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莲,张 达
(1.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长春130000)
三维业绩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王桂莲1,张 达2
(1.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长春130000)
企业三维业绩报告是与现行利润表中的财务业绩相对而言的,它是对企业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或责任的报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弱化,迫切需要企业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报告的发展、变化的认识。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孕育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式。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百花齐放,但并没有达成共识。在比较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GRI以三维业绩责任为基础、三维业绩指标为核心内容的报告框架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突破,它对我国企业提供三维社会责任报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三维业绩报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企业、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多赢。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三维业绩;财务业绩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已得到普遍接受,但落实到企业实践上并不乐观。首先就环境问题而言,从我国政府2010年2月9日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河流湖泊约一半污染物来自农田。此类污染源包括水产养殖场、养鸡场和屠宰场。与排放到河流湖泊中的大量工业废水相比,农业源污染的广泛性使我国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另一方面,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令人心惊、心痛,员工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受到关注,企业和有关各方需要深思。如果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或称财务业绩最大化,可能带来两个负面的效应:一是忽视对社会的影响或业绩,另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实表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未引起我国上市公司应有的重视。据《财经网》报道,仅2009年上半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达到371家公司,然而报告的质量却不容乐观。在满分为100分的评价体系中,仅有16%的报告得分在40分以上,62%的社会责任报告得分仅在20-29分之间①资料来源于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9-11-05/110304751.html北京专稿/记者兰方,题目“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堪忧”。,显然,为应付任务的情况较多。面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会计职业界应该对只侧重报告财务业绩即利润的现状有所作为,与国际三重业绩报告接轨:重新思考、设计与建设——研究与推进我国企业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报告的方法。
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展得如火如荼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是否愿意高质量地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发展到今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不同学者、乃至不同国家的不同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并不完全相同。哪一种观点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成为当代主流的观点?这对企业理解其社会责任、进而编制和提供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责任意识需要与时俱进,三维业绩报告已成为世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流,一定有其原因所在。笔者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业绩报告发展过程及其关系的阐述,试图提高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改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弱化的现状,进而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进程,提高其报告的质量。
企业业绩报告与企业责任有必然的联系。在会计实务中,向特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一个企业的业绩信息不能脱离对企业的责任和经营管理的责任的范围进行考虑。一个组织提供的信息是它认为有责任提供的那些事情。长期以来,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企业一直把提供财务业绩①主要体现为利润表,口语中常用的术语之一是利润(bottom line但被译为账面底线)。报告作为首要选择。显然,如果我们接受一个企业负有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责任,那么,我们就有义务提供一个组织社会和环境表现的信息;反之,如果我们不接受对社会和环境负有责任的概念,那么,我们就没有提供这样的信息的动机。因此,对于企业责任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直接影响会计提供信息的对象和提供信息的内容。
研究企业业绩报告不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责任的概念演变。时代赋予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形成不同的业绩报告观。从财务业绩报告发展到企业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三维业绩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相伴而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已在美国出现。20世纪70年代环境会计开始产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社会环境会计报告实务在世界范围内已普遍开展,社会环境报告和可持续性报告延用至今。但近10几年来“三重底线”②对于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的翻译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与财务利润(bottom line)一词相对应,并便于被业界理解和接受,主张译为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报告,而不是“三重底线”。我国现在更多地使用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词,未能与近年国际主流看法接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责任报告与三维业绩报告毕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社会责任理解的不一致可能导致误解,甚至有可能被企业视为负担。(triple bottom line下文简称三维业绩)报告这个词却获得了显著的地位。目前在我国被译为“三重底线”,可能由于翻译得不易理解,因而不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词在我国使用的更为广泛。Elkington(1997)定义的三维业绩(triple bottom line)报告是指提供关于一个主体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业绩的报告[1],指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追求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的价值。它扩展了对一个组织业绩报告和评价的范围,即从过去只重视单一的财务业绩的报告转变到对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个部分业绩的报告与评价。“三维业绩”报告的内容有三个维度,是综合衡量组织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的一种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普遍被接受的三维业绩报告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公司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其管理公司活动的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方面的活动,并提供这些方面信息的方法。狭义的三维业绩报告定义是指以整合的方式发布一个公司反映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维活动及其结果的信息。
一个组织若从长期来看有可持续性,它必须在财务上是安全的,可以通过获利能力的计量得以证明;它必须以最小化、理想的状态消除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各种预期。由于报告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个部分业绩的想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直接挂钩,因此也被称为可持续性报告。可见,从财务业绩报告发展到三维业绩报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体现了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要对经营所在的社会和环境负责。企业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环境的永续是当代企业的责任观。
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业绩报告观相对应,利润表仍然是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主要信息之一,且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一个特定的企业在经营时所产生的任何社会的成本或收益。因而在当代,许多人工作在财务压力下:对那些获利能力提高的公司多持赞扬的态度,而对那些获利能力下降的公司却持有批评的态度。这与企业责任的认识密切相关。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对“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企业唯一的目标和社会责任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自由经济观点认为,社会的每一位主体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只有允许和鼓励个体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和财富,并通过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自动地调节各种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才能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这一观点一直被众多企业理论研究者和经营者奉为宗旨。如果我们采纳相当极端的观点,认为公司仅仅是为了产生利润,此外没有社会和道义上的责任的话,那么除了当社会或环境的表现能够提高公司的获得能力以外,就不会看到需要提供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业绩。著名的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他的被广泛引证的《资本主义和自由》一书中,Friedman(1962)认为公司的经理除了最大化利润以外,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义务。关于公司具有社会责任的观点,他有如下的评论“……对自由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根本性的误解。在这样的经济里,有一个而且仅有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利用资源进行活动,谋求增加其利润,只要企业在公开和公平竞争、没有欺骗和欺诈的游戏规则之内”[2]。从其观点中可以看出,Friedman没有强烈提倡社会、环境报告,除非它与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采纳上述占主导地位的公司责任的观点,向股东提供公司财务业绩,那么我们会认为公司只需要提供其财务业绩报告,进而不会有向广泛的利益者提供企业社会和环境业绩信息的动机。事实上这个观点在过去被许多监管机构接受,它们制定了与财务会计有关的针对某一方面的许多规章制度,但是却忽视对社会和环境会计的监管。这些监管机构可能对社会与环境的经营管理责任有所质疑。
不难看出,这种基于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报告观,只反映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和结果,重点考虑的是对具有财务利益的股东或其他个人的需要和预期,而不是一般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预期。在我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对财务业绩报告的监管一直是监管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从立法的意义上看,几十年来,对股东资金的有效利用一直都受到会计准则和不断发展的上市规则的保护,对立法变革的关注都是围绕着对投资者的经管责任进行的,而不是社区。尽管Friedman主张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一些公司的行政高管仍然接受股东利益或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由此可见,倡导广义的社会责任和推行三维业绩报告任重道远。
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伴随工业化革命进程逐渐形成后,已成为一股挑战传统企业理论、改变人们对公司性质和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认识并影响公司立法的重要思潮,动摇了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与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这种股东至上的报告观在我国及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挑战。目前实务中,世界上有许多公司已经提供其关于社会的、环境的业绩的信息,这意味着:这些组织的管理当局认为他们不仅对经济业绩具有经营管理的责任,而且对社会和环境的业绩也具有责任。另外,许多工作在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与Friedman(1962)利润或股东价值最大化全然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在演变和争论中变得日益清晰起来。
20世纪60年代,来自经济学界、法学界、管理学界的学者们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公司社会回应的概念,强调公司的主动行为,将公司的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公司的社会表现的概念,旨在提供一个应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框架,同时试图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与之交织在一起。世界范围内许多专业团体积极发起研究各种社会、环境报告问题。2004年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了题为《可持续性:会计师的作用》的报告(ICAEW2004),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于1995年成立了环境会计任务组,后来改为三维业绩问题组。在澳大利亚由于三维业绩报告缺乏一致性以及报告标准的差异,致使要求会计职业界来掌舵的呼声越来越高。Brown,Dillard and Marshall(2005)指出,尽管对三维报告有许多详细的论述,但对于实现这个报告的模式却很少有具体的建议,他们提出了实施三维业绩报告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随后在全球报告倡议(GRI)(2006,p.16)中得到答案,GRI对披露可持续性分类的业绩信息提供了较具体的指南,并发布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维业绩的具体指标[4],现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和突破,而且会在21世纪逐渐取代原来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部分的观点。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个部分。Carroll(1998)认为公司公民与个人公民一样应负担四种责任,公司公民有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四个层面。从经济层面来看,公司要承担赚取利润的经济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公司要遵循法律,将合规性融入公司战略和日常管理之中。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公司道德包括描述性道德和规范性道德。从慈善层面来看,公司要有慈善意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公司的社会责任,即盈利、守法、讲道德和重慈善[5]。这里盈利和守法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一致,另外扩大到讲道德和重慈善的层面。Wartick和Cochran(1985)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
二是单一的、特指的社会责任观点。美国社会责任国际(SAI)公布的社会责任(SA8000)是全球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主要侧重于工作环境和员工利益:劳工责任及其管理系统的披露,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和卫生、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工作时间、薪酬、管理系统9个要素。突出对劳工和人权的保护,改善全球劳工状况。实质强调的是对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不是对广义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三是实务界对社会责任采用罗列的作法。如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报告中,列举了包括经济、教育、用工与培训、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城市建设公民权与机会均等、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等10个方面在内的58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所称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指出上市公司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列举社会责任的作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和具体,但在结构和逻辑性上不易做到严谨,容易出现遗漏的项目。
四是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三个部分的观点。“依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概括,公司责任包括了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跨国公司把这三个责任称为‘三重底线’并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行为准则。”
笔者认为企业具有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类责任的划分,体现了企业与社会、与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逻辑清晰,内容完整,因此赞同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的看法。相应的“三维业绩”报告与传统的财务业绩计量相比,将公司的财务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对组织的财务业绩、社会表现和环境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关注组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三维业绩”报告的理念和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已被许多公司采用,尤其是欧洲公司所采用,近年来澳大利亚公司也有许多采用。尽管目前许多人持有这种观点,但这种观点并不是必然地、被普遍地接受。在现阶段,政府有关部门还是倾向于让公司及其行业团体以及“市场”来决定公司社会的、环境的信息披露的范围,对于与社会和环境有关的非财务的业绩信息的披露要求非常有限。
为了便于组织能够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美国发布的全球报告倡议(GRI)推出了以三维责任为基础的GRI报告框架,旨在编制一套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供任何规模、行业及地区的组织使用。在其2006年发布的第三代指南(G3)中,绩效指标是其报告的核心内容,被明确地划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可持续性的经济维度的业绩指标不仅仅指财务业绩,而且关注组织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影响以及这个组织对其所在地、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经济系统的影响。共3大类9项指标,其中包括财务业绩、市场状况和企业的间接经济影响等。其中可持续性的环境维度的业绩指标关注的是组织对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影响,包括各种生态系统,土地,空气和水。这些环境指标的结构包括投入(材料、能源和水)和产出(排放物和废物)有关的表现。另外,这些指标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环境法规的遵循方面有关的业绩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诸如环境支出及对产品和服务的影响等共9大类30项指标。可持续性的社会维度的业绩指标关注的则是一个组织对其经营所在的各种社会系统的影响,GRI社会业绩的指标确认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业绩:包括劳资、人权以及影响客户、社区及社区所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的问题(与经济和环境业绩不同,G3指南把社会业绩指标分为4小类,共40项)。这种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每一个维度,又进一步被分为子类或次子类的作法,使其结构严谨,指标体系逻辑性较强,因而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参考。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还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术语及定义,它与社会报告、“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三重底线”报告等等是同义词。这些不同的术语,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不同认识,尽管实质类似,但强调的内容有所不同。最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公司社会责任的是“三维业绩”报告的方法,“三维业绩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学者、研究者、公司和政府的普遍接受。
三维业绩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发展趋势。许多公司除了按规定发布要求发布财务信息外,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发布其环境的和社会的信息的重要。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对强制要求发布的回应;股东对提高经营政策和结果的透明度的要求;发出企业是负责的信号;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在管理其经营活动的经济的、环境的和社区的业绩等等。
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最有利的影响是它对企业的声誉和品牌有重要影响,有效地与利益相关者就公司三个维度的业绩和表现进行交流有助于保护和提高公司的名声和品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另外,作为一个除了财务上成功、且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公司,能够帮助公司吸引可能的机遇,获得经营所在地社区的支持。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持续的成功与社区的支持存在着联系。Ernst &Young(2002)对全球1000家公司的147位资深的行政高管进行访谈,发现与公司社会责任有关的公司的名声,是影响公司客户中70%做出购买决定的一个因素,得出公司越来越认识到公司的道德、环境和社会行为对企业的价值有重要的影响。英国航空公司2003/04的社会和环境报告的前言中作了下面的描述:我们认为我们经营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财务业绩的改善而且取决于对责任的持续的管理。没有我们的客户和员工的忠诚和支持、没有我们经营所在社区的信任,不会有我们长期的繁荣和成功。而我们的社会和环境的表现对获得这种忠诚、支持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6]。
此外,三维业绩报告的信息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品质和能力好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减少员工的流失以及增加公司吸引高质量员工的能力。同时能起到吸引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考虑包括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因此发布与三维业绩有关的信息,回应投资者的需要,有助于吸引投资者。降低获利的风险,三维业绩报告的信息能反映公司所披露和所管理的风险,展示一个公司管理这些风险的行为,并针对这些问题交流采取的政策,进而起到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从而在公司总体风险管理战略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进一步,在选择供应商方面也可以发挥优势作用,在促进节省成本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三维业绩报告常常需要企业涉及对资源和材料利用的信息的收集、核实和分析,评估经营的过程,这有助于企业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材料,获得节约成本的机会。如果将研发活动与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保持一致,还有助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最后,三维业绩的信息有助于高管确认和关注公司业绩中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企业运用三维业绩报告作为工具,可以从追求股东和(或)经理财务收益最大化转变到获得、保持和增强有经济影响力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而不承担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则可能影响企业拥有一个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利润最大化的股东的利益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在长期来看会趋于融合。从长期而言,追求财务利润可持续的企业需要确保他们(和其他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也是可持续的。由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想要知道的不仅仅是组织在财务上是否健康,而且还关心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公司也知道很难隐藏其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因此,企业高管推行公司社会责任计划和政策,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避免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未来长期的获利能力的提高,这充分表明三类责任以及三维业绩报告对企业的价值所在。
传统的、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孕育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式,财务业绩至今是企业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在未来也是如此。但是当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对企业业绩的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目标相一致的企业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三部分的业绩报告,这已成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流。我国企业现行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少,质量差,需要企业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报告的发展、变化的认识。GRI以三维业绩责任为基础、三维业绩指标为核心内容的报告框架,具有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可以作为我国企业提供三维业绩报告的参考。三维业绩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突破,它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表明其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三维业绩报告有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多赢。
[1]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18(1):37-50.
[2]Friedman M.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133.
[3]Brown D,Dillard J F,Marshall R S.Triple Bottom Line:a business metaphor for a socialconstruct[Z].Paper Presented at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Conference,Baruch Colleg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6(5):28-30.
[4]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M/OL].G3Version for Public Comment,Amsterdam:GRI,2006.www.globalreporting.org.
[5]Carroll,AB.The four faces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1998,100/101:1-7.
[6]Deegan,Craig Michael.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McGraw Hill Australia Pty Limited,2006:348.
Triple Bottom Line: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in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WANG Gui-lian1,ZHANG Da2
(1.School of Accounting,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chun 130117,China;2.JiLin Provincial Branch,Bank of China,Changchun 130000,China)
Business triple bottom line is the counterpart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urrent income statement.It is the reporting about three dimensions in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or responsibilities.Disclosure weak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of business needs more deeply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report in China.A narrow view of business responsibility is pregnant with financial report model of shareholder primacy view.There are various views of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and it has not sympathetic response.Based on comparing with contemporary various views of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 think GRI’s reporting framework in terms of three dimensions responsibility and three dimension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s core is breakthrough of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It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preparing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of our own.To provide high quality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in correspondence with sustainability can bring wins for multiple sides in business enterprise,society and country.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triple bottom line;financial performance
F270-05
A
1001-6201(2011)02-0029-06
[责任编辑:秦卫波]
2010-1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JA630019);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AW01);吉林财经大学科研项目(10XB09)
王桂莲(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张达(1965-),女,吉林辽源人,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