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璐璐
浅析神道神馔中蕴含的日本饮食文化
——以伊势神宫的神馔为例
万璐璐
从神道的核心伊势神宫的神馔中分析日本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神道被称作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的食品——神馔是神事仪式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神馔历经变迁,最后在明治时期颁布的神祗改革制度下,被加以统一规定,至此日本各个神社的神馔几乎变得完全一致。神道作为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蕴含了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的基本要素,而作为祭礼之一的神馔则投射出日本饮食文化的原型。
日本;神道神馔;伊势神宫;饮食文化
在神道的祭祀活动中,神馔必不可少。“神馔”,在日本古语中称为“御食”或“御膳”,
即指供奉给神的酒食的总称,所谓“神的食事”。自古以来,神馔的品目、样式、制作方法等形形色色,不尽相同,但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沿革的变化,神馔在历经了三次较大的变迁后,其内容被统一规范化。
神馔的第一次历史变迁是在平安时代初中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研究日本史的重要文献《延喜式》。《延喜式》实际上是一部由天皇下令编制的律令条文,其中对官制和礼仪有着详细的规定,同时也包含了对神道祭祀时所供的神馔品目的记载。将当时受日本朝廷重视的2 861个神社的神馔中所用农产物、水产物和特产物的种类、数量用官方文献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说是在日本的食文化史上画上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神馔的第二次变迁是在平安时代末期。当时“神佛合一”的思想得以强化,神道和佛教的信仰形态相互融合,不少神社和寺庙结为一体,例如春日大社与兴福寺。而神馔的内容也因受到佛教祭典供品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即是兽肉类品目的急剧减少。佛教传入日本后,禁止杀生的戒律融入神道,曾经在神馔中出现过的兽肉类便由鱼类所代替。另外,这个时期的遣隋使、遣唐使将大陆食文化中调味料的制法带入日本,也丰富了神馔的内容。
神馔的第三次变迁则是在明治维新政府提出的神佛分离政策和神道的国家管理为中心的神袛制度改革下,神馔被统一化、形式化。一方面生食取代以往的熟食,成为神馔的主体;另一方面食物的品目被置于统一规定下,由之前的“御食”、“御膳”正式改称为“神馔”。至此以后除少数传统古社以外,日本大多数神社的神馔几乎变得完全一样。但随着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加强,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大神社在对各自的传统神馔进行整理、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恢复了具有古代传统特色的神馔。下面以日本神社的主要代表伊势神宫的神馔为例,对神馔作一介绍和分析。
伊势神宫,又称为“神宫”(以下均称神宫),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是日本神道最重要的神社。它由两个正宫即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以及14所别宫和109所别宫所管社构成。内宫供奉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外宫供奉御馔都神——丰受大神。大约1 500年前,至丰受大神镇座神宫的传说开始以后,神宫每日早晚各有一次常规祭典,即“日别朝夕大御馔祭”。除此之外,另有三大特别祭典,即“由贵大御馔祭”(10月15日的神尝祭、6月30日和12月30日的月次祭,又称“三节祭”)。还有每20年一度的“式年迁宫祭”。
(一)神宫常规祭典的神馔
神宫每日早晚两次常规祭典 (日别朝夕大御馔祭)的神馔只供奉于外宫的御馔殿,由5名神官专门负责制作。配膳的顺序是筷子、米饭、干鲣、干鱼生鱼、海藻、蔬菜、水果、盐、水、酒。其中,米饭称为“强米”,是用蒸罐 (甑)将新收割的玄米蒸煮而成,而原材料——米是在伊势市楠部町的神宫神田所种植培育,由特设的神宫职员精心照料,栽培的品种主要为梗米和糯米。鱼类主要是鲣、鲷,夏天一般用干鲣、干鲷和干鱿。海藻指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而蔬菜以萝卜、白菜为主。祭典供奉的盐是由神宫特设的御盐田提供。而水是位于神宫西部的上御井神社井里的水,这里的水因传说是从高天原传下来的“御水”,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崇拜。
(二)神宫特别祭典的神馔
神宫每年10月15日的神尝祭和6月30日、12月30日的两次月次祭统称为“由贵大御馔祭”或“三节祭”。“由贵”即最高贵的意思。特别祭典分别在内外宫的正殿和别宫进行,每次祭典都从当天的晚上持续到次日的凌晨。晚上10时进行的第一次祭礼所供奉的神馔叫做“由贵夕大御馔”;次日凌晨2时进行的第二次祭礼所供奉的神馔叫做“由贵朝大御馔”。特别神馔由神官从忌火屋殿前抬至祭殿,再由4名弥宜依次将白木筷1组、3碗米饭(每碗5勺)、米饼10枚、盐1碗、水1碗、身取鳆(用草绳将10条鲍鱼穿束,两束为一串身取鳆)1串、玉贵鳆(用草绳将身形较扁的鲍鱼每两条穿束,12束为1编,两编为1串玉贯鳆)1串、大鲍鱼5条、干鲷生鲷各1尾、大龙虾3只、干荣螺20个、香油鱼15条、干鲣15条、鲨鱼肉3块、海参3只、野鸡水鸟各半只、紫菜10片、萝卜3根、柿子3个、梨1个等共30个品目供于神前。最后上白酒、黑酒、甜酒、清酒四种神酒各3杯。神馔品目大部分是生物或干物。各种海味切割的尺寸和酒水盛放的器皿都有讲究。
《延喜式》一书中指出,神宫神馔中水产物数量颇多,被统称为水产神馔,而鲍鱼和鲷为其中的重要品目。鲍鱼,古语中写作“鳆”,是神宫代表性神馔。日本的志摩半岛太平洋沿岸盛产鲍鱼,这里每年向神宫进献鲜鲍鱼1 380只,干鲍鱼238只,身取鳆1 047串,336串。而鲷开始作为神馔出现在祭典上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平安时代。日本伊势湾中的篠岛是进献鲷的指定地区,该岛设有神宫的专门干鲷调制所,年进献干鲷489尾。
(三)神宫“式年迁宫祭”的神馔
从持统天皇四年(公元690年)开始,神宫每20年举行一次“式年迁宫祭”。“式年迁宫祭”由飞鸟时代的天武天皇制定,拥有1 300多年的历史,是伊势神宫最大的祭典仪式,它象征着神和人的生命力的更新与延续。“式年迁宫祭”的祭典准备工作长达10年之久。每次由30多个祭礼活动一起进行。在最先举行的山口祭、标志造营工事正式开始的木造始祭、杵筑祭以及奉幣祭中供奉的神馔被称作“饗膳”。“饗膳”的祭典仪式隆重丰富,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供奉给神的,而是为奉仕者准备的。其主要内容有:米饭、鲷汁、杂煮、生鲷肉(去皮)、水云汁、鸟汁、生姜酥、干鲨鱼肉、煮虾、鲙、菓(干柿子1个、海带2片、板栗5个)、萝卜、蛸、鲤鱼、芋头、干贝、干鱼等。每种菜品都有数量的规定,并由指定的容器盛装。三、神馔中的日本饮食文化
古代的日本人,在农作物丰收后会将劳动果实犒劳神、答谢神,以祈求来年继续得到神的护佑,获得更大的收获。这些供奉给神的劳动果实都是日本人日常饮食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例如,大米以及其制成品、各种鱼类和果蔬类、酒及盐等。因此,从神馔里形形色色的食物种类中我们可以找到日本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稻米文化
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弥生时代开始,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了以稻作技术和与稻作相关的农耕礼仪为代表的复合文化。弥生人最初吃的是“玄米”,即糙米,先把稻谷炒熟,然后放进石臼,用木杵去谷壳即可食用。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出现了粥。平安初期贵族家庭的小姐们喜欢吃加水很少的“姬饭”,即煮饭。15世纪后姬饭普及到民间,取代了蒸饭。到了江户时代,用带盖的铁锅蒸饭的方法成为大米的主流料理法。
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西餐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并且随着食品市场上各类副食变得越来越丰富,日本人均大米的消费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日趋下降。尽管如此,大米仍然是日本人的主要食粮。各式各样的饭类食品,如寿司、盖浇饭、饭团、便当、什锦饭等,以及以大米为原料制作的调味品,如酱油、味噌等,在日本料理中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弥生时代的日本人,在从事播种、收获等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祭神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而农耕丰收后,他们又拿出赖以生存的食粮——大米来犒劳和答谢神。在日本人看来,农作物是人辛勤劳动、神的护佑,即人与神共同合作的成果。用新收获的水稻供奉于神前,意味着人和神共享劳动果实。因此,一年四季在日本全国各地举行的形形色色的祭祀中,大米以及大米制品都是神馔中必不可少之物,这一点可以从上文描述的神宫神馔的内容中得到证明。有人说,构成日本人躯体、影响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饮食文化是在稻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稻米始终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角,日本饮食文化是以稻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食”文化。
(二)鱼食文化
日本四面环海,盛产丰富的鱼虾贝类,被称为世界水产王国。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爱吃鱼,绳文时代的日本人就懂得“拼死吃河豚”的美味了。在平安时代,鲷、虾、章鱼、鲑鱼、香油鱼、螺、海蜇、贝、鲍鱼等鱼贝类均是贵族宴会的豪华菜单中常常出现的菜品。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们开始追求新鲜的海味,于是生鱼片便悄然入市。日本的饮食深受佛教的影响,“肉食禁止令”曾多次出现在日本历史上,食用牛、马、狗、猴等四足目动物的肉成为禁忌,到江户时代,幕府的宗教政策和把牛、马应用于农耕的做法,彻底地使尊鱼、喜鱼的潮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固定化,或者说是“鱼食日本”的定型化。如今日本人每年的鱼食消费量是人均70公斤,“鱼食民族”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
日本人的鱼食文化在神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上文描述的神宫日别朝夕大御馔祭的神馔中,10个菜品有3个是鱼类;由贵大御馔祭的神馔共30个品目,海鲜类占17个,仅鱼类就有8个;神宫式年迁宫祭的神馔,以木造始祭为例,分为内宫神馔和外宫神馔,内宫神馔的菜品有14种,鱼类占有9种,而外宫神馔有11种品目,鱼类占5种。无论哪种神馔,鱼类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见,从神馔的丰富内容中看出鱼食文化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三)酒文化
神馔的品目中还有一项不得不提,那就是酒。日本酒一般指用米酿造的清酒。奈良时代的日本,水稻耕作已经相当普及,为方便给朝廷和仪式供酒,宫廷内就设立了宫营的造酒司。据《延喜式》记载,造酒司是使用各地缴纳的精米在酒殿酿制,所造酒的种类繁多,有新尝祭用的“白酒”、“黑酒”,有供天皇日常和仪式用的“御酒”,有正月用的“三种糟”,有下级官吏用的速成酒“顿酒”,还有呈甜味的“御井酒”等。室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酒有京城的柳酒、奈良的僧坊酒和菩提酒、河内的天野酒等。安土桃山时代的“南诸白”最初也是指全部用白米造的酒,后来诸白成为上等清酒的代名词。
日本人喝酒喜欢一醉方休,就连女性也以能多喝酒为荣。正如赖肖尔在他的《日本人的生活艺术》中所说:“酒是日本人用来团结家庭、搞社交活动的一种工具,就像中国人的茶一样。日本人喝酒,常以醉为乐。”日本人爱酒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日本人爱醉酒的特性,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认为,日本人饮酒起源于祭祀,即祭神仪式。祭祀是神与人的交流,神与人一起醉倒于献给神的同一壶酒,便合二为一,创造出一种不知自己是神还是人的状态,这就是本来的日本的祭祀。从柳田国男先生的这段话中不但可以看出酒在用于祭祀的神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人神同醉的祭祀文化更能够投射出日本人对酒文化的推崇。
综上所述,神馔是日本人日常饮食的一面镜子,透过神馔可以看到日本饮食文化的原型。除了稻作文化、鱼食文化、酒文化等日本人日常饮食的风俗习惯在神馔中都有所体现之外,神馔中尚有许多因素是日本饮食文化基本特性的折射,例如,早晚两次供奉神馔是日本传统“一日两餐制”的原型;时令果蔬是神馔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反映出日本人的“菜食文化”;神馔中每种菜品数量和容器的严格规定正是日本人对料理精美外观的追求和回归。由此可见,通过研究神馔,对研究日本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玄松南.水稻的民族[J].森林与人类,2008(1).
[2]王蓉.神道神馔:日本食文化的原型[J].民俗研究,2007(3).
[3]龚志明.日本人与酒[J].日语知识,2006(12).
[4]杨荣华.日本清酒的历史[J].酿酒,2005(1).
G112
A
1673-1999(2011)13-0167-03
万璐璐(1979-),硕士,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2011-04-19