的基本情况,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超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能力。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我国具有庞大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这些产业还将存在很长的调整与重构历程。而这些产业的规模近年来经历了持续的大扩张,依靠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空间已经不大[2],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表现为一种城镇化进程中的冒进。在经济平稳发展阶段,这种冒进的弱点并没有表现出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市场明显萎缩,冒进带来的不理性就业弱点便展现出来。

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根据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的。瞬间的转变,使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顿时处于困境。由于自身接受培训的限制,他们无法转移到新增岗位较多的第三产业和需要水平较高的第二产业中,于是在城市中便形成了若干行业出现“工人荒”,而一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内无法就业,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条件无法满足城市对其的需求,过去完全需要体力劳动的行业已经失去发展空间,取而代之的行业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做保障,这也是新阶段对劳动力的新要求。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据农业部统计显示,目前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文盲半文盲在农村。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3]。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就业渠道,即通过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本。培训农村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在“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取就业机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城市劳动力新的需求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对大批返乡农民工的保障措施。

(二)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识增强,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2006年进行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4]。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状况并不理想,但有接近半数的人对自身的受培训情况不满意,缺乏培训是他们在社会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并不丰厚,但由于农民工的吃苦耐劳,加之其对工资的心理接受底线较低,农民工总能得到基本满足生活水平的工资。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曾经指出,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为得到够用而付出的最少[5]。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即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只是追求代价的最小化。由此,韦伯判定传统主义下的农民这种只追求代价最小化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表现是受传统贫困文化的影响。可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的不是工资多少的问题,而是工资有无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为获取新的就业机会,增加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他们必然会自觉加强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识。中国人对于劳动的价值取向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实际经济效益的获得。一些农民工表示,现在外出打工只是表现出经济方面的追求,而大城市的文化氛围、都市气息并不是吸引他们进城务工的主要因素。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他们还会选择回到农村,并不会到城市定居。这与农民固有的传统思想以及城市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关。农民工能够改变原有的观念,接受一个对于他们来讲较新的事物,需要一个外界因素刺激,而现在的金融危机似乎就是最合适的外界环境。农民群体注重实际效益,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他们只要看到科学技术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实际收益,他们就会产生学习这种科学技术的愿望。农村职业教育的展开,必须考虑到这种来自农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教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效。目前,为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正处在积极追求职业教育的高峰,此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必要的。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上,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呈现出孩子、妇女、老人居多的状况,这种转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余劳动力转移,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农村第一产业的弱化。各产业人员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6]。农村第一产业即使处在被弱化的地位,但在农村产业结构中仍依靠它来支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产业关联度低。农村自身的“产业结构”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单一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拉动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虽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但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来推进城镇化也是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正值金融危机之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那么人们便把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如何关注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使农民能够“离土不离乡”,把农村内部的三产结构建立起来,并使之能够相互促进地和谐发展,这比单纯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实现的社会效益要大得多。返乡农民工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具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返乡农民工视野开阔。他们感受过大都市的繁华,但也体味过生活的艰辛。他们面对困难、承受风险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追求新体验的精神都比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要好得多。因此,在今后的就业、创业中,更趋向理性化;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具有一定资金储备。返乡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形成最初的原始积累,这也是他们实现产业间转移的可能因素。当然,这种积累不仅包括原始的资本积累,还包括经验积累等。这些有形、无形的财富是他们进行再就业、创业的基本材料。鉴于以上的特点,通过返乡农民工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可行之举。由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如果农民选择转向非农产业,那么将面临知识、技术等多方面的缺乏。此时,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其特点,在相关方面提供支持。目前,针对这些“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争取建立以农村为核心的“三个产业”,更好地促进城镇化进程。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改变,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导向

金融危机引发的大批农民工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因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镇流动,其规模之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被称为“民工潮”。而教育作为相对稳定和具有较强计划性的领域,对此毫无准备,更谈不上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做出相应指导。因此,这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自发、无序的流动为主。在流动过程中,“地缘”、“亲缘”在就业中起重要作用,亲戚、朋友、老乡的介绍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特长、技术等主观因素选择就业,大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这种“投亲式”、“靠友式”的流动在农村以亲缘为主的社会环境下被认为是安全、稳固的转移方式。但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村落中家族式的文化受到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冲击,基于传统文化家族式的转移方式必然经不起现代社会因素的选择。当金融危机来袭之时,基于乡村文化为基础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由于缺少能够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其必然会面临着危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知识、培训的方式,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稳定转移方式的有效措施。农村职业教育在提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理性的就业选择方向,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同时,理性的就业选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大跨度流动,在减少打工成本的同时又能减弱打工投入的风险。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的理性,最终实现自身转移方式的改变是可行之举。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做法与建议

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必要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内部资源的优化,而更注重的是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在社会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内部、外部合力的共同作用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是其生命活力焕发的必经之路。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首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低迷,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我国教育的投入总体上倾向于城市、正规教育,因此农村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稳定,一直没有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因而农民职业教育只能是“讨米下锅”;再加上农村的传统观念、生存环境严重制约着教育投入行为,势必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依然走“供应驱动”的老路。由此,农村职业教育出现“述而不作,做而不实”的现象,违背了农村职业教育之本意,削弱了其政策效力[7]。针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以稳定的经济环境为基础,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硬件设备的优化、完善,在硬件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软件环境则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不稳定,需要政府加大投入。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让三者同时投资为农民工的培训来埋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农民工频繁更换工作单位的现象较为明显。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面对如此频繁的“流入”和“流出”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用人单位不愿为其提供培训资金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农村劳动力追求的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代价的最小化。所以,他们很少会在没有获得经济利益的时候便加大无形的智力投资,他们通常缺乏自我投入的意识和能力,不愿为自己所享受的培训而埋单。于是,政府就成为唯一的投入主体。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加大政府的投入行为才能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最后,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把潜在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桥梁。于是,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其健康发展,能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政府对其投入的效果将会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这种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会扩大其收益效果,为今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强劲的推进作用。

(二)政府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政府除加大投资外,还需创建一种稳定的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是必要的。农民永远是利益的追求者,他们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基于对利益的追求,他们选择接受培训也是受利益所驱。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来打消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充满信心接受培训,让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发挥到最大的效率。目前,农村劳动力大体只能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新型农民。对于他们的培训,政府不仅要对其推广与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而且要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制定相应的技术、设备、资金等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只有在这样的政策保证下,农民才不会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等产生抵触心理,实现新农村建设才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农民的共同特性是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因此有些政策的实施存在困难。这时可以让一部分“能人”通过培训先发展起来,这种实际的成果比百倍的说教要有用的多。二是新型外出务工人员。这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已经与传统的农民工有很大差别,经过较为理性的选择,他们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于是他们在就业选择时有更广阔的选择机会,不会被紧紧地禁锢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是可以服务于第三产业和技术性的第二产业,顺利地完成理性就业,为他们今后能够真正地实现城镇化奠定基础。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促进其“农”转“工”,让农民工能够真正地被城市所接纳。三是创业者。这些已经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经验和资金积累的农民更有可能选择在农村发展自己的事业。与传统农民相比,这些返乡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与经营能力,通过专项的职业培训,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发展,同时也能推进农村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政府除了为他们提供培训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在他们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可行的。总之,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是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基本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实现城镇化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政策的保证下,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三)依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界的经济因素、制度保障因素外,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落在农村职业教育本身。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由于劳动力市场才是考验教育水平的场所,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及发展趋势,对课程结构和专业方向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开设农业科技知识课程和实用技术课程,以培养农村劳动力实用新型技术为主,同时,应培养他们市场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8]。可是目前有些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与市场及时沟通,学校与市场成为独立的两个个体,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的就业中并不能得到承认。因此,农民对于这样的培训并不满意,结果出现农村劳动力缺乏培训并急需培训,却又不愿意接受农村职业培训的矛盾现状。或是有些职业学校由于反应不及时,常常会错过调整的最佳时机,使培训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因此,与普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与市场的结合。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既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又要在此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实现与市场的接轨。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调整几方面的关系,使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问题不再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职业教育设置的课程不仅要适应当时市场需求还要展望未来市场需求走向。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它的完成需要一个周期。虽然职业教育的运行周期比普通教育要短,可是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那些热门专业的岗位早已被充塞,由此便会导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依然不能获取就业机会的现象,会严重挫伤农民选择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摆脱科学与技术谁为主的困扰。有些学者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需要向科学有所倾向。这种观点将会导致职业教育的课程走向反实践,最终造成职业教育无法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适应能力。而实际上,职业教育若想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只有通过就业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反映出职业教育成果的优劣。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显得至关重要,这些课程不仅要与现在的市场需求相吻合,而且要有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这样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及发展机遇的获得。因此,针对于市场需求的课程是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四)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培训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这样的培训群体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就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国际惯例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应该是农村广大的农民。农民才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掉这个庞大的群体,而随意地缩小受教育者的范围。农民不积极参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缺乏培训观念的主观因素,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客观缺陷也是造成他们对农村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是课程安排上的时间冲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在教育时间安排上对农民的特点考虑不够,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应该把大部分的培训时间选在农闲时节或是晚上,这样的时间安排会为农民接受培训提供时间上的便利条件。同时,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打工,对农村劳动力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挑战,长学制的培训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需求,因此简练、务实、具有实效性的培训才能适合于农民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不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大多已经积累了生活经验的特点,职业教育应该使学习者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新信息与原经验的结合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生成[9]。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有待提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状况的调查中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10]。教师古板的教学方式以及缺乏实践的理论说教不能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农民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群体,他们对理论的说教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之感,容易接受实践等比较直观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教师能力的限制,他们无法根据受教育者的特殊身份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农村职业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培训,为社会的城镇化进程起到应有的作用。

[1]陈锡文.失业农民工留城还是返乡[N].青年时报,2009-02-18(B2).

[2]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11):884.

[3]危朝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培养新农民[N].农村科技,2006-09-07(10).

[4]于伟,秦玉友.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调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5]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2.

[6]秦玉友.体系完善:农村教育发展的多维分析与战略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0.

[7]李峻.三十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41.

[8]陈方南,李志云.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3.

[9]Sharan B.Merriam.Adult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008(119):97.

[10]于伟,秦玉友.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

Financial Crisi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 Education

SUN Ying,YU Wei
(Institute of Rur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Financial crisis impacts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in China seriously.Many migrant workers are obliged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due to this crisis.The crisis brings on many challenges in many aspects,but takes a great chance for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a development,we have to work from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On one hand,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and make policies.On the other hand,the curriculum and for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inancial crisis;rural vocation education;urbanization

G71

A

1001-6201(2011)02-0164-06

[责任编辑:何宏俭]

2010-09-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2009JJD880008)

孙颖(1983-),女,吉林抚松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于伟(1963-),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农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