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

2011-08-15 00:43傅学敏
关键词:戏剧青春校园

傅学敏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论当代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

傅学敏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区别于早期校园戏剧的使命意识和沉重感,当代校园戏剧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少年心态,这主要体现为对校园题材的关注、顽强的草根特性、舞台艺术的大胆探索和以快乐为原则的娱乐心态,当代校园戏剧给剧坛带来新鲜与活力,但思考深度的缺失和社会接触面的狭窄,加之青春意识的逐渐缺失,则令人担忧。

校园戏剧;青春意识;校园生活

随着1979年《“炮兵司令”的儿子》的上演,校园戏剧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在此后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校园戏剧以其特有的朝气、新鲜、热情在当代剧坛竖起一面青春的旗帜,这不仅因为校园戏剧在编、导、演、观等各个环节均以青年学子为主,更因为校园戏剧浓郁的青春意识为当代剧坛吹来一缕清新之风。如果说前者——青年学子的存在使校园戏剧拥有了最青春的创作团体和观演环境,后者——青春意识的张扬则使校园戏剧拥有了更本质更内在的生命体征,它不仅是校园戏剧的魅力所在,也是校园戏剧与商业戏剧、学院戏剧相区别的特点。遗憾的是,目前人们主要从经验层面论及当代校园戏剧的青春气息[1][2],很少从学理层面加以思考。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戏剧现象和文化现象,当代校园戏剧具有怎样的青春意识,其背景是什么,具体表征以及潜在的历史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获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所涉及的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主体进行的戏剧活动,不包含非校园人士在校园的表演活动或以校园为题材的创作,“就广义而言,校园不应单指高等院校的范围,戏剧也非仅于话剧演出。但普遍认定为高等院校舞台的话剧活动,且不包括同等性质的传统戏曲活动。”[3]历史地说,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与校园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戏剧的活跃程度往往反映着中国现代话剧的兴衰。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场所,往往聚集着全社会文化素质最高的青年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一旦与时代风云相遇合,往往会催生出别样的青春文化,校园戏剧就是青春文化的典型体现。

青春文化以青春意识的表现为核心,青春意识是指生理上和心智上逐渐发育的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萌发的独立意识、批判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本文并不把青春期所有的心理特点统称为青春意识,而是更看重其积极正面的精神气质。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并非一成不变。1907年春,当春柳社在日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时,剧本的选择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茶花女》写的是爱情,剖析的是人心灵上的痛苦,主旨在于“哀情”的无以投诉,“这是传统中国文学作品很少触及的一个侧面”[4],也是刚从传统文化藩篱中苏醒的中国青年最感兴趣的题材。不过,中国现代校园戏剧在产生之初便与历史青春期遇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大解放是现代校园发展的前提,校园戏剧关注社会政治,呼吁思想解放,批判传统观念,既是青春意识的大胆体现,也与时代的主流话语相遇合。当整个社会都处于青春的萌动中,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就只是历史整体特征的一个局部了。而且,由于国家贫弱,战乱不止,中国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很快被启蒙意识和民族意识所遮蔽。抗战时期校园戏剧最为活跃,但校园题材的作品并不多,无论是国立剧专、复旦剧社,还是当初还在国立剧专做学生的沈蔚德,以及任教职的曹禺、吴祖光等人,他们或者撰写抗战剧本,或者把眼光投向历史文化,很少以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为剧本主角,也很少展现青年人的成长意识和情感纠葛。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结束,由于政治运动频繁,加之文艺团体的体制化,校园戏剧进入沉寂期。

当代校园戏剧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上海大学生文艺汇演演出的《“炮兵司令”的儿子》,在此后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差异,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阶段[5]。但笔者认为: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当代校园戏剧发展的总体特征比较接近,可将之归为一个时期,则当代校园戏剧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的校园戏剧体现出比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炮兵司令”的儿子》对追逐名利的社会心理的讽刺,《魔方》展现出对多元化生活的思考与认可,《思凡》中对传统性禁忌的批判与反拨,对欲说还羞的“此处删去多少字”的揶揄,体现着当代校园戏剧突破禁区的勇气和青春不容禁锢的意志。同时,艺术手法的探索性成为这一时期校园戏剧的一大亮点,1985年上海师范大学演出的《魔方》被认为是校园实验戏剧的代表剧目,探索意识和求新意识在此类戏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阶段为90年代以后至今,9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校园戏剧团体,尤以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最为耀眼。这些戏剧团体在90年代各自运作,从2000年开始才通过全国性质的“大学生戏剧节”相互交流,扩大了影响。大学生戏剧节从2001年到2007年举行了7届,2008年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校园戏剧节”,其代表作品有批判美军枪杀无辜平民的《我白痴我无罪》,有谈论毕业、就业等话题的《清华夜话》,有表现纯真校园爱情的《生如夏花》,有思考诗歌与现实人生关系的《春暖花开》等。这一时期的校园戏剧体现出以快乐为原则的娱乐取向,社会批判意识逐渐淡薄,思考深度有所降低,社会生活面较为狭窄,但轻松愉悦少年心态更趋明显。

和现代校园戏剧比较起来,当代校园戏剧在思想和情调上没有沉重的责任感,它有批判但不痛心疾首,有思考但很少鞭挞自我,总体上轻松、快乐,更追求喜剧效果。在艺术手法上它求新求变,更具探索意识,具有勇往直前打破规矩的勇气。此外,直接表现校园生活的原创作品也比较多,更关注青年学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和情感纠葛。究其原因:首先是时代主题的变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崛起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启蒙意识不再成为时代的主题,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学子关注的焦点。其次,社会思想获得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僵化的政治体制和管理体系逐渐松动,社会思想活跃起来,许多政治禁忌和文化禁忌在新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青年学生内心禁锢更少,更有勇气吐露自己的心声。第三,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兴起使世俗情趣获得合法地位,快乐大本营、无厘头喜剧等以轻松快乐为原则的自我展示成为时尚,自然会影响青年学子的审美心态和艺术表现。第四,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青年人的成长。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呵护,加之中学时期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社会关注面狭窄,到了大学压力释放,自然努力寻找自己的快乐驿站。

有必要提醒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压力和文化语境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话剧面临了自产生以来最大的生存困境,直到今天,这种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而当代校园戏剧适时而起,应运而来,稳定发展,为中国戏剧度过危机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代校园戏剧充满了少年心态:它关注校园生活,富有浪漫情怀;它不拘格套,勇于探索;它以快乐为原则,同时又摒除了商业文化的浸透;它顽强的草根特性使它粗糙而有生命力。这些特色都在当代校园戏剧中获得充分的体现。

(一)关注校园生活

校园戏剧的观演者主要是在校学生,他们正处于自我人格的成长期,年轻人相对集中的校园环境放大了他们的群体性和自我认同感。他们不仅希望能从戏剧中了解经典文学,获得艺术的熏陶,更希望能看到熟悉的校园生活和自我成长的轨迹。因此,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成为校园原创戏剧的一大亮点,代表作品有《清华夜话》、《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生如夏花》、《青春红肩章》、《校园里出了个外星人》等,这些剧作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例如《清华夜话》便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毕业生的集体创作,即将毕业的男生女生躺在各自的宿舍聊天,毕业、出国、考研、收入、异性等话题依次随意展开,那种因社会现实激发的兴奋和斗志,玩世不恭中暗藏踌躇满志,这些情绪和话语不一定获得市场认可,却往往能获得校园观众的心领神会,在演出时,喝彩声、叫好声、哄笑声连续不断。《生如夏花》是由陕西长安大学组织、学生自编自导的校园爱情剧,讲述的是一群大四男生和一群大二女生在爱情、友情中摇摆不定,在前途和爱情之间艰难抉择,他们的爱情如惊鸿一般短暂,也如夏花一般绚烂。反映了大学生青春昂扬、纯真活泼的精神风貌。该剧穿插着歌谣、诗意的独白等,浪漫纯真,非常感人。

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校园题材的作品在情感或思想性上还缺乏感染力和穿透力,其浪漫还过多依赖于浓厚的主观色彩,甚至不免矫情和夸张,但是,它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类题材在历史上的缺席,也是功不可没。

(二)草根特性

校园戏剧的草根特性由三方面造成:1、专业人员的匮乏。校园戏剧大多是业余爱好者,他们没受到过专业训练,甚至也没有专业指导,而且校园剧社的成员具有流沙性,“大一参加,大二骨干,大三流失,大四解散”成为普遍现象[6]。2、演出场所的草台性。校园戏剧团体没有专业的演出场所,而是以校园活动能提供的场所(如食堂、教室、活动室)为主,灯光、布景、音效全无,很有草台班子的感觉。3、无固定经费。除了代表学校参加竞演活动外,校园戏剧大多没有经费来源,即使有,也十分微薄,不要说给工作人员支付报酬,就是租用服装道具化妆也常常捉襟见肘。

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基本功训练,就整体演出水平而言,校园戏剧是粗糙、稚嫩、笨拙的,这主要表现在演员台词不清,节奏感不明确,动作拖泥带水。就理论修养而言,很多剧社成员主要凭兴趣参加活动,对戏剧理论和戏剧史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很多戏剧团体有表演热情,文学理解力却不足,但戏剧除了具有剧场性之外,还具有文学性,必须细致分析各个角色的心理、性格、行动的历史依据,需要将每个人物融合在具体的事件和场面之中。

但是,校园戏剧的草根性往往又带来另外的收获。校园戏剧在校园中具有群众基础,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他们演出方式灵活,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良性的生态循环。而且,这些业余演员的真诚投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技术上不足,反而让人感觉新鲜、亲切、富有生命力。

(三)先锋意识

“在实验戏剧的生存格局中,校园戏剧始终是它的重要组成方面”[7]。先锋戏剧从来与年轻人为伍,它的批判性、边缘性、探索性最能获得青年人的接受和认同。这首先表现在校园戏剧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探索剧,1985年上海师范大学演出的《魔方》以若干片断串联说明生活的多元化,全剧体现出的思考意识和戏剧艺术的探索融为一体,先锋戏剧《思凡》最早在黑匣子里的演出也是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所为。其次,校园戏剧特别青睐于演出先锋戏剧,《等待戈多》、《车站》、《思凡》、《恋爱的犀牛》、《坏话一条街》等都是校园戏剧喜欢演出的剧目,因为先锋戏剧的符号化特点和思想的穿透性能获得校园的认同,而且校园戏剧贫困的排演状态也适合在先锋戏剧中充分发挥创造性。第三,在非先锋戏剧的演出中,也有一些可贵的艺术的探索,如《生如夏花》男主人公与影子的对话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分裂与展开自我反省,《我弱智我无罪》中两种结局的设置以加强讽刺力度等。第四,多种艺术手法的交汇:运用多媒体、朗诵、相声、小品、音乐、歌舞等各种方式烘托气氛,表现主题。《清华夜话》对多媒体的运用、《生如夏花》中音乐的抒情功能、《我弱智我无罪》的小品特色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多数校园戏剧的先锋意识太多自发性而缺乏自觉性或理论的引导,或流于形式,或不知所云,效果多不理想,不过,它毕竟在非专业化、非匠气中获得了一种粗砺而有生气的结果。

(四)娱乐性凸现

当代校园戏剧也有许多充满思考的作品,但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年轻人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并不喜欢总是紧绷着脸教化他人,而是在舞台上获得快乐,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总不忘记加入一点笑料使戏剧更好看,更能获得同辈人的喝彩。比如,广告的插入,《我弱智我无罪》插入一个倒卖证件的人,用很多夸张搞笑的方式获得台下观众的开心大笑;另外,对经典对白的改写,也会使台下观看的同辈人心领神会,开心大笑,在快乐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样的噱头还包括对校园事件的渲染,在《清华夜话》中关于异性话题以及“波涛汹涌”的用语每每能引发学生观众的联动。很多噱头不一定能增强戏剧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甚至还会给戏剧演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但是却不能否认其带来的剧场效果。何况,大多数校园戏剧在取乐的同时,并没有沾染商业化气息或者放弃社会批判的激情,对快乐的追寻本来就是艺术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戏剧就是青年人在艺术和时尚生活中的一次游戏,虽然不免走题,倒也不伤大雅。

校园戏剧的青春意识如同一缕清风给沉闷的剧坛带来新鲜与活力,正如马君武所言,它永远是最新鲜的文化现象和戏剧景观[8],由于它的粗砺、稚嫩以及理论探索的缺失,它很难从整体上提升现代戏剧的艺术水平。但是,它对戏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对创新意识的呵护,都将使现代戏剧获得宝贵的一片试验田,而这种青春的气息在大学校园中永远不会老去,这就是校园戏剧可以生生不息的资本。

不过,青春意识毕竟是一种成长中的思想情绪,它有冲劲有激情,但不稳定也不持续,回首历史,中国百年思想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和青春文化紧密扭结:激情、浪漫同时浮躁、偏执,狂狷、自由而又缺乏理性,大破大非而又少建树[9]。狂热的激情并不能真正推动人们走向真理,仅仅凭兴趣也不能使艺术获得真正的成熟。大学生戏剧节的举办对推动校园戏剧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各个学校为了获奖而进行的行政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带给校园戏剧以动力朝气,其持续性是可怀疑的。大学生戏剧节从2000年走到今天,其自发性、民间性的意味已经越来越稀薄,在中国高校戏剧社团联盟网上,各届大学生戏剧节的相关文章数目如下:2004年66篇,2005年107篇,2006年58篇,2007年34篇,2009年31篇,2010年21篇[10]。自2005年以后,竞演性质超过了艺术交流,青年学子内在的激情反而被忽略了。要激发青年学子内心对戏剧的热爱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指令和青春期强烈的表现欲望,还须使参与者和观看者共同体会到艺术语言带来的沟通与深层次理解的魅力。此外,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当代校园戏剧在走向快乐的道路上逐渐丧失了思考深度,缺失了对生活表象的穿透力,减弱了大胆求新求变的艺术探索,校园戏剧也因此逐渐成为自娱自乐的评奖行为,难以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这比粗糙的表演和生活阅历的不足更令人担忧。

当代校园戏剧需要青春意识,也要超越青春意识,这是校园戏剧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或许还很遥远,但是,不断地行走于斯,努力于斯,一代又一代的青春面孔就是前行的动力和生力军。

注释:

[1]宋辉.《校园戏剧呼唤亮起青春的旗帜》,《戏剧之家》1996年第2期。

[2]晓蒙.《戏剧永远属于青年人》,《中国戏剧》2008年第11期。

[3]韩润磊.《校园戏剧源流考察和现状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5]陈治.《校园戏剧研究》,第6页,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6]桂迎.《中国校园戏剧的流变、现状、思考与尝试》,《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

[7]厉震林.《论校园戏剧与实验戏剧的天然联系》,《剧作家》2008年第5期。

[8]马相武.《中国当代戏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9]刘广涛.《二十世纪中国青春文学史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第31页。

[10]该数据根据“中国高校戏剧社团联盟网”(http:// www.jsunion.net/)专题栏目统计而得。

The Youth Awareness of Contemporary Campus Theater

Fu Xuemi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campus theater with the heavy sense of mission,the contemporary campus theater is full of youthful vigor and youth mentality,which mainly reflects the concerns for the campus theme,tenacious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people,bold exploration of the stage art,and mentality of entertainment.The contemporary campus theater brings fresh air and vitality to the theater circle,but much worrying is its lack of depth of thinking and the narrow social contacts,and the gradual loss of consciousness of youth as well.

I23

文章编号:1004-342(2011)05-107-04

2011-07-12

傅学敏(1970-),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戏剧青春校园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戏剧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