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
刘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化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全新背景。面对市场经济及其现实主义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社会大众文化特别是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多重影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立体化、多重途径来推进。
网络时代;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不仅改变了校园文化的面貌,而且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据CNNIC第26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30岁以下占59%,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3.3%,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对大学生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网络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提供了新的交流模式,也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化引发的多元文化也对校园文化产生巨大影响。首先,由网络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如黑客行为、网上侵犯行为、不负责地乱说乱贴、黄色网站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从而也会深刻地重构校园文化,影响其发展。
其次,网络文化的产生及发展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关注不再受到权威的引导,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思想的发布者,可以自由地对某个观点发表自己认同或反对的意见,这样的一种无序状态对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再次,网络文化也会阻碍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社会心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谐健康的心理将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在校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缺乏对网络的有效监管,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由于沉湎于上网,有些大学生已经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严重的还会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能力下降,面对现实世界会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
可见,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所独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去中心性、边缘性等后现代特点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既要仔细分析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各种垃圾文化、边缘文化、“黄色文化”、“黑色文化”,以免其影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学者总结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大缺失,如“大学精神”的缺失、“德育”成分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特色”的缺失[2]。也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令人不满意之处,比如强化物态文化,弱化精神文化;注重大众文化,忽略个性文化;重视理想文化,忽视现实文化;强调科技价值,忽略人文精神;偏重观念转换,割裂知识文化;追求功利目标,淡化隐性规范[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经济至上”和“金钱至上”等思潮也渗入校园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容易使大学生受到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严重影响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多地受到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使大学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偏离了教育规律,助长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教育措施和政策容易患上短期化和功利化毛病。处于这种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深受影响。高校应该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有道德修养的毕业生,但市场经济的逻辑对此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社会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大学生群体具有青年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品质,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叛逆、喜欢追求浪漫新奇发泄的感官刺激,因而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正好与青年学生的这些需求相吻合。在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文化容易滑向低俗化。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范畴中也会有大量大众文化的份额产生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大众文化的功利化、世俗化、低俗化倾向极大地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生活观、交往观,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文化取向等发生变化。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严谨和创新、小团体与大集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不同的高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专业,如医学类院校,与医学学科精神相契合的是严谨的专业精神,这种严谨有时候难免会促使校园文化单一和同一的校园文化风格,从而与多元文化发生冲突。在医学院校,学生基本上都要分配进入实验室和医院科室学习和实习,从而形成比较封闭和割裂的小团体文化。很多时候他们都以实验室为活动中心,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小团体及其文化,在此基础上,培育具备开阔视野和多元精神的校园文化就比较困难。此外,不同的高校,由于其专业背景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如何培育和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立体化、多重途径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有选择地借助网络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塑造良好的网络人格。其次,在网络时代,由于群体性事件和公共事件引发的大学生网络参与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这种参与需求,并对其正确引导,通过学习,提升他们的独立意识、鉴别意识和批判意识。
第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来说,非人文类院校的校园文化都比较单调,因此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摄影展览和运动会等。通过校园艺术周、艺术节等活动来充分展示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应用性文化锻炼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其文史知识,锻炼其辩证思维,提供其综合素养;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社团及其活动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形成更具开放和包容的个性和文化品性。
第三,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高校要造就的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首先,在高校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不断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其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请著名的艺术家演讲,安排绘画、舞蹈、音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让高雅文化进课堂,多点、多面、多层面地进行艺术教育、授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鉴赏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质,提高校园文化整体的艺术品位。
第四,塑造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校园文化。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性。打破自我封闭,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统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还要努力塑造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立的人格的综合性人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专才和通才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奠定文化基础。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也要注意和其他综合性大学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提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的力度,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要具备全球视野,加大跨校、跨国文化交流活动。
[1]田甜.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9):29.
[2]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0(8):37.
[3]瞿明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J].学习月刊,2010(5):56.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何宏俭]
G40-055
A
1001-6201(2011)02-0232-02
20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